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了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丰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可见积累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次提到语感,并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现阶段,语感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对语感的认识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因此,正确认识语感及语感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浅谈语文课朗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方式。语文教学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更多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了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丰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可见积累的重要性。那么,何谓积累呢?积累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背诵、默写,它还包括对方法的积累、对想象的积累、对感觉的积累、对体验的积累、对情感的积累等等。积累是一个量,当这个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会影响到“质”!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感悟语言,并能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增强口语交际能力。《争吵》是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的要求是理解课文的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课型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重难点积极作了以下尝试。一、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我和克莱谛为什么发生争吵?”“我为什么故意弄脏他的本子?”“故事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点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谈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的“言说”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践行”中形成的。长期以来,语文课偏重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分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已形成“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积习。语文教学的“所欲”是教学生能读会写,我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看来,在新课标和新教材推广使用的大背景下,语感教学重新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回归。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地梳理中学语文中的语感教学。本文以语感教学的提出为溯源点,既回顾了百年语感教学的发展流变,又廓清了语感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同时,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角度提出了加强语感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生成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语言能力只能在语言活动中获取、积累和发展。只有听、说、读、写反复结合,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过程,并合理展开这个过程。怎样重视这个“过程”呢?一是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吟诵、涵泳,语感分析不能介入太快。通过朗读,才能整体感知言语作品所表达的意蕴了然于心。吟诵,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通过吟诵,钩联和创造出新的表象,进入作者胸境,因声求气,因气悟道,品味言语优劣,获得语感。涵泳,“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揣摩,推敲,鉴赏玩索,获得语感。总之,只有反复地读,学生才能由“语表层”进入“内蕴层”,才能自悟自得,获得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的语感。二是指导学生充分咀嚼,切忌快速结论。品味语言,是动用生活经验与言语信息汇合成表象,去判定言语的优劣。不待学生细致咀嚼,就由教师或少数学生得出结论,让大多数学生只记住别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感教学是当前中小语文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形式,目前尚处于摸索实验阶段。笔者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和教学实践,创拟了语感教学课堂模式,期望对语感教学的实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育,使语文教学呈现鲜明的工具性特征,与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课程目标相去甚远。因此,转变现行语文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是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本质含义是语言。语文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学习语言应突出语感训练,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在熟读、多读中,感悟语言运用的规律,于无法中求得有法。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昧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好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新课程除此之外还提倡作文教学要“做中学”、“读中学”、“讨论中学”。仅就“读中学”来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学生阅读有课内外之分,但课堂教学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从阅读课入手,重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  相似文献   

15.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相比,新修订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更为具体和丰富,表述更为明确和规范,思路更为系统和严谨.该课程标准既是对语文课程改革十年以来的一次回应和梳理,更是语文课程改革未来纵深推进的一个拐点和契机,其整体取向更加注重语文课程的“课程味”和“语文味”,更加凸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化”取向和“言语本位”,更加彰显对“母语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评价建议中还提到了“关注学生日  相似文献   

17.
抓住了语言积累,既可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品味,加强语感训练;又可为迁移运用语言准备语言模式的“背景”和“材料”。丰富语言的积累能使学生在“感知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中习得语言规律。因此,小语教学应着力对学生积累性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记忆、放手让学生积累。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在火热的生活中丰富语言积累火热的生活,五彩缤纷的世界,是语言的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相似文献   

18.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强调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代教学理论同样也肯定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对这种师生关系,即新的学生观要求的体现。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的感受。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先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教学自夏丐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以来,虽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大纲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一、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