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术争鸣是活跃学术空气、集思广益、寻求真理的有效方式。而这种争鸣发生存传播学这个不特不受重视、而且有人反对的研究领域,就尤其值得高兴。如果某个“争鸣”又是冲着自己来的,那就更可庆幸了;因为这样不但有助于澄清问题、引起更多人对传播学的兴趣,自己还将是这场争鸣的直接受益者。因此,读了《国际新闻界》1987年第2期上郭健同志《也论传播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局限性》(以下简称《也论》)一文,实觉喜出望外。首先谨向郭健同志鸣谢。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新闻界》1987年第二、三期上,笔者连续发表了《也论传播学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再论传播学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两篇文章(以下分别简称为“也论”、“再论”),论述了笔者对传播学研究的如下认识:受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往的传播学研究在思想和方法上都过于侧重传播现象的社会属性,而传播现象的自然属性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思想方法使研究者们不得不避开信道等与信息传递这一自然属性关系密切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3.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4.
王立维在《档案学研究》1998年第1期上发表的《再论全宗理论的实质》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提出历史联系是全宗理论的实质的观点。笔者认为王文立论的基础有误,因而对其结论亦不敢苟同,现略陈管见,就教于王立维及诸学界同仁。一、全宗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全宗自身(...  相似文献   

5.
王振铎先生《质疑“核心期刊”论》一文(刊《出版广角》2000年第12期,以下简称“王文”)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对我国的期刊出版管理而言,“核心期刊”论能否用于对期刊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能否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判期刊质量的优劣。在“核心期刊”日益泛滥的今天,这是一篇注定要引起纷争的文章。不出所料,2001年张林祥先生发表《学术期刊的评价与“核心期刊”》一文(刊《出版广角》2001年第9期,以下简称“张文”),对王文进行商榷。张文的立足点就是:“刊以文名,文因刊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认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发表文章的刊物。在笔者看来,张文的这种商榷与王文的“对接点”、“交锋点”并不准确,商榷得也不“精彩”。鉴于张文对“核心期刊”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具有代表性,颇有“市场”和“群众基础”,这里不妨对张文的“商榷”再度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6.
2004年第4期《档案管理》在理论探讨栏目中刊登了王秋平同志的《也谈对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该文通过两个实例对2004年第1期《档案管理》刊登的刘东斌同志所撰《档案利用和档案价值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刘文)中有关“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
《新闻知识》1990年第3期发表韩凤鹏文章《新闻本质主流整体真实论》(以下简称《真实论》),摘引了笔者参与主编在1984年出版的《新闻学基本知识讲座》(以下简称《讲座》)中关于新闻真实性探讨中例举的几个观点,并加以评议,读了以后想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8.
认真拜读了本刊2001年第4期王铭先生的研究论文《论转文性通知》(以下简称“王文”),深受启发。这里也就这一话题谈点不同意见,兼与王先生商榷。 1 转文性通知除“批转”和“转发”外,还应包括“发布”和“印发”……  相似文献   

9.
张兵 《山西档案》2002,(6):33-33
《山西档案》2002年第4期发表王永平的文章“小城镇建设档案管理浅说”(以下简称王文),认为山西省建设厅《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档案工作的通知》对小城镇建设档案的管理机构、管理范围及移交程序方面的规定有悖实际”。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人们都以为梁启超最早一篇议论报纸的文章,是1896年8月9日发表在《时务报》(第1期)上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以下简称“甲文”)。其实,早在一年前,即1895年9月,梁启超就为北京《万国公报》(第18期)写  相似文献   

11.
潘艺林在《编辑之友》1998年第1期著文认为,在学术争鸣中,编辑对学术争鸣最为显著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1、启动作用。编辑对学术争鸣的主动引发和精心组织,乃是学术争鸣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2、引导作用。在学术争鸣中,编辑的引导作用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多样化的,比如争  相似文献   

12.
程巍先生的文章《为林琴南一辨——"方姚卒不之踣"析》(见《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发表后,我提出了不同意见。拙文《重析"方姚卒不之踣"的乖谬及其论争意义》(见同刊2008年1期,以下简称《重析》)发表后,程巍先生又发表了《"方姚卒不之踣"案的大政治和小政治——兼答郭德茂先生》(见同刊2008年2期,以下简称《兼答》)。程先生积极执著、务实求真的精神令我感动!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同意见正可以通过相互商量切磋,乃至驳难针砭,才可以逐步明辨是非,进而推动学术进步。而程先生认真积极的学术态度,正是当下我们应该倡导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3.
柳瑛 《浙江档案》1998,(3):24-25
贵刊1997年第12期发表绍兴县档案局王阿茶、陆群新同志(以下简称《王文》)的文章《谈经济开发区档案的归档范围及整理方法》.对开发区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的分类及整理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本人觉得很好,但对文中档案的分类与整理有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与同行们探讨,并与王阿茶、陆群新二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杂志2004年第7期上发表的潘力剑先生《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以下简称《范式》)一文,就研究范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阅读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相关想法,有的与之相同。有的则相异甚至相反。  相似文献   

15.
读了于鸣镝、尚玉卿二位同志的《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载《图书馆学刊》,1989年年第3期以下简称《现象》)一文后,写了一篇《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读后》(以下简称《读后》),发表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0年第3期上。于鸣镝同志于是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1年,第2期上刊登了《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以下简称《含义》)来答复我在《读后》中所提的问题。于鸣镝同志在其《含义》一文中引用《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缩印本)第200页上对价值一词的解释如下: “价值:①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如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顺铭 《新闻实践》2006,(12):62-62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共收录了40多篇论文,大致分为四组,即“新闻传播理论”、“传媒产业运作”、“新闻传播策划”以及“媒介批评与新闻教育”。《论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7.
核心期刊要经过一番艰辛细致的工作才能确定下来,几种方法都离不开大量的统计。要做到统计结果准确无误,就必须认真负责。最近《黑龙江图书馆》1987年第4期发表了陈子玲同志的《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核心期刊试选》一文(以下称陈文),《晋图学刊》1987年第1期发表了刘永胜同志的《两种确定图书馆学核心期刊方法的实验与比较》一文(以下称刘文)。他们分别选出了一批图书馆学核心期刊。笔者发现他们在共同使用的“文摘法”中都是利用的山西省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李希泌、毛华轩二位先生往《文献》1993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李德裕晚年史料的一点考订》(以下简称《考订》)。文章据史实所论李德裕晚年事迹有一些好的见解,确有参考价值,但对《刘致柔墓志》却作了错误的阐述,由此而作的考订按断接连失误,则须一辨。  相似文献   

19.
曹亮父同志在《图书馆学刊》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建立》的文章(以下简称曹文)。拜读之后,感到文章中许多观点不敢苟同,在此择其要者提出来(?)与曹亮父同志商榷。分支学科的产生曹文指出:“作为一门科学,必须有一些专著或大量的研究论文问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变化着的。科学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具有产生、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任何一门科学在刚刚产生的时候,决不会“有一些专著或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1998年第5期刊载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以下简称《也谈》)一文;《新闻记者》1999年第2期转载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周也平先生《客观报道辨析———兼与程天敏教授商榷》(以下简称《辨析》)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