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号物)制品的通用称谓,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陇东皮影属秦晋影戏,造型方法和陕西皮影一脉相承。经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几代人的改革与创新,广泛吸收了陇东民间剪纸、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日渐形成了陇东皮影完美的色彩艺术和造型风格。  相似文献   

2.
辅民 《科技文萃》2000,(10):154-156
王光普是甘肃省庆阳县职业中专普普通通的一位农村学校美术教师.他从1958年任平凉报社美术编辑时,就爱上了陇东古老的传统皮影,还拜了许多雕簇皮影的民间老艺人为师学艺. 平凉报1960年停刊后,他被调到庆阳县农村中学当教师,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使他更加接近了皮影雕簇与表演艺人,他如鱼得水,沉浸在民间皮影艺术的汪洋大海里.40多年来,逢年过节,放假休息,他都吃住滚打在陇东皮影表演与雕簇皮影艺人堆里,学得一手雕簇皮影艺术的绝技.  相似文献   

3.
环县道情皮影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本文力图从环县道情皮影对道教音乐的天然依赖、环县在中国历史发源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农耕文化对环县道情皮影的影响、陇东地区的民俗氤氲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4.
陇东皮影精湛的表演技巧、高亢优美的唱腔,都有赖于雕刻精细、造型优美、着色丰富的影件作品来展现,看似简单的影件,制作工艺却十分繁杂,制作一件影件至少需要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皮影艺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结合地域特征、民俗风情积极创新,通过精选皮料、构思图谱、精于雕刻、用心绘色,制作出生动传神、精美绝伦的影件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民间皮影流传千百年来,形成了各种区域性流派。在造型风格上,早期皮影有着相对的一致性。明清以后,以河北滦州和陕西华阴、华县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皮影和西部皮影两大区域流派,影人造型也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由于皮影艺术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方士幻术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使得民间皮影在造型上具有浓厚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6.
皮影戏作为传统动画之“雏形”,曾一度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数字动画逐渐占据了艺术市场,导致传统皮影艺术濒临绝境。将传统皮影戏与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制作并实现一部数字皮影动画《武松打虎》:利用3ds Max建立皮影角色模型,并建立皮影角色模型数据库及其运动姿态数据库;利用关键帧和几何变换技术,实现皮影模型的三维动作仿真。该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对中国传统皮影艺术传承和保护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7.
天门皮影艺术面临濒危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受众基础的薄弱、艺人断代的危机、制作工艺的失传等。本文旨在唤起广大皮影戏爱好者和研究者对天门皮影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前景的思考,引发社会各界及政府对皮影艺术的进一步重视和保护,拓展皮影艺术生存、发展及应用空间,使天门皮影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需要培养儿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皮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集绘画、音乐、舞蹈、雕刻、文学、表演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基于“以儿童之眼,传皮影之美”的核心理念,幼儿园皮影课程的课程目标以皮影的体验与感知—皮影技艺的掌握—皮影的表达与表现—皮影的加工与再创造为基本走向,通过儿童参与话题讨论、体验皮影游戏、班级环境渗透、日常生活渗透等实施路径,培养儿童对民间艺术皮影的热爱之情,并以此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陆丰皮影戏的来源、艺术形态出发,对陆丰皮影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人文价值进行剖析,同时阐述了陆丰皮影所面临的外来文化冲击、传承、资金、知名度和艺术创新上的窘境,借此提出陆丰皮影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皮影这个古老的逐渐边缘化的艺术逐渐被人们关注,拟以云南皮影的分支—一腾冲皮影的艺术价值作为探讨的切入点,就腾冲皮影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搜集并整理了"地方志"中关于清代甘肃陇东蝗灾记录的史料;从辩证与联系的观点出发,分析蝗灾与水旱灾害、饥荒的关系;从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蝗灾害的社会影响与成因进行探析;呈现清代甘肃陇东蝗灾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性和蝗灾发生的特点,并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是汉字发展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具体的用字面貌在实物文字材料里表现得较为真切。武威汉代医简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东汉墓葬,内容为古代医方,反映了当时生活用字的实貌。本文对武威医简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其成因和沿革作了调查考释,以期反映东汉用字的一个历史侧面。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产生于西汉中期、兴盛于东汉、衰落于东汉末年,是汉代尊崇孝廉,讲究厚葬习俗的产物。其风格浑厚灵动,充分展现了汉代精神。文章从文化的多角度浅析汉代画像石纹样的人文概念,只是希望能够找出一条融合艺术、社会、宗教、科学认识、人类心理变迁的路.可以用来更好地解析文化活动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从对皮影艺术的文化特征出发,梳理陕西皮影在皮影规格、人物雕刻描绘、采用音乐以及唱腔上的区别,进而分析陕西皮影艺术在文化层面的现状和局面.  相似文献   

15.
淮上卷戏是流传在淮河上游的一种稀有地方剧种。它的形成经历了从宗教的“经”“卷”到民间的人物故事影写成图画并将其剪成纸画,即民间独特的剪纸艺术。随着历史发展,讲唱宝卷产生出了“扇子人”的表演形式,进而分化出装扮人物角色、飞禽走兽、鱼虫怪物等种类,形成了影戏。淮上卷戏源于皮影“宣卷”,至乾隆年间,淮上卷戏得以产生以来,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音乐板式。  相似文献   

16.
陇南地处陕甘川交界之处,是秦文化、氐羌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区,其民间美术的文化内蕴与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特色。而白马藏族居住在甘川交界之处的高寒山区,其民间文化正逐渐衰落,因此,保护这些民族遗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人马恂的《此中语集》五十六卷已经散佚,仅赖史梦兰《永平诗存》收录才得以部分流传.其诗歌创作承继了杜甫的“诗史”精神,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由于受长期科考应试影响,加之当时宋诗运动的熏染,其诗歌表现出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倾向。马恂这类诗人是清代冀东文坛上不可忽略的存在,对于清晰描述清代冀东文学发生发展脉络意义重大。因此以史梦兰《永平诗存》的整理出版为契机,系统彻查冀东地区清代诗文集的存佚状况,从而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整理,将是振兴冀东文学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对甘肃省境内一批汉至晋代古墓葬的抢救清理,获得了不少随葬品,简牍、帛书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简帛文书主要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状况。本文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搜集并作简考,提供给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