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的鸠摩罗什在众多佛经译者中赫赫有名,他所翻译的佛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他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及汉语言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研究了鸠摩罗什的生平、翻译思想、翻译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茅盾一生热爱儿童,五四时期为中国儿童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从目的论的角度通过对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可以看出茅盾在其翻译活动中的策略再现。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梦圆让人兴奋,也让人深思。莫言获奖,翻译有功,这使我们认识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同时,也认清了我国翻译滞后的现状阻碍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国际化步伐。文学翻译是译语社会中的独特文化构建行为,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学翻译现状以及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和要求,同时提出了改进中国文学翻译现状的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均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学瑰宝,尽管这三类文学的分类与语言有所不同,但是这三类文学对人们发挥的作用却是相同的,为人们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资源与教育理论依据。对于翻译文学来说,如果一味地以翻译者的国籍为依据对译本的国籍进行判定,则还是没能将中国文学的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摆脱掉。若承认了翻译文学国籍的双重性,则也跳不出二元论的圈子。翻译文学的独特性决定了翻译文学的地位,在我国学术界呈现出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三足鼎立的多元姿态。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翻译事业的积极提倡者和理论创建者,他的翻译理念——对翻译的认识、理解与要求,直接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革命文艺翻译成绩,他关于翻译作品的批评意见及翻译理念相关的讨论积累无疑是今天我们的一份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文学评论,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漫长的文学活动中,他总是以极大地热情关注着新文学的发展,撰写了不少作家作品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批评遗产。研究他在新文学时期那些独具特色的文学评论,对正确理解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发展文学批评,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艺术和科学一直是学术界对于翻译性质界定的争议。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浅谈文学翻译的艺术魅力,以期发掘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出生于美国的中国籍犹太人,沙博理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对其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沙博理这一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翻译家为研究对象,以他翻译的茅盾作品《春蚕》为载体,探讨其文化身份与翻译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本文指出沙博理这一杂糅的文化身份影响着他的翻译目的,进而影响他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当中国译界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尝试时,人们还没有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确立,鲁迅的直译观以及鲁迅的读者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0.
《王向远著作集》收集了作者发表的多篇有关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论文,尤其是翻译文学导论更是从横向纵向、国内国外,各个方面全面深刻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文学翻译的全景图。但是书中的一些和翻译文学相关的议题和观点,是值得深思和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形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东晋顾恺之和现代傅雷的"形神现"学习认识切入,从理论、实践以及审美等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文学翻译理论中的‘形神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丰富和拓宽文学翻译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根据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说法:"如果一个作家不掌握外语的话,他根本不是一个作家,所以基本上中国作家是业余的,而不是专家。"这种说法招来的是不解和反对。反对派的意见是:"中国作家的任务是用中文写中国人的经验和想象,会不会外语,似乎没那么重要。""对外国事物的熟悉程度,更多影响的是一个人的写作对象和情调,而不是基本品质。"在此,此文中笔者想就这两个说法,说说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工作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翻译应重视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对等性。确保两种读者所产生的反应大致相同。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要突出文学翻译的特色。第一种观点坚持归化,第二种坚持异化,如何才能既保证文学翻译的质量又可以突显其特色,是当下翻译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放在了首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即重视译文读者的感受,同时也考虑到了文学作品原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学翻译的目的。《简·爱》是一部著名的小说,在中国有多重不同的译本。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对《简·爱》的译本进行分析,加深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把翻译事业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从用科幻小说开拓国民思想的归化编译到为中国文化能从西方文化汲取更多营养而采用的原汁原味的"宁信不顺"的直译,尤其在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鲁迅重视儿童发展,从立人出发,翻译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用儿童的语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翻译观。不同时期,鲁迅的翻译目的也不同,在特定目的下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变化,这些都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理论不谋而合,弗米尔的目的论主旨在于译者要根据译本的目标读者的需求而采用适合的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或是编译等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译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二元对立的传统译论中,译者被遮掩在作者身后成为隐身人,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却处于卑微的地位。翻译实践的不断繁荣和翻译理论的持续发展加深了人类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终于促成了译者身份的变化,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得到认可。承认译者翻译主体就是承认翻译即"二度创作",才可能为翻译文学在本土文学中找到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我国无产阶级伟大的文化战士和文学巨匠。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创造了许多艺术珍品,更为新文学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茅盾是从一个“为人生、为社会、为大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者的。他的文学理论建树,经历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从自然主义经现实主义,逐步演变、发展到革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朱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130-132,134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就是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随着佛经翻译的发展,翻译实践自然需要理论的指导,译者们开始结合翻译实践,总结、阐述翻译理论、技巧。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就随之建立、发展起来。佛经译者们对于文风的争论,翻译技巧的总结,译者修养的论述等等,以及佛经翻译由私译到官译的译场制度的设立发展,皆可看出翻译理论在这一时期从内、外部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文学翻译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由于其特殊的限制因素,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评价标准和翻译策略与传统的文学翻译大不相同。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学理论认为理解即翻译,主张采用补偿策略来处理翻译中的难点问题,对影视字幕翻译有很强的解析力。基于阐释学翻译理论,译者可以根据字幕翻译的特性灵活采用补偿策略来提升译文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他国化的这一全新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翻译文学的定位,发现翻译文学中的文学他国化的内在机制,可准确对翻译文学进行合理定位,考察翻译文学中的他国化在中国文化话语特性的重建和中外文学交流机制建构层面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