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论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革新主张,并以此作为其创作的基点。自北宋中后期开始,文人对“以诗为词”可说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毁誉互参,许多评论家都有精辟的论述。苏轼的“以诗为词”在他的词作上也有体现,创作了一些既有婉约派的特点又更具豪放派特点的词,在词的音律、内容、形式方面都作了创新,突破了以往词创作的束缚,开创了一代词风,为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方东树的诗学理论,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昭昧詹言》,这是桐城派以文论诗的代表作。但方氏的诗学理论不仅限于此,他提出的“言中有物”、“满”与“诚”等要求,都具有积极意义。至于强调“胸襟”、以“文法论诗法”以及要求变化创新,也有可取之处。有传承,也有开拓,是方氏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诗歌打破了宋代宗门传承的成规旧律,使宋诗创作的门户之争有所缓和,也打破了当时沉寂的诗坛。梳理和分析杨万里在"活法"诗论影响下的诗歌作品对南宋诗坛的影响,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活法"诗论在有宋一朝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全面把握其诗歌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本文总结归纳其对南宋诗坛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助于晚唐诗风的复兴,扭转了宋诗理性化品格,推动了自然山水诗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明清"性灵"说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与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转化及其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7.
《六书故》“因声以求义”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训诂学的重要理论——“因声以求义”,学术界一直认为是由清代学者提出来的。然而,学术发展的事实证明,最早提出并实践这一理论的,是宋元之际的学者戴侗,这集中反映在他的《六书故》中。戴侗“因声以求义”理论具体表现为声通声转说;假借说;联绵字说;谐声字说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桐梓县“十五”期间林业工作情况的回顾及取得的建设成果的总结,提出了“十一五”林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总结出众多新的小说理论。其中,小说创作中的“三境界说,”即“圣境”、“神境”和“化境,”又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必须根植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想,善于抓住瞬间的灵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化境”。  相似文献   

10.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有关杜甫诗歌风格的“沉郁顿挫”论,主要是在两宋时期生成,其主要内涵,是“沉郁”之艺术境界——深沉、浑厚、壮阔,与“顿挫”之艺术表现——抑扬、跌宕、逆折,二者之兼容。有宋一代众多的诗话,对此皆结合杜诗的创作,加以论证。而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论的定型,也在此后的杜诗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精神特质,保北在其发源与流传上独树一帜。古史传说时代,黄帝“合符釜山”,开中华礼乐文化之源头,为慷慨悲歌文化形成奠基。秦统一背景下,“易水诀别”成为慷慨悲歌文化的最强音。中古时期,范阳祖氏、卢氏背井离乡,以“中流击楫”“考礼定乐”传承故土的慷慨悲歌之风。宋辽金以降,今保北成为民族碰撞交往的前沿,“慷慨”“雄劲”的北族民风促成北曲、杂剧、河北梆子、音乐会等曲艺形成,以高于生活的形式传承慷慨悲歌之风。东汉以降,中山、赵地社会文化特质经历由“弹弦跕躧”向“多慷慨尚义节”转变,保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日后深入研究。保北慷慨悲歌文化流韵深远,形式丰富,在燕赵文化特质形成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宋代中央官学是全国士子向往的最高学府,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为了培养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人才,宋代统治者在教育上积极推行各项改革,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以教法改革活动为重点的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庆历兴学中的苏湖教法和分斋教学改革,拉开了大规模兴学运动的序幕,熙宁兴学的太学“三舍法”引导宋代中央官学的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崇宁兴学恢复和发展了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促进了宋朝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教法改革活动是宋代中央官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兴学的基础,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诸多影响,但是在推动宋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上的价值还是应该称道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药市,自唐宋时期初步发展至明清时期日益繁盛,是传统中药材交流与贸易必不可少的市场载体。明清以后,全国陆续出现许多颇具影响的地方药市,其中“南樟北祁”(江西樟树药市、河北祁州药市)作为地区甚至全国性药材交易的典型代表影响甚大,一直颇受各界关注。两个药市的发展之路,有相同之处,亦有各自特色。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应对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变化时,“南樟北祁”结合各自实际作出了适时适当的抉择与变化,实现了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发展与整合。  相似文献   

15.
清人朱乾所编的《乐府正义》是一部对乐府诗作品进行集释、点评的选集。此书见解精要,评点得当,为明清乐府评点之佳作。朱乾对于乐府诗已经有了初步的音乐与文本二重性认识,既承认声音的重要作用,又驳斥郑樵“重声不重义”,主张“正声易,虽亡而今日之声犹在,有律可凭。正义难,虽存却难求作者之志,无辙可守。”  相似文献   

16.
宋代丰城黄得礼家族,与著名文人黄庭坚所属分宁黄氏同为一源。此家族是典型的科举世家,自黄得礼进士起家,子孙登科者众多。家族人物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学才华,然其著述多零落散佚,唯有黄彦平《三余集》因被《四库全书》收录而传世。家族历代仕宦,连绵不断,黄畴若在宋宁宗朝出任台谏,参与嘉定更化等重要政治事件,提议并主持创建安边所,后出外治蜀,政绩显著,列传《宋史》。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土地制度与以前的土地制度相比有所变化,在土地制度方面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保护私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宋代土地私有制下的财产流转加快,土地可卖、可典、可租,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宋代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关于土地交易的法律法规。宋代土地制度的突出表现就是宋代土地契约制度的完善,包括土地流转中的形式,绝卖、典卖、租佃契约的法律规定,还有田宅买卖契约制度中的亲邻优先权制度、官版契纸、印契、契税、过割、离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宋徽宗朝词乐确立完美范式的音乐背景为切入角度,对音乐理论、民间音乐、乐府制度等音乐背景与词乐密切相关的诸因素的源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论述音乐对词的特性及词体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是公认的宋代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文章涉及多个领域,作为杰出的应用文写作大家,其应用文占多数。欧阳修不仅从文体形式、文体应用等方面明确了应用文体的基本性质,还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主张应用文体应实用、言简、得体。欧阳修的应用文体恪守"明道"、"致用",开创一代文风,有独特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