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学旅行是当下很受欢迎的旅游业态,是乡村振兴需要的产业支撑和文化支撑。永州市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禀赋优异。但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还不够,非遗研学旅行发展不足,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不多。基于RMP理论梳理永州非遗研学旅行发展的现状,对非遗研学旅行产业发展认识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不力、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内容设计和市场推广不足、非遗研学旅行评价和保障机制不完善、非遗研学旅行社区居民参与和受益不深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乡村产业振兴的高度认识非遗研学旅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保护传承,推进非遗研学发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从基层治理角度完善非遗研学旅行评价和保障机制;扩大非遗研学旅行社区居民参与和受益,推进非遗研学富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特色乡土文化包含丰富的地理教学素材,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依托福州特色乡土文化资源——寿山石文化,选择寿山国家矿山公园和三坊七巷为研学地,以“寻矿石”“访产业”“赏非遗”为研学主题,从研学准备、研学时间及路线选择、研学目标、研学任务及活动、研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寿山石文化形成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理解保护自然资源和传承非遗技艺对寿山石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培育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守护乡土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方形成合力聚焦非遗传承。众多研究者积极响应政策,探索非遗项目如何进入高职教学的问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造型浑厚质朴生动,纹饰富贵艳丽独具特色。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泥塑教学,发现非遗文化进入高职教学实质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创新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优化,才可能趋近于完善。具体策略是: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国家政策为保障,以教育管理部门顶层设计为抓手;结合教学改革,以非遗为师,不断提升传承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优先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其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价值与功能;适应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争取资金和资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4.
非遗文化是开展地理研学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文章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以省级非遗文化“独山盐酸菜制作技艺”为例开展非遗德育研学,将非遗文化和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融合,通过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远大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6.
贺治宏 《天津教育》2023,(13):109-110
<正>非遗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乡土财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这个平台传承这些地域性非遗文化,对延续历史文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遗传承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深度学习,打通学生从“知识”到“素养”再到“技能”的通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寓教于游,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域旅游”和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得到快速发展,而课程成为制约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野,提出了“全域研学旅行课程”概念,结合东营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优势,着重就东营市全域研学旅行“一三七N”课程体系进行了阐释。该课程有利于破除研学旅行资源条块分割、研学旅行课程混乱无序等弊端,实现研学旅行资源整体优化、整合,满足学生的研学旅行需求和课程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对乡村旅游与教育结合的新模式——研学旅行及其课程设计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以门头沟西达摩村为案例,基于其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探索了研学旅行作为乡村旅游发展新途径的可行性。依据西达摩村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研学课程,并通过对课程需求、课程内容、实施策略的系统探讨,提出了西达摩村乡村研学旅行课程的新方案。该方案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还有助于发展旅游经济,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具有“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内容框架以及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等功能。审视3种代表性的课程标准,结果表明,我国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未达到顶级层次水平且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基于此,依据结构功能理论,从促进研学旅行适应外部环境、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达成、整合研学旅行课程内部力量以及持续培育研学旅行课程文化4个方面探讨我国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以三晋诗歌与研学旅行为切入点,结合“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有效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诗歌研学中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扩大三晋文化的影响力。山西诗歌研学旅行是研学产品的创新开发,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助推山西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遗产型小镇可开发和待开发的研学旅行资源丰富,文章从“地方体验”的研究方法出发,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去开发和优化研学旅行资源,增强研学旅行目的地地理环境之间各要素的联动性,发挥地理研学旅行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华 《江苏教育》2023,(21):34-36
<正>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柏庄实小”)的“泥塑惠人: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项目,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借助泥塑这一非遗项目,惠养童趣、惠泽童心、开启童智、开悟童品,每个学生在“泥塑世界”里濡染真、善、美,领悟智、仁、勇,惠山泥人非遗项目得以活态保护与传承、创意实践与转化。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旅游”的创新性育人途径,在推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研学旅行教育功能的发挥,在研学旅行推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不足。研学旅行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概念界定的困境、参与主体的困境、实施人才的困境等,基于此,坚持问题导向,从文教旅融合、研学旅行育人共同体打造、导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研学旅行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丰富研学旅行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包括高中层次在内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重要成果。“研学导师”是实施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和直接责任人,对研学旅行课程品质提升和目标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回顾“研学导师”的职业缘起;厘清“研学导师”的角色定位、职能职责;探讨与明确“研学导师”的职业内涵、执业能力和“导研”原则,对提升“研学导师”队伍素养,完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的“非遗泥塑”课程,由一群对惠山泥人感兴趣的美术教师发起,率先在美术课堂中挖掘泥塑主题,把故事带进作品。之后学校进一步拓展非遗泥塑的文化内涵,以“泥塑+”方式,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用泥塑“讲述”课本里的故事,通过目标、学科、活动及空间的融合行动惠泽学生,实现育人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当前,研学旅行主要存在两种认识与实践误区:一是将研学旅行视为“事物”的学习,把世界看作一个个孤立的、有限的且确定性的事物“集合”,否定了旅行的经验性意义;二是将研学旅行视为“事情”的经历,认为世界由个体主观经历的“事情”构成,使研学旅行沦为一般意义上的游玩。事件哲学为我们重思研学旅行的内涵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在事件哲学的视阈下,研学旅行具有双重事件属性,而“事件”的联系性、创生性、他异性和意义性等特征也为建构以事件为本体的研学旅行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陕西凤翔泥塑是至今我国保存较为古老的泥塑类手工艺术之一。本文从地域渊源、寓意象征、色彩视觉心理及色调类型几方面分析泥塑的色彩运用,浅析凤翔泥塑作品的色彩精神内涵、色彩外观特征及色彩审美意蕴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8.
红色研学旅行是具有双重属性的新产品、新业态。黑龙江省革命老区数量较多、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加快发展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目前,黑龙江省中小学红色研学旅行发展存在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主题课程研发不系统、经典线路设计不充分等问题。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需要建立宏观政策保障机制,设计红色文化研学课程,打造红色研学经典线路,让学生“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相似文献   

19.
研学旅行是“教育+旅游”的新模式,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如何提升研学旅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是研学基地的关注重点。本文分析了研学基地景观与游憩设计教育意义表达的现存问题、影响因素、表现形式,提出了融入地域文化、打造特色主题、创设五感体验、注重因材施教的策略以营造更具教育意义的研学基地。  相似文献   

20.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界定其属性、解构其系统要素、发掘其课程标准是切实落实研学旅行育人价值的重要议题。文章揭示了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在合成性、去商业化和非同位性路径下厘定与解读了“游”“学”“娱”三大核心要素及其内涵;将风筝的四个基本构造要素引入研学旅行课程模式,建构了一宗旨、双基点、三阶段、多元评价的课程模式,为研学旅行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依据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