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特级教师霍懋征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总是涌现出一些“教不好“的“差生“和“问题学生“,这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学校的重视,并将其作为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可是,学  相似文献   

2.
沈耀星 《职教论坛》2002,(22):54-55
一、何为“差生”“差生”是相对于“好生”而言,为管理学生而进行的一种分类。通常我们在管理学生过程中,为了区分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好坏,可以把学生分为好生、后进生、问题生和差生四种。“好生”是指各方面表现均较好的学生;“后进生”是指少数几方面不是很好,进步较慢,其它各方面均还好的学生;“问题生”是指各方面表现一般,在某几个方面表现不好,但经批评教育后,能认真改正的学生;“差生”则是指在某几个方面表现不好,经批评教育,仍不思悔改的学生。因此,若要给“差生”下定义的话,可表述为“经常重复地犯同一错误,…  相似文献   

3.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树国 《班主任》2008,(12):37-38
在一次全区组织的研讨会上.某校一名干部在大会发言时谈到“差生”问题,竟直言不讳地说:“‘差生’是怎么产生的?‘差生’是老师教出来的!”这句话像晴天霹雳,惊得在座的上千名教师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相似文献   

6.
李奉义 《中学文科》2007,(11):150-150
长期以来,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再加上不守纪律,就被称为“双差生”。学生一旦被视为“差生”,在教师、同学眼中往往就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后进生的教育一直是班级工作的难点,但又是班级教学提高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学上,“后进生”又称“问题学生”、“难教学生”,指在同龄人中,具有比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教育起来比较困难,我们俗称“差生”.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把“差生”这顶帽子戴在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头上。后来,“差生”被“暂差生”、“后进生”所替代。但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仍然被认为“笨”、“智力差”、“没救了”、“没出息”……“差生”差吗?不说爱因斯坦3岁多还不会说活,9岁还口齿不清,也不说丘吉尔首相得过多少倒数第一,就说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卓立经历过的一件事。卓老师路过一家影院,一个男青年热情地拉住卓老师,说:“我是×××,以前是您的学生,现在是这家影院的经理,请老师看电影!”后来,卓老师感慨地说:“这件事让我汗颜啊!我…  相似文献   

9.
大家在一起     
在一次研讨会上,某乡镇学校的一名教管干部谈至到“差生”这个问题时,竞直言不讳地来了句:“‘差生’是怎么产生的?是老师‘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教育》2007,(5):24-25
何为“差生”?片面的理解,所谓的“差生”,也就是那些“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吧。但在教育部门一再规定不能给差生定义、不能在班中排名次,甚至考试成绩保密的情况下,何来那么多差生?这说明,教育部门的规定是“有令不行”的,这样的规定根本就无法被执行,因为社会的高考、中考指挥棒没变,在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这个前提下,  相似文献   

11.
我们所说的差生,是指那些功课不好、表现较差的学生。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部分,就是在重点学校,或在按成绩编出的好班、快班,也相对存在着这样一些差生。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差生的心理特征不想学习,亦即厌学,是中学差生普遍共有的心理现象。就其程度而言,大致可分为惰性心理、自卑心理,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先说惰性心理,差生因基础不好,功课较差,加上家庭、社会的消极影响,极易滋生成绩好坏无所谓,“大学生赚小钱、小学生赚大钱”的想法,认…  相似文献   

12.
“差生”,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都耳熟能详。一般地,我们将考试分数低的学生命名为“差生”,将成绩差又不“听话”的学生称为“双差生”。其实,这些“差生”并非天生的,而是被我们制造出来的。传统的智力观传统的心理学将智力定义为“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在该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称为“差生”,并且经常用“冷眼、讥讽、挖苦、嘲笑、体罚”等方式强化这种认识,不时向“差生”伤口上洒盐,使他们终日觉得低人一等,矮人一头,没有做人的尊严,从内心深处厌恶学校,逃避…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观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亮点。他从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出发,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天赋尚未发掘”和“学习有困难的”三种类型,要求教师要善于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和“隐性天赋”,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差生”转变。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对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精神有借鉴、参考价值。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14.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教育形势使老师普遍感到学生难教,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社会不同层面的不良信息影响(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二是老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只要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差生”。但作为老师心目中应该是承认学生有差别而没有“差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老师、同学应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基础的不同,自身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等存在着差异,自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6.
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如学习不努力、贪玩、不遵守纪律、不听话等,就连那些学习好的学生,也会不断犯一些小毛病,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学生接受有限,让教师深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受。也有的教师经常会对某些所谓“差生”摇头叹息,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在过去的基础教育中,由于是以应试为目的,迫于升学压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是以牺牲部分差生为代价的。素质教育则相反,它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在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中,淡化选拔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今日,我们更应关注校园中这一特殊群体──差生。 差生的形成有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所以对差生的关注,要从发现学生“差时”开始。我们所说的差生一般是指学习差生、纪律差生和由于纪律不好而导致学习周绩差的双差生。不管是…  相似文献   

18.
“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热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出现的“绿领巾”竟然成了“差生”的标识!据了解,该校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刻意发放了区别于正常红领巾颜色的“绿领巾”。校方之后又向外界表示,“绿领巾”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只是作为激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机制。但是,“绿领巾”并没有赢得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得到的甚至是反感。  相似文献   

20.
新鲜!竟然有中小学校专门招收“差生”的!一段时间以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纷纷出现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与所有“择优”背道而驰,他们成立的是“择差教育中心”,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