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GIS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IS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科研型、开发型和应用型,其数量应呈金字塔形,应用型人才的数量最大,根据今后GIS的普及和推广,种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本文重点分析了GIS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可行性,阐述了培养GIS应用型人才应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实施跨专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协同创新理论在高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应用.目前国内高校开展了以专业并行模式、专业融合模式、第二专业模式、大学科教育模式、跨学院教育模式为代表的跨专业教育,其突出问题包括专业、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学习目标模糊,教学管理和部门协调不便等.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结合武汉工程大学开展“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整合完善跨专业一体化培养方案;优化跨专业教育组织和机制;强化跨专业学生的学习引导;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9,(2):103-107
从GIS卓越应用型人才基本特征和培养现状两个方面讨论了开展第二课堂育人的必要性,并从培养实效和可行性出发,以强化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团队支撑,两种学习融合,三层能力迭代,四个年级协同"第二课堂育人基本模式。经过四年多实践表明,该模式成效显著,满足GIS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的GIS专业人才,是推进建设国际化和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我国GIS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GIS本科专业人才为目标,并以河南大学中美合作办学GIS专业为例,制定了GIS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嫁接”模式、“2+2”模式、“3+1”模式等多种复合培养模式及引进、培养、联合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5.
培养交叉学科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农业与GIS融合的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是智慧农业、黑土地保护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针对GIS与农业交叉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探究交叉学科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框架,创新GIS与农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既满足GIS学科发展要求,又具备农业区位理论与农业应用思想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6.
航空发动机是国家战略产品,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针对复杂系统的典型性。对比分析航空发动机国际著名标杆企业的人才结构以及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结合国内航空发动机人才需求,提出了针对复杂工程领域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工程型、学术型、系统级三类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国际化导师、企业导师、跨学科交叉导师队伍。以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为切入点,通过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基础科学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结合、产学研用校企结合,建立了跨组织协同,跨学科协同,跨文化协同航空发动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深入研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不同特点,探究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这些政策指导下,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均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开放式、多元化的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应用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通过政府、学校和企业协同的方式,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满足国家海洋战略和区域海洋领域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的,利用校地合作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提出进一步发掘高校和政府作为培养主体作用的应用型人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通过试点实施校地合作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有效成果,可以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马金娜 《文教资料》2020,(6):103-104,140
2015年,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要求,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双一流建设与艺术设计学科共同目标——培养产学协同型人才;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工作室为载体构建产学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前高校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的特点和培养GIS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在宁夏大学GIS专业中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预科学生比例较大的情况下,提出基于地方特色专题应用的GIS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在GIS专业选修课Arc GIS软件应用课程中应用该方法组织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对教学组织,考核等进行教学实践环节探索研究,设计凸显地方特色的退耕还林还草规划、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侵蚀沟道分析等综合专题,强调实例对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整合,连贯性。通过GIS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班级Arc GIS软件应用课程的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在专题中学习Arc GIS的应用模块,理解GIS原理;通过综合实例的环节,设计分析有趣的空间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参与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本专业学生成长为专业技术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面向应用的软件测试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并根据行业需求的特点,提出培养软件测试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及培养软件测试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论文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协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案例教学方法、实验实践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使人才培养符合该专业多学科交叉应用的特点,更好地为地理信息系统在跨学科中的应用培养具有协同创新实践的精英专业类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队伍、教学基本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在地方本科院校全面建立和推行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具有现实困难。地方本科院校优势学科进行应用技术型和创新研究型人才协同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探讨了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依据和基本理念,以及在构建心理学应用型人才模式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各高校在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多采用的同年级横向统一培养、不同年级纵向阶梯式进阶培养模式与学生个性化需求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为"按需求跨年级分流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将学生按需求分流为科研型、创新创业型和应用技能型3个方向,按不同培养目标浸入到不同实践教学环境中分类培养。为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各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借鉴方案。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采取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办学几年来,义乌工商学院坚持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18,(2):136-140
以产学研协同培养"外语+"人才的模式是一条特色鲜明、有无限可能的人才培养战略,本文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专业为例,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协同培养"外语+"人才进行了理论应用和实践探索。通过对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力求为"外语+"产学研合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实施模型,从而推动地方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合作开发、共建实体阶段。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双方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之一。需要政府部门顶层的设计、扶持(含教育部门对高校评估体系的完善),学校与企业形成共识,加大建设校企合建的人力创新基础的力度,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三螺旋理论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石.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优势,激活资源存量,放大资源效能,实现协同方利益最大化.协同育人日益成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体制机制,形成育人共同体,加强各协同方的联系、扩大耦合界面.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互动性、时空接续性和效益放大性的特征,包括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等内容.三方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现,可以从组织领导、资源共享、激励约束、考核评价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跨域高校如何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地方性本科院校非常关注的问题。特殊教育专业是目前我国教育行业中急需给予高度重视的专业之一。岭南师范学院作为广东省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地方性本科高校,3年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区域优势、满足特殊教育师资人才急需,跨域协同创新的探索。案例以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围绕实施协同创新育人模式、高起点协同创新组建教师团队、融通粤台特教设置课程方案和聘请台湾高校著名特教专家授课四个层面进行初步探索和实践分析,其效果做法在省内内已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