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熊丙奇 《广西教育》2012,(40):17-17
北京市近日再次清理"奥数",重申"三个禁止":禁止学校将考试成绩,特别是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的招生行为;禁止公办学校单独或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奥数"竞赛等以选拔生源为目的各类培训班;禁止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此类培训班活动。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让全民"奥数热"退烧,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国外",奥数"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其意在发展数学爱好者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在国内,"奥数"却很少关注孩  相似文献   

2.
目前,教育部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治理"奥数",缓解升学压力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斩断"奥数"与招生挂钩的利益链。2013年5月16日《中国广播网》李小姐的妹妹是今年"小升初"大军中的一员。虽然从去年开始,北京市对奥数下达了禁止令,但她一直也没有间断奥数学习。前段时间,妹妹陆续参加了共建班和个别学校的入学考试,发现十分之一的题  相似文献   

3.
袁新文 《成才之路》2009,(29):I0013-I0013
成都市日前宣布,将出台政策,彻底封杀“疯狂奥数”。公办学校升学不得看奥数成绩,对违规校长将严厉处理,直至撤职;民办学校招生试题也不得有奥数内容。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明确表示,将用一年时间,分批分类,彻底整治“奥数难题”。政令尚未颁布,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争议:奥数的毛病出在哪?为何屡遭讨伐“封杀”?这次真能禁得住吗?理性之举究竟是堵还是疏?多年来,各地颁布的奥数禁令举不胜举。远的不说,4年前,教育部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时,北京市紧急叫停了“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浙江省停办了小学奥数竞赛活动,上海规定不能组织小学生参加带选拔性质的竞赛和培训班,长春市宣布竞赛和评奖活动一律与升学招生脱钩。可是,几年过去,奥数热却未见降温。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目前的"奥数热"作了简单描述,同时从孩子、家长、高校、奥数成功者等的反映简单分析了出现"奥数热"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奥数作为一门学科,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奥数热"在我国的不断升温,原本有着美好主旨的奥数教育发生了异化扭曲,愈演愈烈,且正向低龄化发展。"奥数热"扼杀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扰乱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造成教师师德下滑。要想尽快制止奥数的"疯狂",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奥数"顽疾",就要坚持"两手"一起抓,即一手抓集中从严整治,一手抓教育均衡发展,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6.
日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奥数"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节目播出后新一轮的反奥数呼声渐趋高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收记者采访时也明确提出"禁止以奥数或各种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依据"。事实上,作为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近年来,奥数教育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但从未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正如中央电视台所总结:奥数教育背后的根源还是利益的竞争,屡禁不止的择校现象为奥数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解决奥数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20位享誉国际的华裔数学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广州大学城,并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国际数学大师、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奥数热却"当头一棒":数学奥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得过奥数金牌差点难以毕业"奥数即使得金奖,也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不代表就有研究能力。数学是做研究,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说,"曾有几个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得过奥数金奖,到我这里来,结果学问狭窄,考试还行,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解放日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沪举行招生面试,一位"奥数"获奖者惨遭淘汰. 高校招生,"奥数"获奖者向来都是宠儿,各高校对"奥数"获奖者趋之若鹜,如今后者却被洋学校抛弃,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要求各地采取规范入学秩序、开展督导检查、加强培训机构监管等措施,坚决斩断"奥数"与招生挂钩的利益链。广受社会关注的是,此次治理"奥数"加大了监督和惩治力度,首次设立了曝光台、建立了约谈制度,各地治理"奥数"的"成绩单"将为老百姓所知晓。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9,(13)
金婕4月8日在《今日早报》撰文:2005年,"奥数"停赛了;2008年,"华杯赛"被叫停了;2009年,"希望杯"冒出来了。虽然这场由民间组织的数学赛事在赛前没有作任何正式的宣传,教育部门甚至禁止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赛,但依然有这么多的孩子在为此"奔忙"。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缘起:"奥数"教育的异化及其质疑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s)简称"奥数"(IMO),是一项以数学为内容,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国际性竞赛活动,它起源于前苏联,1959年成为国际赛事,1986年我国开始选派学生参加。在其早期阶段,"奥数"的学习和参赛者主要是少部分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关于奥数的争论持续不断。从"奥数热"到"奥数退烧",有言论讲"奥数学得好,数学学不好",提出了封杀奥数。足见奥数的教育价值受到了质疑与否定。本文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论证奥数的教育价值不可否定,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数学能力等。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语、周树人。面对这三怕,却有许多人明明讨厌但硬是逼自己喜欢。他们害怕奥数,害怕英文,但却又时常抱着奥数辅导书、英语语法书在埋头苦读,全然不顾这是否真是自己兴趣所在,我认为这是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众所周知,"奥数"可为我们高考加分,而它的成效貌似立竿见影,于是,大家就对奥数趋之若鹜了,既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不权衡利弊得失。无独  相似文献   

14.
取消加分真的就能还原"奥数"吗有关"奥数"教育的争议,其实早就开始了。笔者发现,不管是过去对"奥数"教育的赞成与反对,还是今日大家在此问题上的纠缠,并没有跳出以下基本观点框架:其一,"奥数"教育本身没有错。"奥数"教育的本意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素质,在国外已开展了几十年。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就曾说过:"我认为‘奥赛’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引起大家关注数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在美国,有许多高中生参加,我邻居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和中国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学习‘奥数’纯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13,(2):59
2012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在杭州召开。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透露,截止至明年(即从2014年高考起),"奥赛"获奖生参加高考,将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我是管‘奥数’的,我欢迎这样的决定。现在的‘奥数’教法不对,孩子真不应该学。"史宁中说,"学‘奥数’,不如多  相似文献   

16.
"奥数"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是全世界高中学生最高水平的数学赛事,由具有数学天赋或对数学非常有兴趣的中学生参赛,为发现数学人才做出了贡献.因为爱好、特长而学习奥数是学生的自由,奥数本身没有错,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奥数.有人说"奥数无助于甚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片面的,说奥数教育是"万恶的"无疑也太夸张了,但不可否认奥数教育的确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奥数"产生于一种特殊的数学教育活动--数学奥林匹克."奥数"金牌显示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优秀成绩和华夏子孙卓越的数学才智.但是,数学奥林匹克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它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化和规模化的存在,主要是受到多种内在因素,如数学竞赛的教育观念、教育传统和文化心理,以及思维方式等的钳制.因此,"为数学奥林匹克'松绑'"会相当不容易,而废除"奥数"也不符合数学教育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8.
小学奥数热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直接原因是当前的择校机制.此外,奥数经济也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奥数热折射出当前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不利于教育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展望未来,奥数教育应该抛弃功利化,回归它本身.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批评奥数的呼声愈加高亢,奥数热的种种现象不断浮出水面……在中国开展了20多年的奥林匹克数学教育(即简称"奥数")发烧了,而且烧得不轻,即使讨  相似文献   

20.
前两年,深圳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因其管理、招生上的崭新思路曾经引发热议,以至在领取教育部的"准生证"时很是费了一番周折.2012年4月,这所在招生方面已经"先斩后奏"的学校终于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应该叫"追认"吧),准予其"建立"和"招生".就在南方科技大学欢天喜地部署"建立""招生"事宜时,5月初,教育部又批准了上海市政府和中科院联名提出的筹建"上海科技大学"的申请……一时间,"停扩招,办新校"似乎又成时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