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昆汀·塔伦蒂诺的《被解放的姜格》研究的起点。《被解放的姜格》是围绕着身份来展开叙事的,主人公姜格作为“他者”的身份构成了故事的逻辑起点,姜格的身份使置身于各种矛盾冲突中,这些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强化了姜格的“他者”身份,另一方面也使姜格步入生存的困境:他失去了世界对他的认同,不管在精神还是现实处境中,他无所归依。进一步,我们进入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世界可以发现,“他者”形象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丝丝缕缕的关系,热衷于“他者”形象建构的目的在于对艺术标新立异目的的追寻。  相似文献   

2.
“二重身”这一文学母题在澳大利亚现代主义文学巨匠帕特里克•怀特作品中的运用和发展尚未引起评论界的注意。怀特式的“二重身”给情感和直觉松绑,让读者看到了社会常规、理性抉择之外的天地。怀特通过“二重身”展现了小说人物对自我身份的审视和追索,他们在他者中找到了自我,自我就是他者。怀特小说中的“二重身”是现代语境下个体身份危机的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4.
波伏娃的"他者"思想主要来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其局限性在于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缺乏具体的社会内容,忽视了女性身份的建构,最终没能够提出解决两性关系的理想方法。依利加雷继承和发展了波伏娃的"他者"思想,主要表现在将女性的内在性和超越统一起来,将解构和建构结合起来,通过女性谱系为女人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努力消除两性的二元对立,积极创造两个主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学视角看,“白马”作为指代特定族群的名称,经历了汉人这一“他者”历时性想象与“民族识别”语境下国家制度性建构。究其本质,“他者”与国家对白马族群的建构,在相当程度上均是在客位视域下的主观建构。但至今,在白马藏族的自我建构中似乎仍能看到“他者”(theother)的痕迹与国家的“在场”。  相似文献   

6.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8.
裘帕·拉希莉长篇小说《低地》不同于其他着重描写移民流散的小说偏爱从文化冲击角度刻画人物的奋斗历程,而是将笔触更多地集中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移民本身心理在身份建构中的变化。本文从他者的角度窥观人物在疏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观念上的变化。从他者在疏离中的无力感和身份建构的失败着重分析他者疏离的表现。最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他者根据自身经历尝试挪用自我与世界,进行他们没有确定结果,没有明确重点的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9.
他者的城市与王安忆的上海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他者即是王安忆对于自我、上海和国族的身份认同,而通过对上海——他者的城市的描述,王安忆完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寓言式叙事。  相似文献   

10.
《土生子》的主人公别格通过对白人和命运的反抗刷新了读者一直以来心目中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然而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魔爪。后殖民语境中的东西方二元对立关系为分析别格的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入点。白人眼里的别格即西方眼里的东方,而“他者”是美国主流社会对别格的定位,在此前提下塑造出的是别格非正常的“自我意识”。因此,别格及其所代表的广大黑人的悲剧是“自我”与“他者”双重身份建构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和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华人女作家刘爱美的新作《单人纸牌游戏》,根据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分六个阶段分析了她在一个他者的世界里找寻自我、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他者”意味着非自我,这是新课改以前学校课程“去真实性”的主要体现,随着新课改以后对自我强调的与日俱增,出现了理论层面强调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践场域依旧践行他者课程的怪现象。从“课程他者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无论是他者还是自我都只能片面的反映出课程的本质,课程应被理解为实现自我与他者间互动的过程文本。  相似文献   

13.
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比较教育研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认同"问题结下不解之缘。文化认同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自我"对"他者"态度的变化。根据取向的不同,认同分为自我取向和他者取向。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我国比较教育学者易陷入他者认同还是自我认同的两难困境。开展平等对话,进行"脉络化"的研究才是确立自我身份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15.
张方丽 《文教资料》2010,(32):15-16
《不一不仔》是美籍日裔作家约翰·冈田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第二代日裔美国人Ichiro在二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探寻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代表着日本文化身份.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Ichiro倾向于选择美国文化身份。因此两者爆发了巨大的冲突。这个过程实际正是对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的映射。在这场自我与他者的斗争中,母亲最后选择了自杀,他者覆灭:Ichiro最终选择了忠实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美国文化身份,在分裂中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6.
欧洲文化是一个以他者身份为参照物来构建自身认同的多元文化特质共同体,它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界定其文化他者的过程,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他者"的塑造来完成对欧洲自身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穷其一生都在进行疯狂的自我炒作,把服饰、演讲、文学和情感都纳入其炒作的范畴,令保守的维多利亚社会瞠目结舌。王尔德热衷炒作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其固有的他者身份,即一个在英格兰孤独前行的爱尔兰人。为了摆脱他者身份带来的自卑感,王尔德需要借助夸张的炒作来彰显自我。然而,王尔德的抗争再风生水起,也无法与社会的主流相抗衡,最终仍以绝对的他者身份为自己画上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句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社会科学在表述“他者”时遇到的挑战以及随之而来一些学科在认识论方面的转型或突破,接着指出这些转型或突破存在的问题,即“他者”仍旧是被另外的“他者”研究的对象,最后论述了“自我表述自我”及其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以及将语言和无意识引入主体研究,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为“他者思故我在”,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在当下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功能化、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思路,同时还为后学意义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主体与文化身份问题是当今文化讨论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他者”作为“文化理论关键词”之一,它是建立在相区分、差异确定的基础之上的,来源于一种“异国情调”的追寻欲望,其产生的基础是时空距离,过程是一个双重建构的过程。它所提供的对话与理解的“和而不同”观念对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史写作、作家作品研究都具有方法论和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