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区是国家进行分级管理所划分的地域单位和组织形式。中国封建社会政区划分五点规律及特点带有普遍性。由于历史的继承和下延,封建社会政区划分的不合理性延续到今天,从行政管理方面阻滞了商品经济发展与经济区形成。借鉴历史规律,提出当前政区改革建议。一是缩小省区,增加省级数目,减少政区层次,有利新经济区形成发展,有利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撤县设市”应谨慎从事,必须有明确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2.
安庆地区历史悠久,其沿革史约略分为两个阶段:隋以前建置较为繁复,尚未形成稳定的行政区域;隋唐以后政区范围逐渐趋于稳定和统一,成为一固定区域。其政区范围的稳定对安庆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政区的演变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中国政区划分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过程。行政区划分也经历了郡县时代、道路时代、行省时代三个阶段,且政区划分呈现"由高降低"和"由虚入实"的规律。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的各种演变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古代中央政权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隋代对行政区划整顿改革最为典型:一是罢州置郡,以郡统县,减少地方行政层次;二是存要会闲,并小为大,压缩各级政区数字;三是裁减了约10万官吏,改变过去“清干良才,百分无一”状况。这种整顿改革既理顺了地方行政区域合理划分,节约行政经费开支,又调动了地方官吏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对以后各朝行政区域划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自秦孝公设置咸阳县一直到1949年,大约经历了2300年。西安咸阳在同一个县级或地级政区的管辖之下持续时间达1900年左右,而分属两个不同政区的管辖时间只有400年左右。西安咸阳近在咫尺,这种地缘政治已经把它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从目前形势和长远利益看,都有必要把咸阳市区划归西安市,促进两市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池州市是一个地级城市型政区,城市发展水平较低.作者认为池州市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进行合?照 理的城市发展定位、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以及有效的体制创新和制度投入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主体资源的逐渐枯竭,西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但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基础薄弱、区域创新能力较弱以及社会民生问题等严重阻碍着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应科学规划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体系和专门的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来投资,重视就业并加强职业培训,制定优惠政策以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路径包括产业转型、企业转型、政府转型和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的地段,由于所处位置和人们投入的不同,形成了利用条件、利用价值和在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差异。城市,是一定的地域空间,是人口、经济在空间地域内高度集中的地方;是历史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土地利用的高度集约形式。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很大...  相似文献   

9.
纵观山西地区的政区沿革,汾州府的沿革最为复杂,不管是统县政区的沿革,还是县级政区的变迁。汾州府的沿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太原郡时期、西河郡时期、汾州时期以及明万历二十三年以后的汾州府时期。而北朝以后汾、石二州的分立,为汾州府的建置奠定了基础,汾州府的出现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北朝时期局势动荡,政区沿革混乱,因此有必要斥专篇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实地考察,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集成,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扩展中西部内需市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背景因素;区内主要城市的相互吸引及辐射、长期的秦文化渊源、空间上毗连和政区的分合;发达的交通网络联系是构成"关-天"经济区的形成条件。该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面临地质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费结构不均衡,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区域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和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弱等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运河航运的刺激下,山东沿线的临清、济宁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坐地贸易与转运贸易的繁荣与活跃,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的扩大,而且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运河作为沟通南北商品流通的基础上.也就决定了城市经济的不稳定性。这是认识这类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不仅能反映出一定地域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示和参考作用.采用2008年的统计数据,选择适合甘肃省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从四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12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定与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可分为三个类型.这三类城市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和建设规划,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及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各项指标相对应的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贫困区域是具有贫困特征的国民经济组织的地域单元,贫困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内各主要经济因素摆脱贫困特征、进而实现区域经济进步的过程。贫困区域在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所必然碰到的深层矛盾,重构发展的基本思路:(1)坚持市场推动的发展取向;(2)进行制度创新;(3)强化区域内扩散效应;(4)调整政府反贫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发展同其生态环境相适应是一条任何社会与经济发展阶段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新余市把自然生态与能源生态发展相融合,为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开辟了良好前景。为扬长避短,促进该市的深层生态发展和进一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探讨适合新余市地域特征的七大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构已显得非常必要,并期待为该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职业体育的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外职业体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体育形象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重视视觉识别系统建设,轻视行为识别系统建设,忽视理念识别系统建设。研究认为:职业体育界应更新经营理念,树立社会营销观,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注重天才球员的培养,提高联赛水平和质量;加强同媒体的联系,积极推进职业体育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运用多种媒介,积极开展公关工作;注重危机处理,重塑自身形象;培养和引进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6.
采用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历届全运会甘肃竞技体育成绩,并考察相应阶段甘肃经济发展状况,对甘肃竞技体育效果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较弱,但与地域经济发展相比又具有“超前”趋向,并分析了影响甘肃竞技体育的因素,建议:(1)充分利用甘肃地理优势,发展特色体育项目;(2)打造特色项目群;(3)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优势项目梯队,训练体系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依据城镇化的丰富内涵,从人口、经济、社会和地域景观4个方面构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联合国、象限图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2004和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反映城镇化水平的较大部分信息;社会城镇化和地域景观城镇化反映的信息较小,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有限。2)综合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差异和空间集聚性差异的双重特征。3)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质”和“量”关系可划分为城镇化严重超前型、中度超前型、轻微超前型、基本协调型、轻微滞后型、中度滞后型和严重滞后型7种类型。4)城镇化的动力因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品零售总额、存款余额、财政支出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主导驱动力,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拉动力这两大主体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有所减弱,金融力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有所增强,外资辅助力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部分师范院系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对于全面发展教育型、素质锻炼型和培养能力型体育保支持率较高,对运动的方法和体育保健知识最渴望了解;对体育的价值、作用、地位均给予了肯定性认同.为此应针对上述状况加以必要的改革,使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真正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接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14年合肥都市圈的物流业与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对合肥都市圈各城市的物流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城市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合肥、六安的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协调性与最优协调性之间的接近度高于0.5,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互促共进关系;淮南、滁州的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协调性与最优协调性之间的接近度高于0.45;马鞍山市和芜湖市的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协调性较低,城市物流对促进城市经济的作用不明显;合肥都市圈平均接近度为0.45。因此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应提升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以实现合肥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促进城市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基尼模型计算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和城市经济基尼指数,求出基尼商指数判断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普遍高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差异明显;但这种平衡性与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且不呈现东、中、西部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城市化方针,以及人口流动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