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了适应新课标改革,从2007年开始,广东高考卷采用了选考题的命题方式——以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种文本阅读相对应命制两组题目供考生选择考试。选考题的命制给予了考生选择的机会和表达自我的空间。相对于附加题而言,选考题更加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也更加人性化。然而,也正是从2007年开始,广东高考的选考题就遭遇了自己难以变更的尴尬。2007年高考中约有31.2%的考生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另外约68.8%的考生选考了实用类文本阅读。2008年选考文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3月2日听了吴锦教授对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大纲解读,颇有感触,现就高考中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变化做一些思考。2008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必考类和选考类文本。其中必考题是对文学类作品的阅读,选考题是请学生在实用类、说明类文本中选考一种进行阅读解题。这种变化,一方面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另外一方面也突出了社会对文学教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今年,河南、山西、宁夏、吉林等8省区使用了全国新课标卷。全国新课标卷与部分省区采用的普通类全国卷相比,在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整套试卷分为Ⅰ卷(阅读题)和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阅读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选考题考查的是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类现代文阅读(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命题遵循题组等值原则,最后一道题都是探究题。试卷最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Ⅰ卷选考题上。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与全国卷以及单独命题的省区试卷相比较,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考查内容基本上没太大变化。下边就不同的阅读文本,笔者谈谈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陈志芳 《高中生》2008,(2):42-43
2007年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四省区的高考试卷严格按照《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命题,分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选考部分又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必须任选其一作答。在此,笔者仅对广东卷和宁夏卷(海南和宁夏共用一套语文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进行简要分析。(广  相似文献   

5.
文学类文本     
试题回放《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课标考试大纲》)将现代文阅读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必考内容,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这样的分类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规定“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  相似文献   

6.
江苏高考语文越来越强调阅读,一张高考语文试卷,就涵盖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大阅读,古诗文阅读又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歌赏析。阅读已经名副其实地坐稳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在这三大阅读中,无论考题难度还是考生得分情况而言,尤以文学类文本最为严峻。我就文学类文本这一题型,重点谈谈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查的趋势及其解构方式和考生必备的解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物理     
1.物理试题包括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题共95分,选考题为四选一,每题15分。必考题与选考题合计110分。2.试题很好地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运用的考查,为2010年考生备考复习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3月2日听了吴锦教授对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大纲解读,颇有感触,现就高考中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变化做一些思考。2008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必考类和选考类文本。其中必考题是对文学类作品的阅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历来在高考语文中占据一席之地,即将到来的2017年高考把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列为必考题,探究题尤显重要,估计分值在11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6分)。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2016《考试说明》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等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本篇文章中,笔者试图通过具体例题并结合若干学生的答题情况对探究题进行详解,力图让学生在2017年高考中做这一题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就已经提出了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提法,最早是在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改变,将现代文阅读按文本分成了三类——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其中,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出现在选考部分。  相似文献   

11.
试题评价全国新课标卷的阅读有一组选考试题。选考试题的命制,是新课改自主、个性、探究等阅读的新理念在阅读考试中的具体体现。选考阅读试题以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为阅读材料,分别命制同类同分同难度的四道题,即一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一道探究题,共25分。前三道试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信息读取能力,后一道试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所呈现的某一侧面信息的探究解读能力。新课标卷实用类阅读试题命制的最大亮点是探究题。选文本身就很智慧,黄宾虹是文章的核心人物,而张大千的映衬加入不仅使黄宾虹在对比  相似文献   

12.
语文高考越来越强调阅读能力的考查.从内容上看,高考语文阅读涵盖了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大阅读.在这三大阅读中,无论就考题难度还是考生得分低迷情况而言,尤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甚.纵观近年来全国卷以及各省市卷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可以发现在材料选择、考题命制方面的一些规律.我们只有认识这些规律,明确文学类文本考查的趋势及其解构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解答这类题目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在新课程《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作为选考内容安排的。虽然同是选考内容,但考生必须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阅读实用类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在高考能力层级中属于C级。考点内容为如下三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命题走向新课程将选修课归纳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大类别,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这两大类文本的解读之中。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针对率先进入新课标的省区作了相应的调整,将试卷分为"必考"和"选考"两个部分,选修课"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的解读列入了"选考"部分。这一举措是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和配合,随着新课标实施范围的逐年扩大,这一命题思路将成为有效考查探究能力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实行新课标的四省区(广东、山东、宁夏、海南)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出现选做题,它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种类型。实用类文本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和社科论文等不同的类型,其考查内容为"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阅读鉴赏,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阅读评价。  相似文献   

16.
2007年高考,作为率先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的考生接受了语文课程标准卷的洗礼。课标卷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增加了探究题。2008年高考,除广东等四省区继续考查探究题外,又有江苏省的高考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增加了探究题。  相似文献   

17.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命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已经日趋成熟,成为新课标实施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对考生个性化阅读的尊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两者考查的要点各有侧重。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方向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考纲》,大家看到了试卷的最大变化就是现代文阅读题的调整:考生要解答三道现代文阅读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这样一来,考生面临的新问题就是:速度与准确度。如何解决快速阅读和准确答题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重要题型,实用类文本已由最初的选考题变为必考题.在文本选择上,实用类文本多以传记、新闻、访谈、报告以及科普文章为主要对象,而在题型设计方面,实用类文本采用选择题与问答题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关键信息获取能力进行综合考查.2020年新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以来,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对学生阅读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正>高考选考内容是2007年新课标考试大纲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新课标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传记等实用类文本阅读是2007年之后高考新增的选考题。如何提高高考传记阅读的得分率,笔者几年来对高考语文的研究及实践如下:一、把握考点,解读考点在考试大纲中对选考内容中传记等实用类文本阅读相应的能力层级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