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丰曾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这样的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自己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记者兼专业学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自身做“全”了学者型记者。  相似文献   

2.
“把材料拎起来写”,这是著名高级记者艾丰谈到的写作经验。我认为艾丰的这一经验,对所有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来说,具有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4.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只不过在记者采访中的社会交往与一般的社会交往不同,它是在新闻领域中发生的。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里说:“采访的过程,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外国新闻学者认为,新闻事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采访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如何与采访对象有效沟通,如何表达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往往成为一篇好新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很难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翻阅其数十万字的经济报道作品,感到艾丰总是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使其经济报道模式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然而,认真体味就会发现片L根于艾丰头脑中不变的新闻报道观念,决定着其经济报道变化的走向.或者说,这些新闻观念正是其报道不断创新和变化背后的动因。因此,了解艾丰的经济报道观念,也就掌握了一把解读他的经济报道的钥匙。一、科学理性:渗透于艾丰报道中的内在追求艾丰无疑堪称学者型记者。这不仅仅在于他有《新闻采访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报道与写作》(…  相似文献   

7.
一篇稿件质量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取决于角度选择的好与差。选准角度出佳作,的确是经验之谈。所谓新闻角度,指的是发现事实、挖掘事实的着眼点和入手处。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如果说美术、摄影的角度是为了美的价值,那么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可以说,在新闻的写作中,能否选择最佳角度,至关重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国宋代著…  相似文献   

8.
蔡宁涛 《新闻爱好者》2010,(11):116-117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由于对事实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不同报道主体所选择的采写角度也不同。当代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  相似文献   

9.
艾丰:1938年生,河北省玉田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硕士学位。中国首批高级记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40多年来,他一直作为编辑、记者活跃在新闻工作的第一线,写过大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他致力新闻学研究,依托新闻岗位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质量万里行”、“名牌战略”多项活动。(图为艾丰按照)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范长江,人们就会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提起穆青,他笔下那十个鲜活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然而,对于名记者艾丰,我们却很难以哪一个作品、哪一个人物来指代他的新闻成就;这是因为他的新闻作品取胜于一种独特的风格,或者也不能仅仅称为风格,很多人认为,艾丰的作品实际上体现出新闻界的一种发展趋向。被称为学者型记者的艾丰,新闻采访写作均体现出思考和研究的特色。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文集》里,艾丰曾写了一篇感想《做思考的笔》,笔者以为,这篇文章正道出了艾丰新闻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11.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时的毕…  相似文献   

12.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3.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新闻人的天地能有多大? 就从艾丰说起吧.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我认为艾丰堪称当代中国第一“大”记者.1961年,艾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就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时,他说,担任经济部主任要具备三个条件: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他把自己的新闻之根深扎在经济的土壤里,以大胸怀想大局,以大视野抓大事,以大思路说大理,以大手笔做大新闻.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闻是最大的本领。“撞到记者枪口上”是一种发现,“脚板底下出新闻”,“思考也能出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简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栏的话: 新闻圈内的人都知道。艾丰是北京的知名报人。他是大记者、名编辑,是学者、作家,还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关于写作的新闻学入门教程是我国大学新闻系最流行的教材.盛行十年不衰。今天,我们特开此栏,为的是让读者能从艾丰老师的亲传相授中.获益有得。自此,每月您都能听到艾丰老师在和风细雨声中.谈写作……  相似文献   

16.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7.
艾丰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生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应暨南大学新闻系的邀请, 2000年 11月 28日,艾丰先生来到暨南园,以记者的经济理论素养与新闻工作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现根据录音,将艾丰先生的讲学内容扼要整理如下。综合、超脱、主动:记者学习经济理论的优势 艾丰在许多场合强调过,…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善于讲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新闻采写中,常常把“story”用作“news”的代名词,把采访新闻叫做“to cover story”,头条新闻称之为“head line story”。西方新闻报道中有一种明显的故事化写作倾向,以至于许多名牌大报的总编辑要求记者“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 近年,我们也开始强调故事在新闻中的作用。1996年2月,一个叫颜长江的记者在《羊城晚报》上连载《泌阳奇案 广州洗冤》,他用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章回小说的手法写了一个奇案,一时“羊城纸贵”。新闻和故事的关系如何,新闻应如何讲故事?  相似文献   

19.
我们如何规范社会新闻写作,讲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便成为编采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所以编采人员要研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美、文雅脱俗的语言风格。穆青曾主张新闻可以用诗话、…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有差异的系列概念,如新闻事实、法律事实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本文对新闻事实及法律事实概念进行辨析,旨在阐明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与区别,而后从法学角度剖析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辩证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