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建立湘台两地的职业教育姊妹学校、派遣职教专业教师到台湾研修、推动湘台职校的学分互认……不远的将来,这些都不是梦想。湘台两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长沙行在访问长沙职业教育基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后于  相似文献   

2.
1998年以来的两岸关系逐步走向缓和与改善,虽然最终解决台湾问题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但两岸关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令人乐观的。一、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持续发展一年来两岸间的人员往来仍然保持很高的水平,前来祖国大陆从事各种活动的台胞达170万人次;1988年以来的累计数字超过1400万人次,实际来过祖国大陆的台胞已达3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七分之一。同期,祖国大陆人员赴台累计达24万人次。在1998年两岸人员往来中,各种交流活动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除越来越多的台胞前来交流外,全年祖国大陆赴台交流人员多达…  相似文献   

3.
客家文化在对台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态势下,两岸客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和高涨.搭建"文化桥",培植"亲情树",拓展与台湾在文化、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将极大促进两岸客家的交流与合作,并遏制"文化台独".国家对台工作重点县永定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客家文化在对台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态势下,两岸客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和高涨。搭建“文化桥”,培植“亲情树”,拓展与台湾在文化、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将极大促进两岸客家的交流与合作,并遏制“文化台独”。国家对台工作重点县永定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2008-2009年,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其特点是:国共两党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始建立并积累政治互信,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协商得以恢复并形成制度化安排;两岸经贸交流实现了重大突破;两岸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扩大,两岸民间往来日益频繁并形成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民意基础;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思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要化不利为有利,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庄园 《华章》2010,(16)
本文从博物馆的职能演变趋势和在新形势下对台政策,来探讨博物馆对台交流平台建设创新.博物馆职能的演变很重要趋势是以物的取向逐渐转变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而中央提出发展海西经济区标志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可逆转,同时也是以人为本在对台政策的体现.博物馆职能的创新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时机,加强对台交流平台的建设,推进两岸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泉州天后宫保留有不少该宫近年在接待台湾进香团留下的往来文件资料。利用这些资料,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泉州天后宫对推动两岸交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有利时机 闽台一水之隔,“大三通”之后,两岸经贸往来、人员往来、民间交往及民俗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必将日趋深广,必将为海西建设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机遇!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促进两岸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9.
石勇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3):60-66,122
大陆学生赴台湾攻读学位,是两岸开放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将大大推动两岸文教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台湾当局针对大陆学生的某些歧视性政策以及两岸政治、社会制度的不同将在一定程度上给赴台陆生造成困扰.两岸应携手应对、妥善处理陆生赴台可能衍生的各种问题,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
  这一年的4月底,以胡锦涛和连战的会谈为起点,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到2012年两岸贸易额已达到1689亿美元,人员往来总量接近800万人次。正如第11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所评价的,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长,有利于两岸共赢的新项目在推进,有利于两岸合作的新共识在形成,两岸关系正迈向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两岸和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三种不同的和平境界:单纯的"没有战争"为低度和平或暂时和平,由和约保障的正式和解为中度和平或较稳定和平,而消除了敌意则是高度和平或永久和平.依此观点分析台海两岸关系的四项特点:低度和平,多方博弈导致的力量均势,和平升级困难及其原因,政经、官民的落差.然后就如何建构两岸和平发展的稳定架构的问题阐释个人的理解,探讨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统一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闽台两地丰富而神秘的民间宗教文化具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富有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和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积淀,对海峡两岸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尝试从中华传统文化与海峡两岸文化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以及两岸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论述海峡两岸的文化之根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湖湘文化是湖南历代士人用独特的睿智、深邃的思维、理性的思考、生花的妙笔堆砌而成的文化宝塔,在它的文化潜质里到处流淌着湖南士人的文化气息和价值追求。使得湖湘文化既具有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崇尚实学、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抵御外侮、卓砺敢死的优良品格;又具有重政治、轻经济,重经世致用、轻人文关怀,重程朱理学、个人气节,轻大局意识、和谐观念,重"夷夏之辨",轻海纳百川的不利文化因素。这种优劣互存的文化品性,使得忧国忧民、追求进步、卓砺敢死的湖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往往挺身而出,勇于献身,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领头羊,而在和平时期,湖南人则往往默默无闻;湖南社会也常常呈现出保守与激进、落后与进步交相辉映的奇特局面。  相似文献   

15.
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阐述妈祖文化包含的合理精神内核,指出和平博爱、积极进取,忘我利他的妈祖文化精神对促进两岸和平共处和祖国统一,吸引闽商台商投资以及妈祖信仰带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都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产生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4 7-1 94 8年间 ,发生在台湾文学界的关于“新写实主义”论争 ,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皇民化”殖民文化的历史清算。陈映真、曾健民发掘、整理并出版一批资料 ,以历史的本来面目与现实会面。从中可以看到 :新写实主义的理论原则 ,是和批判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由毛泽东提出和确定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中国文学的创作原则相一致的 ;每一个参与论争的人都毫无疑义地肯定 ,从领土所属到文化精神 ,到文学发展之路 ,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论争中 ,两岸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议题 ,许多参与者都发表了见解 ,两岸作家积极地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场论争对继承祖国五四新文学传统 ,继承台湾日据时期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和确立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 ,有着根本性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两岸大学招考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影响两岸大学招考改革的传统文化因素,主要有重视教育、读书至上;依托人情、好走关系;诚信缺失、防范作弊等几个方面。两岸大学招考改革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制约,才不致引发更大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来两岸诗歌因“地域切割”和“历史割断”形成了风貌各异的诗歌景观。两岸诗歌的优长异向互补,有助于全面认识同一化圈内多元并存的完整与丰富。两岸诗人和学应超越一时一地的囿限,从和合的观念出发,把握整体、运动、平衡的原则,去思考诗歌问题,处理被离析的诗学,以创造性的母语思维和艺术追求,传达当代中国人的生命情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现代散文创新理论的考察和海峡两岸散文创作的分析,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海峡两岸现代散文的创作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样式,大陆现代散文创作较突出地体现了“载道”的文学精神,台湾现代散文则较多地表现出“言志”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入世后两岸高等教育改革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货物贸易相比,教育服务贸易更具复杂性,涉及教育主权和化取向问题。两岸加入世贸组织为时虽短,但对高等教育的正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应对人世挑战,高等教育改革应坚持正确的化取向,其基本原则是,协调中西化、传统与现代化、教育与社会化的关系,化解各种化冲突;注重化的开放性、民族性、互补性,促进中外教育、化的交流与合作;切合两岸高等教育实际,避免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