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许多高校已开展积极的改革与建设工作,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也是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本文浅析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对西安某高校学生问卷调查,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比较模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地方高校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等明显问题。建议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首先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其次加强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最后明确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特色等措施来改善目前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专业。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该专业尚缺乏较为成熟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面临着快速发展的考验。如何突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困境和选择何种发展路径,是目前理论界探讨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就控制招生规模、定位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提高社会认知等方面进行了构想,以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原相关专业的调整和改革,于1998年开始建立的旨在培养新的公共事业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的新型专业.它一出现就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界人士和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它是富有发展前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朝阳专业.几年来,这个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全国已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  相似文献   

5.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与公共事业管理有密切的联系,在内涵上,公共事业管理既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工商管理,而是以管理学为主,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的综合。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很快,然而现在却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社会和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不足。接受程度较差,导致学生就业难等。要解决此问题,需要明确专业特色。西南科技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上去努力。  相似文献   

6.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各大高校相继开办以来,正遭遇着实践教学难以展开、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和对口就业难等多重困境。通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特点,构建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迫在眉睫。这需要具体通过树立“时间集中型”的实践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时间集中型”实践内容体系、科学设计“时间集中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建立相应的实践保障体系来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情况较为复杂,以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专业暴露的问题为例,其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专业前景堪忧,专业发展陷入困境。教育咨询市场前景广阔,与该专业的发展建设高度契合,是实现其改造升级转型的出路,对整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11"理工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推进"211"理工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理工学科优势,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抓手,以特色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激发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构建区别于综合性大学成功的专业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9.
专业特色建设是高等学校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凝炼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是学科发展必然趋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注重实践环节和规章制度建设等是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朱丽  韩雪  邓渠成  李蓉 《大学教育》2023,(2):112-116
当前,部分高校基于就业率的考量取消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计划,这给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较大的冲击与挑战。本研究通过对9所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发现,目前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一是以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具有方向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两类人才培养模式均有其突出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前者存在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特色化建设不够明显等问题;后者则在课程体系建设环节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以“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链式分析框架为指导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应综合把握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需要与地方民族区域经济社会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探索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设置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专业发展现状与专业发展前景之间仍存在较大的落差。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发展面临困境。科学定位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是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走出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转变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 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应正视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鼓励城市企业或社会团体到农村兴办学校;鼓励城市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加强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在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同时,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大量举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农民高校,通过高科技农业示范和农村居民文化科技素质提高,培养现代化意义上的农民,切实振兴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3.
岑晓芳 《考试周刊》2009,(47):205-206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兴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定位不准确、培养理念不明晰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当探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趋势,重新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理念,进行特色化方案与运行机制的设计改革,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开办的新专业,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招生规模逐年增大、专业方向不十分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狭窄、课程设置较为混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实践环节薄弱、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将直接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应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合理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专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专业培养定位模糊、边界不清,社会认可度低、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地方综合性高校应依托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通过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观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之背景与进程,它还存在专业本身与社会认可度;学生就业与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普通高校与教师队伍本身等四大问题,如何突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困境和选择晃种发展路径,是目前理论界正在探讨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钟云华  李磊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3):71-73,121
目前,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极其严峻的就业困难。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没有突出本土特色、课程设置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师资力量薄弱与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不得力等教学因素是其毕业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地方高校应该推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等等。  相似文献   

19.
赵敏 《华章》2012,(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发展的瓶颈和生存的挑战,这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清晰界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突出专业特色,寻求就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