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方悲剧形成的历史和我国不同。根据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记载,最初的悲剧跟笑剧萨提洛斯剧相似。这一点,与我国悲剧的起源类似。可是在以后,希腊悲剧“抛弃了简单的情节和滑稽的词句,经过很久才获得庄严的风格。”喜剧性的角色在悲剧中分离出去,专司喜剧。这种情况,到了埃斯库勒斯时代就定型化了。以后的西方悲剧基本上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剧中的统一。因而连开场时也很少描写“幸福”,而且由“幸福”到“苦难”的变化,一般也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  相似文献   

2.
符旭 《大观周刊》2012,(1):13-1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分别为西方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都有着相似的主题——复仇.但这两部悲剧在几个方面又表现出鲜明的差异,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元悲剧与康宏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下)三、抒情诗式的悲剧气氛一般来说,悲剧气氛总是随着剧中矛盾冲突的不断激化,逐渐由弱变强的。按照西方传统悲剧理论,悲剧情节的发展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因之,其结构方程往往是喜→悲→大悲,这样,悲剧气氛必然随情节...  相似文献   

4.
张帆 《青年记者》2016,(30):40-4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些重视人文趣味、淡化情节、追求散文诗风格和文学性的电视剧作品,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文人剧”,如《南行记》《围城》.它们一般采用现代西方电影中的“套层结构”,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文学意境的营造,但也被人们批评过于“文艺腔”.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新文人剧”则摒弃了“文人剧”的文艺印记,消除了商业模式的浮躁,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中国电视剧的视野.其唯美的画面、华美的台词、俊美的造型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将悲剧选择、悲剧价值、悲剧审美等入木三分地呈现剧中,为将精英意识融入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梁娜 《大观周刊》2012,(47):45-45,33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和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学》是西方美学和哲学史上最宝贵的一份遗产。西方的悲剧学说主要起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悲剧学说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中,他《诗学》中的悲剧论影响了西方悲剧学的发展和演变,为西方“悲剧”这个范畴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剖析悲剧的艺术特征、构成要素、审美意义和价值, 在论悲剧中展开他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为个案,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出发,探求悲剧艺术在电影中应蕴含的价值取向。毁灭中审视价值,苦难中升华人性,张艺谋脱离日常生活,借用历史场景绘写弱者以及民族的灾难,唤起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但毋庸讳言,电影中的苦难崇拜、传奇表达,过度的戏剧化冲突,反而是悲剧力量的削弱。  相似文献   

7.
王祎颜 《东南传播》2014,(5):117-119
加缪说:"苦难与阳光是永恒的存在。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生都在时代和命运的推搡下挣扎着,在苦难和悲剧的赶场中喘息着,他在一生所经历的苦难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分析电影和小说《活着》的情节,从福贵人生的苦难与阳光入手,探析《活着》所展现的人生思维与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8.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暗算》好像一匹黑马,在几家电视台播出都创下了不俗的收视率。该剧改编自麦家的同名小说,展现了在特殊战线上默默奉献的一群人的故事。该剧开篇词这样说道:“他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们没有声音,只有行动;他们没有眼泪,只有悲伤;他们没有传记,只有传说。”剧中三位主角阿炳、黄依依、钱之江最终都以悲剧结局,以美的毁灭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他们的死折射出革命的残酷性,从而达到了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别林斯基在《西方人论选》中将悲剧定义为戏剧中的冠冕,称悲剧为戏剧的最高峰。《暗》剧的这种英雄人物以悲剧结局的尝试也的确使该剧抓住了观众的胃口,受到了各界的好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身处末世,遭际坎壈固然是李商隐诗歌悲剧性形成的原因,但其真正底蕴却是诗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理性精神,同时也根源于诗人宗教解脱的失效,使其无法回避地直面现实苦难而产生生存的虚无、悲凉感,所以其诗作的悲情抒写具有纵深性和广延性。  相似文献   

10.
元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上)康宏什么是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其含义应能涵盖世界各国的悲剧内容。西方诸多美学家,通过其审美实践,不断地发现了悲剧的许多重要特征。从古希腊到近代,大师们对此屡有阐述,屡有新见。希腊亚里斯多德基于其摹仿说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11.
孙媛 《大观周刊》2012,(37):29-29
莎士比亚一反西方传统悲剧形象.将麦克白设计成篡位弑君的暴君形象,由顺转逆,并最终被诛。这一看似大快人心的结局却引发了观众及读者无数的同情和怜悯。这种同情和怜悯因何而发?麦克白的悲剧精神缘何而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在中国出现危机。早在20世纪初,西方“许多智力过人的学者都已经放弃了对美本质的思考”,认为“美学注定具有悲剧的色彩”。而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兴起,各种美学体系都被解构成语言的碎片,传统美学在当代西方也已面临悲剧的命运。在20世纪下半叶依然能保持繁荣的中国当代美学,在进入世纪末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媒体聚焦个体苦难的新闻报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争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博取受众眼球"、"消费他人痛苦"的指责。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这类新闻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就强行要求媒体远离个体悲剧。指导我们新闻实践的决不能是"教条式、清教徒式的道德苛求"和"忽略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士大夫人文情怀"。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和媒体需要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悲悯的  相似文献   

14.
一、43年后,风波骤起我做梦也没有想到,1954年初我改编的《穆桂英挂帅》一剧会在43年后风波骤起。首先是1997年11期《人生与伴侣》发表了崔炎寿口述、梅淑贞整理的长篇纪实文章《<穆桂英挂帅>幕后的奇冤》;同年11月21日《作家文摘》全文转载,影响扩大到全国。崔炎寿与《穆》剧的改编毫无关系,他的“冤案”与《穆》剧更无任何牵连,而在文章中竟公然声称他是“执笔整理者”,“却因该剧的成功,成了历史反革命分子”。1998年春,我收到第二期《河南戏剧》,看到梅淑贞写的第二篇文章《<穆桂英挂帅>幕后的悲剧》,文后署名为崔炎寿、马金凤口述。这篇万言长文目的和主题很明确,就是要说明“到底谁是执笔的剧作者”。崔炎寿以改编《穆》剧剧本“呕心沥血的剧作家”的身份出现,编造荒唐可笑的谎言,公然说我不是《穆》剧的改编者,而是他临时想起“两次见面  相似文献   

15.
王少华 《档案》2014,(3):18-20
正关汉卿是元曲集大成的作家①,他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写下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而且其中还有残缺不全的。但就这仅存的十几种杂剧,已足以看出他的巨大成就。悲剧如《窦娥冤》、喜剧如《救风尘》、爱情剧如《拜月亭》、史剧如《关大王单刀会》等。《录鬼薄》与《元刊杂剧三十种》著录本剧剧名为《关大王单刀会》,《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本作《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王季思先生主编的《全元戏曲》②是以脉望馆本为底本,其他各种版本作为参校。《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一出历史剧,取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阿多尔诺曾经一再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应该怎么生活?二战期间,全世界犹太人的沉重苦难让整个欧洲都在重新思考: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奥斯维辛的悲剧重演?当联合国通过以色列建国决议的时候,固然有对犹太人困难的深切同情,也有对无法避免这一人类历史上巨大悲剧的深深歉疚.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电视剧无人问津的今天,《还珠格格》为什么会受到观众普遍的喜爱呢?我们不妨对此现象作一点剖析,看看当今观众对电视剧的收视心理趋向和文化需求是什么。一、定位要准确在《还珠格格》之前,琼瑶的电视剧几乎都是悲悲切切、哭哭啼啼的悲剧。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靓女。这些剧刚在大陆播出时,让人有新鲜感。但是看得多了,观众觉得  相似文献   

18.
张志君 《新闻爱好者》2011,(21):117-118
在申艳的诗歌之中有着对时间、生命、本真生活状态的体悟与诗化阐释。这种生命不仅仅是当下的生命,更有人类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生命的积淀。在以诗化语言表达的生命体悟之中浸润着一种深厚的悲情意味。我们以之为视角来对申艳的诗歌进行分析。何谓"悲情"悲情是一种美学范畴。这种在审美意义上的悲情不同于生活中因苦难而呼天抢地之悲,也不同于悲剧之悲。它们有  相似文献   

19.
“偶像剧”,在日本称作“趋势剧”(trendy drama)。1990年代初,日本借鉴西方国家肥皂剧和情景喜剧运怍技巧,加以日本意象包装,产生“趋势剧”。随后,台湾引进日本“趋势剧”,为吸引年轻族群,将其更名为“偶像剧”。在这些电视剧中,常会出现反映现代流行趋势的服装、休闲娱乐、通讯器材、生活方式,以及探讨时下年轻人常遭遇的情感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些媒体在报道车祸、火灾、坠楼、中毒等悲剧性事件时,忽视和淡化“人文关怀”,不能有意识地保护当事人及其亲属的感情和隐私,最终给人带来不快,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这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看客心理。不惜笔墨去展示悲剧的全过程,对当事人遭受的苦难麻木不仁,甚至幸灾乐祸。如《用电不慎惹火灾 糊涂婆婆丢性命》之类报道,指责过多而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