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姜晶 《班主任》2002,(7):32-32
据《历代名画记》载,三国时东吴画家曾不兴,一次为吴帝孙权画屏风,不慎将一滴墨滴到屏风上,正当众人为之惋惜之际,他灵机一动,根据画面的整体内容,就此墨污画了一只苍蝇。孙权来看画时,竟把这只“苍蝇”当成真的,还想用手把它赶跑。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以佛像绘画的方式宣传佛法,由印度僧人带来的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佛像绘画样式并没有产生宣传佛法的作用,但佛像画最终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达到了完全的像教作用,这与最早接触佛像绘画的中国本土画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的记载中,最早接触佛像画的画家是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他的佛像画并非如许多美术史的著述中所说的完全就是西国的风格。根据佛教初传时期的史料和六朝画家的绘画风格记述,可以证明从曹不兴开始直至后来的诸多画家都对佛像画进行了改进,他们所作的佛像画与西国样式渐行渐远,并且都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和时代特征的佛画样式,这些具有中国绘画特征的佛像画才是佛教在像教过程中得以流行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被历代画坛传为佳话的误笔成蝇的典故,源于三国时期著名画家曹不兴为吴帝孙权画屏风的故事。曹不兴,一作弗兴,吴兴(今浙江湖州)  相似文献   

4.
乔托·迪·邦多纳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从10岁起,他就跟随画家契马布埃学画。学成后,他打算自立门户,却不知如何向老师开口,于是想出一个主意。那天,乔托有意在一幅人物肖像的鼻子上添画一只苍蝇,他想这样画作就再也卖不出去了。谁料,契马布埃看见有只苍蝇停在画上,便下意识地挥手去赶。接连赶几次也没成功,他大叫起来: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常理“说蕴涵着文人画的绘画图式和美学理念。绘画图式是指绘画合乎对象自然而然的生机和情态。文人画家创作“合于天造“的绘画图式,是为了在这样的绘画图式中寄寓“胸中盘郁“,即心中既抑郁又生机勃勃之意。因此,“常理“说的美学理念是“寓意于画“。  相似文献   

6.
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我们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所谓虚实相生,原本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国绘画史上有不少运用这一手法的成功范例。如“竹锁桥边卖酒家”,据说那高明的画家并不是将酒家、人物、酒坛、小溪、竹林等等什么都画出来,而是只画了小桥流水、一丛青翠的竹林、竹梢上斜挂的一幅酒帘。再如“深山藏古寺”,也只有高手画的是一个和尚在山脚的溪边汲水。不难看出,绘画中“虚实相生”实际上是一种含蓄技法、空白艺术。作力求通过有限的“斑”让读去窥视完整的“豹”,从而达到以最小的篇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从《早期教育》中发现,辽宁省优秀教师刘利华的“吹吹点点画图画”很有趣味,一张白纸滴上一滴墨汁,用嘴轻轻吹上几口气,便出现了一支干枝梅,再点上红点作梅花瓣,鲜艳的干枝梅便魔术般地跃然纸上。神了,真神了!我也照着试了试,一滴、两滴、三滴……好多滴墨汁吹开去,竟有点像树根根,又像朵朵礼花。一群孩子围过来要求也试试。于是,我给孩子们准备好吹画用具:水、墨、笔、纸和抹布,上了一节水墨吹画课。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画的写意创作过程中,“意境”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中国古代多位画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绘画的“意境”内涵.在意境表现形式上有一笔画、水墨大写意与丘壑内营等等,这为领会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读初中时,美术老师请来市里的一位老画家,在课堂上为我们现场作画。老画家的腿有点残疾,当他走上讲台准备作画时,由于右腿站立不稳,一个趔趄,只见他手中的笔抖落出一滴墨汁,正好溅落在画纸上。美术老师赶忙上前扶住老画家,问是否要把这张弄脏了的画纸换掉。老画家摆摆手说:“不必。”由于那点溅落的墨汁正好位于画纸中央,看得出老画家对它颇费思量,手中的狼毫在砚盘里蘸了一下又一下……突然,老画家迅速提笔、运笔,画纸上就出现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原先的那点墨汁,竟成了雄鹰双爪下紧攥的一颗石子。老画家的精巧构思和布局,赢得了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依愚见,没有丰厚的学养而花大力气研究“教法”,好比习武之人内功不行便练花拳绣腿。古代青楼女子愈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愈显浅薄恶心;而才女既出,娴淑端庄,气质逼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庄子.天地第十二》批评奇技淫巧:“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沉迷于“教法”者,当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清 《初中生》2003,(21):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