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艺术作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与公共艺术形成互动,赋予了公共艺术新的内涵,拉近了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对南京公共艺术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加快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出南京的历史文化,塑造南京现代化的大都市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表现得十分活跃。技术手段的应用直接左右互动媒体装置作品的艺术形式,反之,创新的互动艺术形式与表现技法是技术应用的有力推动。文章对一系列以LED灯光为媒介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为案例,在技术应用上进行剖析及互动手段的研究,探索归纳了声感互动、光感互动、触感互动及综合互动等艺术形式,阐明了互动媒体艺术创新与科技应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本着"身体力行"的原则,采用"作品说话"的示范式互动教学方法,结合《数字媒体界面艺术设计》课程的实际,旨在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协作能力,同时对本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代新媒体作品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单向信息输出的实体形式中,而且更多的是在与观众互动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互动形式成为创作者与观众主要的沟通手法。而在日新月异的人机互动领域,社交性互动的设计成为新兴议题。从分析新媒体艺术现场化体验与媒体等同社会成员的相关文献开始,并参考相关的新媒体作品来探讨新媒体艺术中社交性的互动形式,并归纳出三种类型的互动形式作为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互动叙事是动态的、建构性的叙事。文章从技术具身理论视角出发,聚焦基于参与者身体数据与生理信号驱动的、参与者操纵数字分身代理实践的,以及基于参与者身体地理位置实现的三种互动叙事。通过考察与分析,发现人与媒介物共生的交互行为使数字艺术的叙事建构呈现出体验性、事件性、偶发性以及空间性与涌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07,(7B):45-48
学校细节:公共通道旁的电视窗 在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园走廊、大厅等公共通道旁,人们可以见到许多液晶电视屏幕在不断发布着校园新闻。这是学校开发的数字校园信息传播系统通过电视窗,学校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此充分展示自己的行为,迅速、及时、具体地实现信息互动.  相似文献   

7.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美育"部分,具有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功能,公共艺术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愈发呈现出公共服务、文化传播等新兴功能。破解新时期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在分析教育主体现状与客体需要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协调公共艺术教育"公共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突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困境,实现公共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前广东独立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部分建设问题,分析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两者在育人目标、育人媒介、育人措施、育人效果等方面存在共同性,通过构建协同育人原则、机制、教学模式等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凸现校园文化精神实质,探索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协同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进行某种形式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独特的叙述艺术。这也可看成是全新解读《狂人日记》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从纯粹作为移动通讯工具的模拟机器到集真善美三大功能于一身的数字移动实体,手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种集成性、综合性的移动艺术,实现了从实用到审美的功能转换,消弭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原子鸿沟,创造出了"全艺术"这一新型艺术形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艺术既不同于传统的原子艺术,也不同于数字艺术系统中的电脑艺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和数字动画艺术,甚至还不同于寄生于其中的种种亚数字艺术。它的本体特征是传受上的互动机制、运行上的全天候伺服机制、文本上的万花筒机制、艺术主体上的身份兼容机制、消费上的全民机制和负载上的随身移动性机制等多种艺术机制的集成和综合。全艺术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现实建构的内容、模式和选择权利,改变了艺术唯审美为圭臬的现代文化伦理,同时实现了人类对真善美三大价值的协同追求。  相似文献   

11.
作为校园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是传递学校文化精神、塑造学校形象的物质承载者。研究大学校园环境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形式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空间环境的公共艺术大多数以雕塑、壁画等传统艺术形态出现,作品主题单调、形式老套。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现状,通过对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分析,探讨当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师幼互动中的教师互动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活动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幼儿教师的互动行为在目的、内容、形式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幼儿教师应注意提升师幼互动中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师幼互动的情境性,达成与幼儿互动行为目的的一致性,多采用“离心式”意义互动形式,注意互动行为内容的科学适宜性,提高互动行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杭州师范大学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内涵作了论述,联系学校实际,概括提炼了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在当代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下与公众产生联系。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的共生与对话,体现了自然、人文、和谐、圆融的城市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5.
王彦斌 《知识文库》2023,(6):111-113
<正>2020年3月,《中职公共基础课程艺术类课程标准》正式落地。在中职艺术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艺术类课程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的教学要求。特别在拓展模块中,提到了对于中职阶段器乐演奏学习的要求:演奏是以乐器为媒介表现音乐、抒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学生通过赏析和演奏优秀器乐作品,激发演奏兴趣,学习演奏方法,丰富演奏经验,增强审美与情感体验,认识器乐艺术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龙 《文教资料》2012,(31):85-87
初中关术欣赏课,是普及美育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全民审美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知识修养,发挥人格魅力,树立“问题”意识、参与互动意识,具备相应的艺术史视野,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学校细节:公共通道旁的电视窗在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园走廊、大厅等公共通道旁,人们可以见到许多液晶电视屏幕在不断发布着校园新闻。这是学校开发的数字校园信息传播系统。通过电视窗,学校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此充分展示自己的行为,迅速、及时、具体地实现信息互动。  相似文献   

18.
电影的赏析一直是艺术批评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影片《喜福会》中三次出现的天鹅羽毛场景进行阐释。研究发现,电影中多种模态的互动能有效提升电影叙事效果,对影视作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赋予作品更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作为新的艺术表现媒介,其自身在表现性和审美上具有着区别于以往艺术门类的显著特征.本文将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式中出现的交互形式、网络化表现、虚拟空间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探索数字媒体作为艺术媒介在艺术家、作品、观众三者之间所形成的新美学关系.  相似文献   

20.
每一名幼儿都是一个积极的主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来实现发展,由此,环境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对如何创设高效的可互动的环境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创造出了“公共区域”这一新颖的活动方式,拓展了课程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