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俎明 《新闻窗》2011,(5):121-121
教育电视台姓"教",但教育电视台不是完全的教学电视台,"黑板加人头"、"课堂搬家"的方式传播教育内容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收视率与社会效益面临着挑战。因此,教育电视台应该运用各种容易让人接受和喜爱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施展教育的魅力,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各类人才,这就需要进行深度策划,找准栏目定位。一个好的策划是栏目成功的一半.而准确定位是栏目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杨丹  吴雪菲  李灏 《新闻前哨》2022,(21):30-31
目前教育行业媒体融合呈传统技术迭代更新、传播格局深度调整、政策推进融合发展等特征,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地方专业电视台必须解决体制突破、机制变革、生态改造三大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武汉教育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从思维层面的谋划和实践层面的行动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系统探索,以期为我国地方教育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教育电视台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成立为标志,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各级教育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这就给教育电视台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对教育电视台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教育电视台面临的挑战以及教育电视台如何应对挑战做了重要阐述。教育电视台是我国电视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一个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宣传的公益性教育电视平台,是国家教育信息的交流平台,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教育文化素质、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使  相似文献   

4.
申舒尧 《新闻窗》2013,(3):47-49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娱乐元素的注入,已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形象、赢得观众喜爱的关键所在。同时在文化传承中推进现代性文化的建构,既是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变革现状的重要出路,也是社会转型期赋予大众传媒的文化责任。一、"知根知底"栏目文化特征分析(一)传播的理念"知根知底"是河南卫视2012年重点打造的一档大型中国传统家谱、姓氏文化节目,该节目契合"大美中国、文化卫视"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武汉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思政课”系列节目为考察样本,就地方教育电视台如何从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客体需求、激活表现形式、设置仪式场景四个方面构建教育电视台全新的“大思政课”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6.
黎欣昕 《视听界》2010,(6):84-87
目前,教育电视台正面临来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肩负起专业教育媒体的职能。加拿大安大略省电视台(TVO)自2006年实施多媒体平台发展策略以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教育专业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提高了频道整体运营能力,扩大了频道品牌影响力、传播力。研究和剖析TVO新媒体发展战略,对我国教育电视台的发展或可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公益广告中文化心理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广告与其他广告相比,具有强烈的劝说责任,在影响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中,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了导向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公益广告的制作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因此,公益广告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变换和拓展内容,突破传统文化如"官本位"、"浮夸风"、"惰性化"等心理误区,力求做到求实尚礼、情理交融、新颖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和扩大公益广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陆然 《新闻爱好者》2010,(5):110-111
华人报业作为海外华人"三宝"中的"一宝",在发展居住国的新闻和文化传播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印尼华人最早在印尼各地出版马来文报刊,对传播和发展马来语成为印尼国语,对发展印尼文学和文化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们发行的华文报刊为印尼民族独立建国、民族报业发展和华人文化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从明星“车祸门”事件看公众人物危机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公众人物危机事件也随之增多,"车祸门"、"涉毒门"、"结婚门"等事件层出不穷。本文以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影响流"、"控制流"为理论基点,对比分析两起"明星车祸门"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来探讨公众人物危机传播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侯斌 《新闻世界》2014,(1):165-166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背景下,增强文化实力、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是国家的战略目标。相对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发展与对外传播存在着巨大逆差甚至不协调的情况。本文利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电视从1981年新疆教育电视台筹建并试播开始算起,至今已走过26年。教育电视凭借其传递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视听效果好等优势为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问题,以及为我国的社会文化普及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大规模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占据了教育领域主  相似文献   

12.
王国庆 《新闻世界》2014,(5):250-251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通过利用符号进行"编码—解码"的活动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同一符号的所指大相径庭,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跨文化传播者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节点,需要找寻不同文化中表示相同意义的符号,并对其进行编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最大限度的被受众所了解。天主教对传统的圣母画像进行"二度编码",将中国传统的象征符号融入天主教文化之中,寻找两种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做法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媒体的传播力?它是指一个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在特别注重"影响力"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传播力的竞争。而影响传播力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非"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企业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文化强国"的决议,这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地方报业以"文化强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如何制定"文化强报"的发展战略规划,到底是"向外使劲"还是"向内使劲",是地方媒体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常 《新闻世界》2016,(1):58-60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然而,微媒介语境下的文化传播存在文化传播自由与消极文化流行、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与内容碎片化、文化传播的技术主导性与人的主体性缺失三大矛盾,为了调适这些矛盾,在运用微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时,相关部门和传播主体应该占领移动社交制高点,塑造微媒介舆论领袖,把握好一个"微"字,突出人...  相似文献   

15.
王燕 《今传媒》2013,(2):155-156
"南阳形象"是南阳市对外宣传的综合形象,反映出南阳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发展状况。"南阳形象"包括"玉文化"、"旅游文化"、"名人文化"等众多文化形象,形象在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形象定位不明晰,建设缺少超前、系统的理论指导,宣传力度不够和缺乏高层次人才等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明确形象定位,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拓展对外宣传渠道以及注重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充分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于2003年1月中旬对节目进行改版,通过较大幅度的节目更新和节目改造,发挥教育电视台的功能,更好地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使教育电视台的教育特色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7.
燕京 《传媒》2023,(5):55-57
近年来,传统文化纪录片不断发展创新,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文物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了国家正面形象的树立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本文从叙事和传播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和创新传播进行分析,提出在叙事层面要倾向于微观视角和多元化叙事;在传播层面要以微传播和数字化传播为载体,不断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从而为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绿色传播策略的提出无疑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思维。将绿色传播策略与传统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将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开始不适应新文化运动到适应新文化发展的要求,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传播中心,商务印书馆通过经营策略革新,既实现了资本的迅速膨胀,又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传播。本文通过分析商务印书馆利用"商业"运行"文化事业",以期为我国目前出版行业市场化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丁锐 《新闻爱好者》2011,(10):38-39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一部分个人媒介日益被系统地用于信息传播活动从而演进为标准的新型媒体,即自媒体。作为传播的自组织形式,自媒体是建立在个人媒介基础上、以个人应用为中心的新型个人传播信息系统。类似的概念还有"互媒体"和"新媒体"等。在这种自媒体的传播形势下,滋生出一种新型的文化——自恋文化。自恋文化是以自己为中心、高度关注自己、意识着自己和眷恋着自己.并不断以某种理想标准来改造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