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金在《家》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悲剧人物的双重性格:顺从与正直、妥协与反抗奇特而又和谐地统一在觉新身上。作为封建大家庭的长房长孙,觉新忍辱负重、牺牲自我,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作为一个被“五四”新时代所启蒙的青年,觉新又必然产生反抗意识,尽管有些消极和被动。这种复杂性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体现了深深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2.
吴明香 《考试周刊》2011,(56):35-36
巴金小说《家》中觉新之死的原因是他被封建家庭所束缚,以及深受封建家庭长子身份的毒害。为了维护和发展封建家庭的秩序,求得大家庭的和解,他不反抗,采取"作揖主义"和"不反抗主义"的态度来面对,最后只有牺牲自己来保全封建家庭。  相似文献   

3.
巴金笔下的“家”从家族制度的血缘关系、伦理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交融中展现人的心态情感和命运。《家》中的觉慧,在这个封建大家庭成为吞噬人的个性抑制人的精神的地狱时.再也无法沉默,他大声呐喊,全力反抗,成为封建家族制度的叛逆者;然而他的反抗、叛逆却又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这就使他产生了极其矛盾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黄婕 《文教资料》2007,(16):87-88
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他既是《雷雨》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他既是“大家庭罪恶”的制造者,又是周鲁两家悲剧的直接受害者;他既是剥削者、压迫者的化身,又是丈夫、父亲的实体。在他的身上,既有残忍冷酷的“兽性”,又有丰富多样的“人性”。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5.
觉新是《激流》三部曲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也是作品中被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以及它的亲戚们的生死悲欢、大事小情,无不和他发生关系。他的性格,象一个头绪纷乱的线团,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喜与悲、追求与失望,屈辱与痛苦……缠绕、纠葛在一起,表现了它的矛盾面和复杂性。这也是长期以来许多论者在对他的性格分析认识上存在着分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懦夫还是英雄——巴金《家》中觉新人物形象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子现象是中国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物,受宗法文化的长期浸润,长子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双重性人格,卑柔软弱的行为模式和自我牺牲精神等特质。巴金长篇小说《家》中的高觉新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形象,他一方面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浸染,另一方面又受新时代新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们在新与旧的夹缝中挣扎,在矛盾与痛苦中生活。由于受“五四”反封建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觉新就成了我们心目中的“懦夫”,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然而,我们在反对觉新的同时有谁能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我认为,觉新不但不是一个“懦夫”,而且是一个“英雄”——一个“敢于牺牲的悲壮的英雄”。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经过作者苦心斟酌的产物,其作用不可低估。一、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因为人物在环境中活动,他的看法和感受,他对生活环境的布置和安排必然反映着他的思想和情感;读者从这样的环境描写中能清楚地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鲁迅《祝福》中对四叔书房布置的描写:书房里高挂着写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墙壁上挂着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案上摆的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种书房陈设与鲁四老爷一见面就大骂其新觉,接着又大骂祥林嫂为“谬种”的行为一对照,从而突出了鲁四老爷这个封建卫道士伪善、  相似文献   

8.
巴金的《家》是一部悲剧,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写了这个家庭的没落,带着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一大群人中,他们的生活道路不同,遭遇不同,性格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的悲剧。而尤以大哥觉新这个人物的悲剧最可悲,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周朴园是曹禺著名话剧《雷雨》的主人公,是支撑剧中周公馆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地主兼资本家性质大家庭的顶梁柱。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而又到德国留过学,是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产,具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两面性。可以说,资本家的本性使周朴园得以满足物质上的欲求,而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一家之长,为了维护其尊严,为了维持家庭的秩序,周朴园又不得不用一帧照片、一张支票、一副药方来粉饰、支撑和弥补他虚弱的内心。■一帧照片粉饰三十年前的罪恶从三十年后侍萍斥责周朴园时,只是说“你们家”“你们家里”可以…  相似文献   

10.
《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所反映的是没落的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一幕“平凡”的人间悲剧。在《家》中,着墨最多,也最丰满、最感人的一个艺术形象是高党新。党新出生于一个处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长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封建教育和“五四”新思想都影响着他。长房长孙  相似文献   

11.
"五世而斩"是古人们崇信的任何的封建大家庭都难以逃脱的"定数",在这个"定数"的制约下这些封建大家庭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红楼梦》中,曹雪芹在对贾府兴衰的描写中暗用了"五世而斩"的思想,除了用以解释封建大家庭走向衰落的原因外,还寄寓了他对自己家族衰落的忏悔之情,并以此希望自己从忏悔所带来的自责及生活困顿交织而成的巨大痛苦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2.
1922年,年仅24岁、正在欧洲求学的周恩来,在写给国内的觉悟社战友的一封信中,明确宣称:“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周恩来《伍的誓词》,1923年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第2期)。他这里所指的“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回顾和总结青年周恩来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形成原因,对于科学认识周恩来的思想发展,教育当代青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欧时期,周恩来认定,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是改造中国的唯一“救时良方”。当作出这一判断和选择的时候,他对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内涵是如…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这篇小说自发表至今已有8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少人依然认定:“孔乙己的悲剧告诉人们,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性。”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对小说主题的再认定问题。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孔乙己》深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小说《家》,最令人感动的是巴金对于那些旧制度牺牲者们的带着忧伤基调的悲悯情怀。小说中对于婢女呜凤的描写最能够体现这种悲悯情怀。这样的悲悯情怀的形成是与巴金的童年经历、身边的人与事有密切的联系的。而在当时,他也深受“五四”运动中扑面而来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洗礼,民主、自由的思想更让他对封建势力深恶痛绝、对那些饱受封建势力摧残的弱势群体更加同情与怜悯,那种由于正义感而产生的勇气,促使他为这些饱受摧残的人们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巴金通过对呜凤这个角色的描写,把自己对她的悲悯情感表现出来,并因此感染读者,使《家》这部小说的创作目的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觉慧是巴金代表作《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叛逆品质的五四新青年。从觉慧叛逆个性的成因、叛逆个性的表现以及叛逆个性中的幼稚因素的体现等三个方面探讨觉慧的叛逆形象,以期对这个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形象”作一个全方位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巴金在他的代表作《家》中为我们讲述了高家这个正处于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史。作者在作品中刻画了许多性格各异、命运不同的鲜活女性形象,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对柔弱善良史女子的束缚和毒害。本文从梅,瑞珏,琴,鸣凤等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入手,试分析《家》中女性形象的悲剧及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7.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现代文学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千姿百态、为数众多的劳动妇女形象。 柔石于一九二八年十月发表的《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一九二九年一月发表的《二月》、一九三零年发表的《为奴隶的母亲》都把揭示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作为作品的重要内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受摧残的妇  相似文献   

19.
《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巴金本着生活的真实原则写出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叛逆者觉慧与婢女鸣凤之间的一段超越阶层的主仆之恋,这场恋情最终以鸣凤投湖自尽的悲剧结束。觉慧在湖滨对鸣凤之死进行反思,“因为我是杀死她的凶手。不,不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我们这个社会都是凶手!……”。我们一直将呜凤之死归于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将“我是杀死她的凶手”作为觉慧的自责之言一笔带过。的确,鸣凤之死是当权势力与受压迫者矛盾冲突的结果,同时也是新文化和传统旧文化冲突的产物。以封建礼教为代表的传统旧文化是杀死鸣凤的主要凶手,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衰亡史。推而广之,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衰亡史。这个结论,已为当世人普遍接受。但,曹雪芹到底是怎样用他的如椽巨笔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这种历史必然趋势?千丝万缕,万缕千丝,又如何交织成“遍披华林”的“悲凉之雾’? 时光的推移,总能使我们看到过去难能看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