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儒学人本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本思想,其中“仁”为人本观念,“义”为人文理想,“礼”为操作程规。儒学人本思想在人文与天文、人性与兽性、人道与神道的对照中显现出来,理论上表现为抽象人本主义,目标上表现为理想人本主义,实践操作上被统治阶级歪曲利用,表现为异化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卢卡奇以“总体性辩证法”恢复了被歪曲的马克思主义“正统”,阐述了历史辩证法,开启了“社会—自然”的全新的理解模式。其中“自然”概念也被视为青年卢卡奇构造历史辩证法的关键所在,其蕴含的三重指代含义也有力地反驳了视卢卡奇“自然”概念为错误的理解。青年卢卡奇所开创的总体性辩证法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功不可没,虽然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后来走上了“社会批判理论”的道路,但青年卢卡奇所创造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仍不失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坚守的真理,至今仍然发挥着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学自先秦始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虽几经波折,但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仍基本上保持了统治地位。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其思想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在封建社会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思潮的分合激盪下,都发生了种种嬗变。然而,其思想的基本模式,却被世代儒学承接下来,虽不断变换种种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一思想模式,就是在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天命、仁、智三者的统一,也即天道观、政治伦理观和认识论三者的统一,三位一体。这是孔子思想的基本构架。孔子诸方面的思想只有置入此构架时,才能现出其本来面目。本文从理智的天命观、伦理化的天命、仁与智的统一等三个方面分析研究这一思想模式,揭示这一思想模式犹如世代相传的基因,塑造了儒学的特质;剖析这一思想模式给中华民族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载是宋初诸儒中最激进的佛老思想批判者。其崇儒斥佛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申儒学“天人合一”、“体用一源”之旨趣,斥佛学“天人异用”、“体用殊绝”之谬妄;赞儒学“穷理尽性”、“推己及人”之博大,斥佛学“不思穷理”、“溺志虚空”之浅妄;扬儒学“大心体物”、“不萌见闻”之理性直觉,斥佛学“以六根之小因缘天地”之认知形式;彰儒学“均生死”、“通阴阳”之无畏精神,斥佛学“死生转流”、“厌苦求免”之偏狭自私。但是,处在“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中,张载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学并不等于中国化的全部,但中国化离不开儒学。儒学化的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仁爱”、“集体主义”、“中和协调”、“积极上进”等。这一切对于理性发达,人价值观等有匡正的作用,更对于决策、管理、行政、效率等的提高和成熟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党郑重地强调社会和谐,并把和谐社会问题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不仅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继承,而且为也为包括儒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8.
儒学的现代意义一直是近几年来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两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儒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现代意义,包括儒家伦理规范在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维持正常经济商业活动运行中的借鉴意义,儒学的"为政以德"的治国方针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启示作用,儒学的中庸精神的现代解释在社会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儒学的民本主义政治诉求为和谐社会秩序的维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史记·儒林列传》的写作旨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司马迁颂扬了汉武帝君臣复兴儒学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儒学在汉武帝君臣的“独尊”下发生的学术质变。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但在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中又是统一的,把二者分割开来不符合司马迁的思想实际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形而下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武术儒学思想进行再审视。分析从形而下视角审视传统武术儒学思想的意义,探析传统武术的根基,对传统武术的“道”与“器”进行辨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是“即身而道在”,而非“我思故我在”,身体技术动作是传统武术的根本,而只有“道器合一、身心一体、知行一体、打练一体”才能真正赢得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儒佛轩轾、优劣之争已成历史陈迹 ,故今天我们评说之 ,应该可以避免主观性。儒佛矛盾中 ,相互包含、渗透、吸收是主要的 ,因为儒学要旨与佛法大义固多相通之处。于今我们亟需复兴儒学和佛学 ,而此“复兴”实有赖于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被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长期占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也影响了亚洲、欧洲乃至全世界。儒学及其思想、主张,至今仍有着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超越时空的现代价值。 儒学能稳定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无论中华文明,还是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都与儒  相似文献   

13.
“假田”起源于战国中后期,至迟于秦始皇时代已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假田”所有权仍是国有的,其“假税”全部是地租型的,不存在所谓地税型“假税”。“假田”的土地国有性质及其对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的积极历史作用显而易见。“假田”长期被私人占有,引发了国有土地私有化趋向和地主阶级加剧兼并土地进程。  相似文献   

14.
“天人感应”思想是儒家杰出代表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核心。他构建了人格化的“天”来约束或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体现天人感应的“祥瑞、灾异”来约束王权,以实现他所倡导的“仁政”和“王道”,不仅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且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中,“天”是指自然生态,“人”是指人类,“感应”是指自然生态和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在韩愈之前,杜甫就已弧明先发,以诗歌文化的形式,首唱尊王攘夷、复兴儒学,杜甫和杜诗才是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真正先行者和先声;杜甫的尊王是以坚持政治斗争,要求政治有道为原则,以儒家民本、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为本质的;杜甫晚年达到首唱复兴儒学的思想高度,不仅是其长期忧患意识所激发的对社会现实的必然回应,也是其平生极为深厚的儒家思想修养及躬体力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乡村儒学开展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过往“乡村+儒学”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展望未来“乡村儒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融合之路。从历史、学理、实践三个维度来看,乡村儒学是活跃至今的历史现象、基于实践的理论学说、化民成俗的道德行动。未来乡村儒学开展的时代背景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事业的推进,其总体目标是淳化乡风民俗、引导向善向上、重塑乡土文明、构建精神家园。其主动性实践主体应由地方党委政府、人文学者和时代乡贤三方组成。未来乡村儒学开展的具体举措包括:把牢规范发展的政治方向,凝聚助力复兴的价值共识;转化以文化人的科研成果,增进扶志润心的民生福祉;做强融入生活的实践平台,构建协同推进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在历经秦朝“焚书坑儒”后儒学成为禁学,经过董仲舒等儒师的努力,成为汉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宣扬儒家思想的客观载体——成人教育教材也引起了统治者和汉代儒师的高度重视。在这一阶段,成人教育教材的编写逐步走向正统化、系统化、规范化。本文试图就两汉官学与私学所使用的成人教育教材历史演变和发展特点的探讨,从儒家经典教材编辑和传播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成人教育教材改革得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周末年,中国社会“私”观念兴起,至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最活跃因素而进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官”、“私”并存的局面。随着礼乐制度的逐渐瓦解,“官学”体制逐渐被“私学”体制所取代。孔子私学中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贾谊的公文体现了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汉初公文的最高成就.从贾谊公文写作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其一,公文写作担负着“经国之大业”的历史重任,它的社会作用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赋所不能比拟的;其二,要使公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公文写作主体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其三,贾谊公文的文学性、议论性只是公文写作的一个历史现象,不能据此将其误读为“文学散文”或“政论文”,现代公文不能盲目地模拟其公文的“文学化”手法及其论证手法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自古以来被誉为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仁”的思想。“仁”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当下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更是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