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议论性的文章中常常要用到比喻论证和类别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所谓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所谓类比论证,就是根据两个事物在很多方面相似来证明它们在另一具体方面也相似的一种论证方法。这是两种不同的论证方法,但它们又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密切的联系,所以有时会分辨不清,甚至将其混为一谈。下面我们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两者的区别。请先看鲁迅《拿来主义》中的段落:  相似文献   

2.
重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会发现该文的三个亮点,即善于擦亮双眼觅得真相,先破后立水到渠成,论证方法有效而灵活多变。在应对有现实针对性的新材料作文时,教师不妨就从审题立意、行文思路、论证方法三个角度点拨高三学生。  相似文献   

3.
我在教《拿来主义》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讨比喻论证的特点、作用,联系实际分析“拿来主义”在当代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拿来主义》是一篇富有思辨色彩的杂文,学习时要进入到同样的辩证思维中,才能将文本中提出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送去”“送来”的逻辑梳理清楚。对文本辩证关系的分析,对不同概念间逻辑内涵的理顺,是明确作者论证思维结构的前提,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厘清的内容,要引导学生体验思辨性阅读过程,构建基本论证逻辑。  相似文献   

5.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有破有立,痛砭现状之后,明确提出论点,继而进行有力的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鲁迅的  相似文献   

6.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该逻辑严密,紧扣主题展开论证,切忌东拉西扯。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全文都是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论证时如何紧扣主题呢?一是材料要对准靶子(中心论点),二是分析要对准靶子(中心论点)。在《谈骨气》一文中,作者先是叙述文天祥拒绝做大官的诱惑,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的课下有两条注释:一是关于梅兰芳,一是关于邵询美。但对相关人事语焉不详,教师和学生对这两条注释也很是隔膜。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聊以补充,以资教师备课和学生阅读之用。  相似文献   

8.
石艳 《职教论坛》2002,(2):56-56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陆续发现关于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在某些教科书和参考材料中尚存在一些混乱的认识: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中自相矛盾,或是两本教材观点不一,有的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对此,笔者对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试从三方面考析,加以区别,以供参考。一、从属性上区别: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都存在着比,但比的性质有所不同。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即属性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甲事物(指客体)具有某种属性,从而论证乙事物(指主体)也具有某种属性。比喻论证则是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和道理来证明人们较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  相似文献   

9.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拿来主义》课文,最突出的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观全篇,每小节几乎都采用了喻证法。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重点词句的含义,讨论文章中所用“形象”的作用。让学生掌握本课文灵活多样的比喻形式,通篇运用比喻说理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遗憾的是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名篇的解读,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最新版本《教师教学用书》,依然沿袭旧说,未作更正。《教师教学用书》在对《拿来主义》作解读的“领悟内容”中的第一句就是:“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一观点来解读《拿来主义》的,只是在针对课本课后练习所作的“解题指导”,感觉到如果把“拿来主义”仅仅解读为针对“文化遗产”来谈,有点不能自圆其说时,才说…  相似文献   

12.
关于《拿来主义》一文的主旨说法不一,作为杂文,《拿来主义》有其自身明确的主旨,教学时教师只有首先辨明主旨,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作为经典课文的《拿来主义》为无数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共同解读。大约因为是鲁迅作品的缘故,解读的声音总体非常一致,写作背景、文章观点、思路结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等等都有共识,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没有个性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劝学(节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该文虽然只是原文的节选部分,但选文的论证逻辑依然严密周全,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载体。  相似文献   

15.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名篇,论述的问题重大,却又驾驭轻松,从容利落,所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保留篇目,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地选用了《拿来主义》。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此前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对《拿来主义》的文章结构分析就小有瑕疵,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6.
《墨经》的论证逻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经》作为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具有许多关于论证的精辟思想,涉及到了论证的功用和目的、论证所应遵守的基本逻辑规律、论证的具体论式、对“悖论”的反驳、论证评估等方面。《墨经》的论证逻辑思想主要包含在关于“辩”和“说”的条中,其中的“辩”和“说”都包含了推理论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高庆友 《语文天地》2012,(12):13-15
方武先生在《议论文体新论》一书中将议论文的类型划分为议说型、说明型、论证型和议论文的变体断议型、叙议型、杂文六种类型。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在《“议论文三要素”批判》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议论文“具体分析的欠缺:说理的贫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一线教师,笔者常思考:在议论文写作(主要针对高考议论文应试写作)时应该学写哪一类...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圆的内容要求,可以分为两块.第一块主要是对圆的本身内容的要求;第二块主要是圆同其他数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由于《课程标准》较之于原来的《教学大纲》来说,《课程标准》对平面几何内容作了较大调整,所以作为中考传统难点的推理论证现在已大大削弱,特别是对圆的内容要求,减少更多,难度降得更低.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如何论证?从本质上讲,论题是需要证明的新判断,为了证明新判断,必须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这就需要各种不同的推理,用各种不同的推理来证明论题,这就是论证的秘密所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假言论证(反证法)、选言论证(排除法)等等。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属于直接论证。直接论证,用推理直接推出论题,即推理结论与论题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