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性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新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化使命,以“‘双百’‘二为’‘两创’‘两个结合’和‘七个着力’”为通达路径,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为后发展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为推动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诠释了中国答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丰富世界文明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
坚持“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思想解放意味着理论的自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建构路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认识的深化,重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新范式;这一思想解放彰显了文化的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黏合剂”作用和民族文化发展规律新的思考,推动对中国道路根基的纵深性溯源;这一思想解放突出了发展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开辟理论和制度创造新空间,以新文化生命体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担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2023年10月7—8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一次强调:要把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的文化使命。((2))  相似文献   

4.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的新总结和新概括,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旨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精髓来看,“第二个结合”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立场方向,指明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思维方法。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来看,“第二个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创造的思想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深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逻辑机理。在实践要求上,只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统一,坚持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相呼应,才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当文化使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化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实践经验,也要俯视新时代剖面、回应时代之问。列宁立足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在列宁文化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巨大成就。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审视文化现象,结合新时代特点与矛盾,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逻辑。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底色,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必然,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包括: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剖析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培育大学生文化强国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重大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正在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教育领域,坚持和运用“两个结合”,就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具有深层逻辑关联。教育强国以文化强国为基础,文化强国以教育强国为动力,构成了教育强国的基本文化逻辑。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文化逻辑,还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阐明教育强国的文化遵循和文化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领,以教育强国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文化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方向、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指导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实践,教育强国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义体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增强扩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力量。  相似文献   

9.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总结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步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应深刻认识教育强国核心要义,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理解教育强国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教育自信是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出教育自信的发展道路,在于传承了中国特色教育理念,走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在于构建了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坚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在于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践履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自信;在于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铸牢教育强国建设的自信自觉,需要我们在世界教育环境中不断创生“中国范式”、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走好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柏路  包崇庆 《人民教育》2023,(Z3):18-21
教育强国建设要在风云激荡的大变革中保持文化主体性,需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汲取智慧与方法。从建设目标来看,应坚持“文以化人”,建设“以德为先、育人为本”“文脉赓续、家园渴盼”“开放包容、理想同构”的教育强国;从建设体系来看,应坚持“文以明道”,以“亘古亘新、变法有恒”之智、“博采众长、内生发展”之道、“一域深耕,全局赋能”之法,架构教育强国的思维体系、实践体系与功能体系;从建设形态来看,应坚持“文益天下”,建设彰显文明气质、凝聚文明共识、推动文明发展的教育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度展开中挺膺担当。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源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提出“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即将复兴的伟大时代,而弘扬传统文化是这一时代的伟大命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新时代下中国大学无可懈怠的责任,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建设书香校园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要工作,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教育保障。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建设书香校园,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从形成过程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经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到“新的文化使命”,再到“新的文化使命”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统一的三个阶段。在理论上,这一思想是完备严整、开放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彰显统领性、人民性、全局性、实践性等理论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筑牢共同思想基础,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教育是文化的重要形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两个结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教育的重要使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从内涵上说,教育强国既指“教育强的国家”,也意味着“通过教育使国家强盛”,这两层意思具有统一性。从性质上说,教育强国不是一个单纯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带有比较强烈价值预设和指向的理论命题,一个有关教育与国家功能性关系的理论命题。教育强国命题的提出是对历史上“教育救国”“教育建国”“科教兴国”等不同时期教育与国家关系命题的继承和发展,客观上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价值取向,是对当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担负的国家责任和使命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建设教育强国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强国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贯通、融通和一体化上下功夫;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和重大问题;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报告第五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整体论述,明确“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对特教的高度重视。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增进民生福祉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主题,深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对特教提出的新任务、新使命,把“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开创新时代新征程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揭示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和发展规律,是中华民族保持文化独立性、自主性的理论源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想实现大繁荣,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随着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文化帝国主义和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独立性产生较大冲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即建成文化强国,并要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建设以社会主义为依托的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崛起的世界大国的表征与必然,新的时代、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绘制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首先必须明白建设文化强国的逻辑起点与目标指向,阐明其思想渊源、内涵指涉、实现路径与理念价值。研究在厘清中国共产党从文化救国、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的百年文化观演进的历史脉络上,指出文化强国建设是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的一脉相承的延续和升华,继而从学理的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内涵与时代特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界定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并以逻辑推演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在意识形态、双创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对外传播等领域的具体路径。在理念价值上文化强国建设对内确认中华民族整体意识与国家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对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实践的“中国范本”,是中国文明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世界文明的伟大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20.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坚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逻辑。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思想内涵,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