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宝玉受难”情节,隐藏着一个“死而复生”的原型,体现了贾宝玉的神性特征。贾宝玉形象实质上是一个太阳英雄原型的移位再现,曹雪芹及高鹗的结尾设计,分别代表了太阳英雄两种不同的结局出路。  相似文献   

2.
关于贾宝玉的一偈一曲和他的参禅悟道,红学界历来是众说绘纭。本从意象学的角度重新解读宝玉的禅诗,挖掘出富于“原型意味”的禅学意象、老庄成分、情感流、命运谶语等内涵,试图破译曹雪芹写宝玉少年时期参禅悟道之艺术用心。  相似文献   

3.
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创作的《新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顾名思义,《新石头记》是曹雪芹《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的一个续本,实际上二者并无多少联系。《新石头记》共四十四。前二十四借贾宝玉再次入世的经历和线索来反映晚清社会的黑暗现实,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二十四则假宝玉周游“文明境界”来  相似文献   

4.
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构思,不容含混地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执着于儿女痴情的“富贵闲人”贾宝玉为什么最终会悬崖撒手、急流勇退?聂绀弩说:“宝玉所以为宝玉,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具体探索贾宝玉从执着痴情发展到离家出走的这一段心理历程,对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红楼梦》的整体结构和艺术意蕴,无疑会是一大促进。  相似文献   

5.
在四大名著中,孙悟空和贾宝玉分别是《西游记》与《红楼梦》中的第一主角,若仔细对两者比较分析便会发现众多相似之处:孙悟空是寄托了作者救世愿望的补天英雄,无论外形还是内力皆披上了神话外衣;贾宝玉则是孙悟空形象的世俗还原,反映了他在现实人间的生存状态。一、孙悟空与贾宝玉之间的隐性联系(一)相同的母体:石头孙悟空的出生源于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顶的一块仙石。因其“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而内育仙胎,终诞神猴。而原名《石头记》的《红楼梦》开篇亦以神话道出贾宝玉来历:乃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弃石得僧施法,化石为玉,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贾宝玉的一偈一曲和他的参禅悟道,红学界历来是众说纷纭,本文从意象学的角度重新解读宝玉的参禅诗,挖掘出富于“原型意味”的禅学意象、老庄成分、情感流、命运谶语等内涵,试图破译曹雪芹写宝玉少年时期参禅悟道之艺术用心。  相似文献   

7.
根据曹雪芹安排“金陵十二钗”正册顺序给我们的启发,加上脂砚斋的批语“宝玉系诸艳之贯”、“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给我们的提示,即按照和贾宝玉的关系来确定是否进入“金陵十二钗”的名单,对副册、又副册名单作了具体的考索,希望能对理解《红楼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乃通过贾宝玉这一自拟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一贯的忏悔主旨 ;而且这种忏悔克服着并消解了一般理解上的“叛逆”思想。作者刻划宝玉的叛逆性格时 ,概念是模糊的 ,有时是不确定的 ,但通过宝玉形象作“深自忏悔”的意向是明确的 ,清晰的。高鹗并未能清晰地把准曹雪芹的忏悔主旨 ,这使得他的续书必然地无法达到曹雪芹前 80回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对“石”质的维护与坚守,对“玉”质的排斥与抵抗,贾宝玉形象染有浓厚的“谪世”因子。小说借宝黛爱情悲剧的先验模式,宝玉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褒扬,宝玉由石——玉——石的精神游历过程等的描绘,多方展现宝玉的“谪世”成份。  相似文献   

10.
《石头记》原来的佚文中,史湘云的形象是鲜活且该有发展的。关于史湘云的结局学界存在多种意见,且各执一词,没有定论。从十二钗正册判词与“红楼梦”曲子及脂砚斋批语三个方面可以推论出史湘云与贾宝玉最终必有婚姻爱情关系。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应当具有顶级层面的角色地位,可是将她与薛宝钗比较后则发现,薛家名列护官符,林家未上护官符;薛宝钗有金锁配“宝玉”以应“金玉姻缘”,而林黛玉没有金饰物;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而正其时林黛玉辞世而未与宝玉形成婚姻关系。凡此种种,构成了动摇林黛玉角色地位的疑点。文章从角色地位、人物形象、整体构思、婚恋设计、原型撷取等方面考察,从创作学角度剖析以求取答案。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在红学研究中,理解贾宝玉的形象就象理解作者曹雪芹一样困难,这是因为在世俗人眼中贾宝玉是难以理解的。本文在前人评价贾宝玉的基础上,提出了贾宝玉的精神家园是从“苦恋”到“苦悟”,从“拯救”到逍遥”这一命题,并结合作品情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巨著《红楼梦》,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在前八十回里,关于宝玉婚恋关系的描写是按两条线索叙述的。一条是“木石前盟”,写的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婚变关系;另一条是“金玉良缘”,写的是宝玉与宝教的婚恋关系。现在我们看到的宝玉的婚恋的结局是“黛死铁婚”,即“薛宝初出固成大礼”,“苦练珠魂归离很天”。这是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为高鹗所续.人们有理由发问:这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构思吗?假如曹雪芹的原有构思不是这样,宝玉的最后婚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是一种阳刚进取的“非理性”精神,而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这两种基本精神呈现为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哲学的二元一体格局。经过轴心时期的理性转换,尤其是经过周易哲学的话语转换,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就誉她为“神仙似的妹妹”.原因是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形象时,受了古代神话的影响,杂取了古代神话中多个女神的形象.在林黛玉这个美丽动人的少女身上,晃动着我国神话中瑶姬、山鬼和湘妃三位女神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依据对后四十回中的贾宝玉形象加以考察,在宏观与微观上进行前后比较,通过对宝玉所处矛盾焦点,宝玉对待大观园女子、对待仕途功名和名教的态度,宝玉在宝黛爱情中的表现,乃至其最后应试、中举、出家的行为动机等几方面的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阐明:后四十回里的贾宝玉,并不是前八十回中宝玉形象的合理的延续和发展,而是续作者按其审美理想重塑的一个“假宝玉”;而这一形象,完成了由“情迷至此”到“豁悟如此”的过程,已从前八十回作为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变质为一个皈依佛、道的虔诚信徒.  相似文献   

18.
神话在文明时代经由不同意识的加工而衍生不同的意象.女娲神话在秦汉公共政治意识玩味中生成了具有补天和造人功能的"圣王"形象;在唐宋诗性玩味中,结合"寒士体验"又生成表征私人化情怀的"顽石"意象,成为<红楼梦>贾宝玉的性情基础.从圣王故事到顽石意象,显示了女娲神话之意义由公共政治领域向私人情感领域的流转,在神话流变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红楼梦》中几段神话的意义、关系及作用,认为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实际就是一个神话.这个神话与小说主体故事有紧密关系,它蕴含了贾宝玉的形象和《红楼梦》一书的本旨,也包含了小说的总体艺术构思和结构主线.同时,文章还对诸多说法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20.
对贾宝玉形象的解读直接关系到《红楼梦》主旨立意的理解。青埂顽石、神瑛侍者意象和秉气而生“理论”,则预设了贾宝玉形象内涵和寓意密码,同时它们使得贾宝玉的现实人生和《红楼梦》的人性观带有了先验性色彩。之所以如此,除了出于引人入胜的艺术结构的匠心,还由于曹雪芹对缺憾的现实和人生不得不采取的分述法叙事策略所致。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代表曹雪芹在人性人生问题上有唯心先验论思想,或许恰恰相反,正说明曹雪芹唯物的世事洞明和对此在现实的暗讽与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