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语感,是语言文字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语感差了,他理解句子、阅读文章、写作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培养语感,就是选用客观的语言对象在具体语境中反复作用于语言感官,不断积累,最后形成语感。训练学生的语感,即训练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教学要求,全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注重情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语感教学已引起大家的重视。什么是语感?《新华字典》中这样解释:“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  相似文献   

3.
浅谈语文课朗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方式。语文教学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更多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4.
语感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通过阅览、诵读优秀的语言文字,习得语感;进行科学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的感受能力,学得语感;鼓励想象联想,注意意象积累,获得整体语感;重视言语主体的生命体验,优化阅读习惯,形成高级语感。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语感 ?语感就是对特定环境的话语 ,不经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把握 ,是对“语言文学的敏锐感觉”。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直觉性。语感强的人 ,可以不加思索地运用语言流畅地表情达意 ,说话时妙语连珠 ,写作时意到笔随。又可以在瞬间对他人言语表达的要求、情味、正误、优劣、言外之意较为准确地作出辨别 ,这种对语言敏锐的感觉 ,是有志于学习语言的人苦苦追求的目标。朗读是训练语感的最常见、最有效、最基本的方式。因为语感的素质是在反复感受优秀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提高的 ,舍此别无他途。作者录以成文的口头语言本身 ,有它的重音、停…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生成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语言能力只能在语言活动中获取、积累和发展。只有听、说、读、写反复结合,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过程,并合理展开这个过程。怎样重视这个“过程”呢?一是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吟诵、涵泳,语感分析不能介入太快。通过朗读,才能整体感知言语作品所表达的意蕴了然于心。吟诵,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通过吟诵,钩联和创造出新的表象,进入作者胸境,因声求气,因气悟道,品味言语优劣,获得语感。涵泳,“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揣摩,推敲,鉴赏玩索,获得语感。总之,只有反复地读,学生才能由“语表层”进入“内蕴层”,才能自悟自得,获得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的语感。二是指导学生充分咀嚼,切忌快速结论。品味语言,是动用生活经验与言语信息汇合成表象,去判定言语的优劣。不待学生细致咀嚼,就由教师或少数学生得出结论,让大多数学生只记住别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日常交际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企业家、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人们的成功百分之八十五来自口才。”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能力就是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叶老对语文能力的诠释,充分说明口头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讲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  相似文献   

8.
语文的本质含义是语言。语文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学习语言应突出语感训练,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在熟读、多读中,感悟语言运用的规律,于无法中求得有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谓不教,就是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够运用它独立学习,这是“教”的最终目的。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一最终目的应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中学语文的重点内容。实践证明: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还能相互促进。在这几者之间,“读”是基础是重中之重。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杜甫也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至于“听”和“说”是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关的内容,毕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默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现代不少教育家也指出,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朗朗的读书声回归课堂,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师终将走出讲的误区,而带领学生读进语言中去。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读书确实可以导思,开启理解、记  相似文献   

11.
语感主要表现为对于语言敏锐、理性的观察和理解的直觉,培养语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语感能力是在听、读、背、说、写训练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语言感悟、运用和积累而成,教师需要通过多听、多读、多背、多说、多写等途径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了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丰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可见积累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袁微子先生曾说:“这种能力的培养靠什么呢?靠训练,而不是靠讲授。”能力的提高确实离不开训练。同样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凭借一篇篇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在语文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思维训练、情感训练、常规训练。这些训练是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的。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怎样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训”有“练”,提高训练的实效。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尤为重要的环节,近年来,日益激烈的中考、高考中,作文几乎占据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在新课改地区,作文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涌现出许多语文教育方面的大家,本文从文风、文脉、文字、文法等几方面论述梁启超、吕叔湘、朱自清、叶圣陶、夏丏尊五位先生在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相关主张,以期从中得到启示,应用于当今的语文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并强调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重要性和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可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必须予以充分重视.但是,在教学中应如何理解和处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语文能力与智力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认识它们的关系对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有何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作如下思考与探讨,以深入理解大纲精神,更好地指导语文教改实践.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能力读、写、听、说是语文能力的基本构成成分,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听别人说话,读  相似文献   

16.
“事半功倍”,这是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人人都希望达到的效果。教学依然如此。目前,不少乡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工作量大,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现象,然而初中语文的课时较少,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期望和要求从总体上看,却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应当通过以下途径入手:一、多读——提高效率的“钥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练成读书…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培养语感和传授语言知识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感训练,传授语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语感训练中传授语言知识,借用语言知识训练语感.这样才能及时将学生对语言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自觉性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文教学没有“语感”一词 ,但却时时处处渗透着语感培养的精神内涵。古代语文教育中有关“语感”的问题是通过对“悟”这一独特的认知方式来说明的。这种“悟”正是我们今天反复强调的“语感”。而在传统语文语感培养客观上存在一些被今天的语文教育所忽视的宝贵经验 ,对今天的语文语感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古人关于“语感”的一系列阐述 ,以“传承”和“创新”的态度 ,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语文语感教学体系 ,使传统语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精髓在现实的土壤中结出硕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两者的协调统一。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教学的语文教育大家首推叶圣陶。叶圣陶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大家凭借自身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研究,多次反复强调语文学科的首要属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辨证法告诉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就必须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换言之,方法问题实际上就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就可以往着这根“拐杖”走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我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其特殊在于:竞技体育是他们的主业,这就在时间、精力诸因素方面,形成了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局限性。因而,在语文教学这一载体上,对运动员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使他们在训练之余、比赛之隙自学得法,显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