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升.小学德育渗透于、潜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在生活中形成,又融化于生活.故而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应该而且必须是小学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盐城市第一小学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的育人思想,确立了“引领儿童价值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德育内核,从“成就生命”的视角追寻学校德育的智慧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笔者听了数百堂课,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并横跨各门学科,感触颇深:学生的生命质量差,从浩瀚源远的文学宝库中汲取精神食粮受到种种限制;生存状态恶劣,不能从“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桎梏中自拔;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课堂考试代替了评价,使学生过度焦虑,造成学生消极的课堂生活体验;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无视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命精神;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大家几乎都把“教学、讲课、教书”三个概念等同起来,把“学习、听课、读书”三者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作为一种精神,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栖居于校园,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建构了敞亮、明丽的内心世界。享受:“德育为人”旨趣德育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它的基础是基于生命活动之上的精神生活的要求,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利益的保护与尊重,这就是“德育为人”。对于自身来  相似文献   

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对于精神价值的守护,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应该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最崇高的使命。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在重视学生早期开发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早期品德习惯的培养。高安小学把德育作为育人系统工程,以德育为核心,始终坚持全员、全面、全程德育。“全员”是指全校师生都是德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学校重德育、班子重德意、教师重德情、学生重德行的良好局面:“全面”是指德育内容包括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品质、民族感情、公民意识、社会责任、人生理想、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规范化、系列化内容:“全程”是指德育工作的时间、空间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校每一寸土地都是德育工作的场所,时时处处开展德育工作,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有效德育资源,整体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生为主…‘学生主体”的理念广为提倡。然而,就我国小学一线现状来说,“学生主体”,特别是回归生命、还原生命意识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远远得不到体现。生命和道德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附,生命是德育的原点和起点,脱离生命的德育是不完全、不彻底的。为此,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生命为主体,要关爱儿童生命,突出儿童生命,更要基于儿童的生命体验开展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小学德育课程要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因此,建构“生活德育”课堂,非常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建构“生活德育”课堂。  相似文献   

8.
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本善”的德育主张 ,当前颇有势头。然而 ,“人性本善”至今并无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上的科学实证的根据。“人性本善”作为价值预设 ,这只表明了主张者的一种教育理想 ,表明主张者对当前德育中弊端的痛恶的心绪与抨击 ,然而 ,这种预设并不科学 ,逻辑也不周延。“人性本善”论 ,只会导致德育自发论。德育关键在于育德 ,德育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价值限定 ,并主导着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构建班级德育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四川教育》2004,(5):15-16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目前研究的“动态生成”课堂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预设”。充分“预设”是课堂的本源、催化剂;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在此.笔者也来谈谈如何精心预设.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4.
<正>《中庸》里有这样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中我们可以探得教育的根本旨趣,那就是教化育心,引导受教育者的终极价值。教育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孩子的人生理想导航,为受教育者的未来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熏染与培植。教育是蕴含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生命,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开发调动起生命的潜能,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所有学生搭建起展示生命精彩、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作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滑坡路小学依据江汉区教育局“本色德育”实施方案的部署,提出了“适合德育”这一理念,致力于“为灵动生命的自主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提高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为目标,营造“开放、和谐、多样”的校园文化氛围,让生活于其中的师生,都能得到真实、自然可持续地生长。  相似文献   

16.
小学德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会过道德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离开生活实际,德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必然选择。关注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关注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关注生活的需要【案例】课间,我刚要走出教室,罗蓉同学跑过来,匆匆塞给我一封信,然后跑开了。展信一看,一行行娟秀的字迹跃入我的眼帘:尊敬的秦老师,我是鼓足勇气给您写…  相似文献   

17.
王德胜 《学子》2014,(11):83-83
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淡化了道德灌输,回归到儿童生活,在走向互动与开放的道路上开始关注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怀着一颗求美、求善的心来向学生们展现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世界。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一、教师角色在课堂当中的体现德育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整体,它以生活为基点,以师生的互动为重点。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由明理、知情、导型三大步骤组成,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只有明白了之后才能知道“怎么做”。  相似文献   

18.
意义问题是生活本身的问题,人就是在追寻意义中获得生活的超越和心灵的安顿。传统德育远离生活,遗忘了人的生命价值,远离了人的生活体验,缺乏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导致生活意义的缺失。要走出这种困境,当代德育必须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引导学生保持生命惊奇、坚守生命信仰、关注苦难体验、培养超越精神、走向交往对话以及追求幸福生活,从而使学生逐步改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命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生命教育不仅回应着德育的内容,也影响着德育的未来走向.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明晰小学生命教育归于德育视野的依据,关照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基于实践分析当前德育视野下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困境及实现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的对策.据此主要从生命多重释义、生命存在价值、生命与生活、生命情感体验的关系、长效化的研究机制、教育力量整合五个方面探究德育视野下的小学生命教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赵娟 《教育艺术》2024,(3):59-60
<正>“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在小学阶段,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班主任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渗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策,旨在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质量。一、“立德树人”目标下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1.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德育的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