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目的]研究鸡血藤的化学成分,为该药材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果]从鸡血藤中又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正二十七烷酸(Ⅰ)、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Ⅱ)、芒柄花素(Ⅲ)、β-谷甾醇(Ⅳ)、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Ⅴ).[结论]化合物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为首次在鸡血藤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综合开发利用云南省丰富的八角属植物资源,作为前期的基础研究,课题组对短柱八角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用有机波谱学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2α,3α-epoxy-himachal-7-ol(1)、2α,7-Dihydroxyhimachal-3-ene(2)、-胡萝卜苷(3)和β-谷甾醇(4),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雪松烷倍半萜,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物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子养亲汤平喘量效关系.[方法]建立卵蛋白(OVA)致敏小鼠哮喘的实验模型进行研究.结果三子养亲汤复方配伍中NO.3(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1∶2∶1)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gE和LTC4(白三烯C4)的含量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而其它配伍组小鼠血清组胺与生理盐水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子养亲汤中紫苏子的配伍含量高,平喘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白芥子中脂肪酸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白芥子中脂肪酸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白芥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检测出7个化合物,6种脂肪酸和1种烷烃。[结论]确定了白芥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5.
肉果秤锤树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肉果秤锤树(Sinojackia sarcocarpa L.Q)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理化及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肉果秤锤树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Ⅰ)、胡萝卜苷(Ⅱ)、β一谷甾醇(Ⅲ)、齐墩果酸(Ⅳ)、3-β-乙酰基齐墩果酸(Ⅴ)和豆甾-4-烯-6β-醇-3-酮(Ⅵ)Ⅰ、正二十八烷醇(Ⅶ),其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从蝴蝶果(Cleidiocarpon cavalerie)枝的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并鉴定7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 NMK、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它们分别为kauran-16-ol-3-one、1613,17-dihydroxy-3-oxo-phyllocladane、kauranoic acid、山萘酚、没食子酸、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7.
铜(Ⅱ)-普利沙星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利沙星与铜(Ⅱ)结合后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方法]利用紫外光谱、循环伏安法研究普利沙星与Cu(Ⅱ)的结合作用及形成配合物的配位比;运用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黏度测定、盐效应等方法确定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及结合常数.[结果]普利沙星与Cu(Ⅱ)以2:1形成二元配合物.通过静电和部分嵌插方式与DNA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为9.71×105L mol-1.[结论]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和普利沙星相比,与DNA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凤仙花干燥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大孔吸附树脂等色谱法分离凤仙透骨草的化学成分,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凤仙透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4种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1),2-甲氧基-1,4-萘醌(2-methoxy-1,4-naphthoquinone,2),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3),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side,4)。  相似文献   

9.
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抗过敏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研究柚皮苷和橙皮苷的抗过敏作用.[方法]采用DNFB法诱导小鼠3相皮肤炎后,第2~8 d连续口服给以柚皮苷和橙皮苷.观察即时相(IPR)、迟发相(LPR)和超迟发相(vLPR)的抑制率.[结果]柚皮苷在投药量为20 mg/kg时,对IPR、vLPR的耳缘浮肿产生有效的抑制,抑制率分别为2 8.2%,2 6.1%;投药量为100 mg/kg,对浮肿各相都产生有效的抑制,抑制率分别为31.7%,25.1%,29.9%.新橙皮苷在20和100 mg/kg投药量下,对vLPR相产生有效的抑制,抑制率分别为19.1%,23.6%.[结论]柚皮苷和橙皮苷表现出较好的抑制3相皮肤炎作用,在抗过敏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木豆叶的化学成分,为木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硅胶、AB.8大孔树脂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木豆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果: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是:硬脂酸(tearicacid,1),正二十二烷(n-docosane,2),B.谷甾醇(β-sitosterol,3),牡剩苷(Vitexin,4),异牡荆苷(isovitexin,5),芹菜素(apigenin,6),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7),木犀草素(1uteolin8),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9)。结论:化合物1,2,7,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山茶和油茶种子中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山茶和油茶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方法]气相色谱法测定山茶和油茶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两种种子都含有4种脂肪酸:棕榈酸(8.45%和8.49%)、硬脂酸(2.67%和1.84%)、油酸(79.92%和81.62%)、亚油酸(8.95%和8.05%).[结论]油酸在山茶和油茶种子中的含量均很高.  相似文献   

12.
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珍珠菜中木脂素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 Duby)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联用分离化合物,从中分离并鉴定了两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Isolariciresinol-9’-β—D—glucopyranoside(1).Urolignoside(2).化合物1和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剑川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方法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用有机波谱学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2个二萜生物碱:3-去氧-8-去乙酰滇乌碱(3-deoxy-8-deacetyl-yunaconitine)和acoforesticine.结论这两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甲醇、乙醇和水体系提取白芥子和黄芥子药材中总芥子碱类成分,以氯化胆碱做对照品,用比色法测定提取物中总芥子碱的含量。结果表明,白芥子中总芥子碱类成分的含量最高为2.75%,最低为0.52%;黄芥子中总芥子碱类成分的含量最高为1.29%,最低为0.70%。用乙醇-水体系提取得到的总芥子碱类成分含量较高,且不同产地的药材总芥子碱类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思茅松松塔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思茅松松塔的化学成分,运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中压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松脂醇(1),罗汉松树脂酚(2),(7S,8R)-3’,4,9,9’-四羟基-3-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3),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二氢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3,4-二羟基苯甲酸(6)。结论:6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藁本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藁本的化学成分与其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应用色谱技术从藁本中分得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细辛醚、佛手柑内酯、阿魏酸和异香草醛;异香草醛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对辽宁五个地区的油松松针挥发性成分进行的分析和鉴定 .测得鞍山、沈阳、铁岭、锦州和朝阳等地松针中挥发油的含量分别为 1.7%、1.7%、1.4 %、1.7%、1.4 % .用GC/MS法从这 5个地区的松针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出 55种、54种、56种、54种和 56种挥发性成分 ,共确定出 52种化合物 ;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 ,通过HP59970C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测得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的松树松针挥发油的成分有很多相同的成分 ,但也有明显的差异 ,其百分含量也不尽相同 .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个新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dmb)2(ipbd)](ClO4)2[dmb=4,4′-二甲基-2,2′-联吡啶],ipbd=2-(6,9-二氧环己环苯基)咪唑并[4,5-f]邻菲咯啉,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1H NMR对该配合物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粘度测试研究配合物与DNA作用。此外也研究了配合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Ru(dmb)2(ipbd)](ClO4)2与DNA之间通过插入模式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