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第一次化妆     
一听到“化妆”这两个字,大家肯定会说:“化妆是女孩子喜欢做的事……”但我却是一个男孩子。“六一”节时,我就遭遇到“不幸”的第一次化妆,因为要演出节目,非得化妆不可。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对记叙文的各种不同情况,作“记人为主”、“记事为主”这样的概括和描述不科学。大凡记叙文都要写人和事,但无论如何不能把记叙文中“人”和“事”分割开来,说“这是记事的”,这是记人的”或说“谁主”、“谁次”。因为记叙文中的“人”靠“事”来表现;“事”以表现“人”为目的。记叙文中的“人”和“事”相辅相存,血肉相连,辩证统一。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哪件事没有人参加的,也没有哪个先进或落后的人物没有事实表现的。写“事”目的在表现“人”,  相似文献   

3.
男子汉化妆     
一听到“化妆”这两个字,大家肯定会说:“化妆是女孩子喜欢做的事……”但我却是一个男孩子。六一节时,我就遭遇到“不幸”的第一次化妆,因为要演出节目,非得化妆不可。“化妆!化妆!我讨厌化妆……”班里的男同学都大呼小叫地直嚷嚷。可是逃又逃不得,哭又哭不出,就是得化妆。“啪!”老师一把抓住一个男同学,就给他化起妆来。一小会儿,妆化好了,那个男同学便成了一个“大花脸”。他转过身来的一刹那,大家都吓了一大跳。等知道他是谁了,大家都笑得抱着肚子,“呵呵呵,  相似文献   

4.
美国伟大的绳索平衡家瓦伦达生前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诚心诚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所以他一直走得很好,除了最后一次。最后一次瓦伦达在表演走钢索的节目时,不慎从钢索上坠下而死。事后他太太回忆说,她知道这一次他一定会出差错,因为他表演前不断地说:“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有了患得患失之心,心理上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众多家长都渴望子女成材,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一个好的成绩,广大考生更是希望自己能进入一所好大学,这些愿望无疑都是好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相似文献   

5.
吴非 《教师博览》2008,(10):10-10
晚间有位出版社编辑来舍下商讨教材的事,他是本校20多年前的毕业生,如今已经是出版社业务骨干。夜深了,楼道里有人讲话,编辑若有所思。我说,这是住对门的陈老师。编辑说:“我永远记得她,她对学生真好。上初二时,有一次春游,我把干粮弄丢了,也没有钱和粮票再去买,陈老师把她的烧饼全给我吃了。25年了,我记着这件事……”第二天上班时我告诉陈老师,她说:“这个学生我记得的,不过这件事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6.
晚间有位出版社编辑来舍下商讨教材的事,他是本校20多年前的毕业生,如今已经是出版社业务骨干。夜深了,楼道里有人讲话,编辑若有所思。我说,这是住对门的陈老师。编辑说:“我永远记得她,她对学生真好。上初二时,有一次春游,我把干粮弄丢了,也没有钱和粮票再去买,陈老师把她的烧饼全给我吃了。25年了,我记着这件事……”第二天上班时我告诉陈老师,她说:“这个学生我记得的,不过这件事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7.
与儿共勉     
赵毓萍 《家庭教育》2007,(11S):18-18
一次带儿子去父母家吃饭,餐桌上大家聊起了我家里的事,无意中却被儿子记在了心上。回家后,他突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为什么要在背后说爸爸怎样怎样?”我蓦地感到问题有点严重.忙解释道:“噢,这只是大人之间互相聊聊而已.而且也都是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没什么利害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大约是小铁上三年级的那一年的元旦前,老师让每个同学在元旦晚会上表演一个节目。这让小铁有点犯愁,他回家后一脸愁云地找我,先发泄对老师的不满:“爸爸,老师也真是的,非得让我们每个人演节目!”我对他说:“老师让你们每人演节目,是件好事呀,一个小孩应该能演个节目,锻炼锻炼,对你们有好处。”他又说:“可我也不会演什么节目呀!”我说:“那没关系,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我可以教你一个!”“您?您会?”“你可别小瞧你爸,你爸打小就总在学校里演节目,你爸还考上过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系呢。”我这点光辉历史让小铁刮目相看,他不敢小瞧我了,对我说…  相似文献   

9.
采访南漳县教育局局长刘宗会,是在一个周末的上午。电话接通后,他迟疑了一会儿,省危房改造检查、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全县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这三件事全都“赶”在这两天,时间很紧张,他说有点像跑接力。记道明来意,他挤出两个小时接受了采访。  相似文献   

10.
平心而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关于“说”的训练的确太少了,以致我们的学生中有许多不敢说、不会说和不善说的。这,不能不视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失误。但也有重视“说”的语文老师,我的友人,一位教高二语文的朋友就在他的教学中成功地突出了“说”的训练。在他的课堂上,那种“先设计好情境,再由大家说上一说”的训练样式就特别迷人,总能激发起大家浓厚的兴趣。且举一例。有一次,当他讲到幽默和幽默的作用时,曾这样启发学生,他说:“有篇作文叫《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不料,当老师批阅作文时,发现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在说假话,他们写的事居然都是…  相似文献   

11.
儿子很小就记住了《撒谎的孩子让狼吃》的故事。童心无邪,惟诚实无他。然而,近日从他的作文上,我却看到了通篇的谎话。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大意是说他星期日帮助邻居擦玻璃。我问儿子:“你撒谎连点边际都不着,让人一眼能看穿,怎么想出的这个点子?”儿子倒坦然:“老师说,可以想像。”“可以想像就这样想像吗?满纸谎言……再说,真实的有意义的事多得很,何必要想像呢?”接着,我举出两例曾发生在儿子身上极精彩又有意义的事。经我这一提示,儿子恍然大悟:“对啊,我怎么没想到?”无独有偶,隔日,儿子的一个同学来…  相似文献   

12.
儿子从小很乖。大人让他干 什么,他就干什么,大人怎么说 他就怎么听。自从四年级下学期 开始,他变得“不听话了”,能和 大人争辩是非,能对一件事发表 自己的看法了。儿子一天天长大 了。有一件事让我们改变了对他 的教育方法。 一天晚饭时,我们一家三口边吃边谈,无意中说到孩子多么幸福。儿子听后说“孩子也有酸甜苦辣,不全是幸福。”这句话令我们吃惊,这简直不像儿子说的话,令我们俩大人面面相觑。最后他爸爸说:“你有什么酸甜苦辣?”儿子说“比方我正在看少儿节目,你却让我去学习;我已经完成了作业,你们却让我去复习或者预…  相似文献   

13.
雷米 《人生十六七》2011,(11):37-39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据说曾有电视台少儿栏目请他和儿子一起做节目,编导费尽口舌,也没有说动潘石屹。“我是我,他是他,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他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  相似文献   

14.
高淑华 《班主任》2009,(8):58-59
学校“六一”文艺会演节目预选正在进行。节目间隙,一位班主任敲门进入评委室。他请求领导和评委让他们班一个吉他弹唱节目通过预选上台公演,并说实在不行就把班里其他节目拿掉。我们都愕然。因为在全部参选节目中,这个节目可以说是最差的,不仅吉他弹奏得毫无章法、没有一点美感,表演者的台风也让人不敢恭维,所有评委看了都摇头不已。  相似文献   

15.
“什么 ?”我跟老菲芘说。她跟我说了些什么,可我没听清楚。   “你连一样东西都想不出来。”   “嗯,我想得出来。嗯,我想得出来。”   “呃,那你说出来。”   “我喜欢艾里,”我说,“我也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事。跟你一起坐在这儿,聊聊天,想着一些玩艺儿──”“艾里已经死啦──你老这么说的 !要是一个人死了,进了天堂,那就很难说──”“我知道他已经死啦 !你以为我连这个也不知道 ?可我依旧可以喜欢他,对不对 ?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死了,你就从此不再喜欢他,老天爷──尤其是那人比你认识的那些活人要好一千倍。”   …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安排了一个“父与子”专题,童话大王郑渊洁在节目中讲到了其子郑亚旗读小学时的一件事,令我感慨良多。郑亚旗现在是《皮皮鲁画报》的主编。他读小学的时候表现平平,成绩也只是中下等。有一天他跟父亲说,每次学校升国旗的时候,他都觉得有一股热血往上涌,心里非常激动,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当一回升旗手。要不当护旗手也行。郑渊洁听后非常高兴,忙说这是件好事,改天我们  相似文献   

17.
张坚 《师道》2003,(3):20-20
“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这是为人师者耳熟能详的道理,但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日前,我的一个朋友,一位担任中学班主任工作多年的老师,因为班里的一个学生干部当众发表了与他不同的观点,一气之下,竟将这个学生干部撤了职。这件事在班里造成不小的躁动,原本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据朋友说,他的这个学生骄傲得不得了,常常因为工作上的事与他顶撞,出他的洋相,他早就想“收拾”这个学生了,这次总算让他抓住了机会,出了口恶气。听罢朋友的诉说,我感到十分的震惊和悲哀,为他这位曾荣获市大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相似文献   

18.
王石 《小读者》2013,(7):28-28
我在哈佛遇到一个曾在万科工作过的留学生。有一天,他找我说想上《非诚勿扰》。我很吃惊:“《非诚勿扰》是找对象的一个节目,你一个哈佛的博士生上那节目想干什么?”他说他博士快毕业了,要找对象了。我说:“那哪是找对象的呀,那是一个娱乐节目,你到那儿能找到对象吗?”他举出几条理由说服了我。他说,第一,毕业之后他准备回国创业。上《非诚勿扰》一期节目是20分钟,以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费用折算,20分钟就是两百万。  相似文献   

19.
徐旭 《教学随笔》2007,(11):46-46
“瓦伦达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它缘自一个真实的事件。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事后他的妻子回忆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一堂小学语文课上,有位教师教学生识字,在指导学生如何记住“鸟”的字形时,这位教师说:鸟经常停憩在树上,所以“鸟”字的左下角的“一”代表树枝。当时,有的教师惊讶不已,在心里直呼:这是教学错误!不久,在一次中师教研会上,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也讲到识字教学要尽可能形象,使学生能很快记准字形。他举了个例子,如“婆”字,因为“婆婆”都是女性,所以“婆”字与“女”有关。为什么“婆”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波”字呢?因为,老婆婆额头上的皱纹与水波很相似。听了这一条解释,我们都觉得很形象,但又觉得纳闷:“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