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来,我校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新课标学习,着眼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教师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因此对新课程教师培训进行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培训目标、课程体系和方式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来了解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师培训的现状,发现其可以肯定及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为今后新课程教师培训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进行了几年,新课改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听课、座谈等多种方式,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新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现在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进修学校的发展必须顺应这个主流,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发挥教师培训主阵地的作用。一、培训者必须率先进入新课程我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省级实验区。进修学校承担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任务。为此,我校选派11名专兼职教师参加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的通识培训,初步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学校发展等专题。通过听取专家讲座、…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归纳了英语新课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及中学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感,并针对影响英语教师认同感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些提高英语教师认同感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抵触情绪的主要表现(一)对新课程改革的消极态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消极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过程等方面有不正确的看法,不能掌握其真正的内涵;二是对课程改革的消极情绪。有调查显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积极乐观态度,表示支持并主动适应者仅占41.3%。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治市初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情况的调查发现,初中教师能够初步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但对于理念具体内涵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为此,应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有效的课程改革管理制度,同时进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程,教师的培训、学习都以此为核心.换句话说,新课程是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素养、行为方式、教育教学能力等都提出了带有一定质的飞跃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比较严峻的挑战.根据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我认为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以下诸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提升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改革目标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有的放矢地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步骤与措施》。首先是对全校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聘请专家开设课改实验讲座,进行全员培训。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了书面测试,增强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提升了广大教师新课程理论认识水平。学校还组织人力编写了《教师新课程改革学习指南》、《计算机培训手册》,使每个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和反思,激发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通过开展新课改公开课、汇报课、引路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激发了教师参加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使教师更新了理念,明确了目标。学校还把课程改革的目标、意义印成宣传单,通过学生发放到家长手中,使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思想尽早统一到新课程改革卜来。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培训对于新课程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河北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师培训状况进行调查,对新课程的准备情况、新课程培训内容和方式、承担新课程培训任务有关部门等几个方面所做的调查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是为继续做好课改培训,不断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的转变,教师被赋予了新的权利,他们从课程实施的听令者逐渐向课程领导者转变,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引领者,进而推动课程的改革。具体来说,教师课程领导是通过平等合作探究分享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决策,以期革新学校课程、促进教师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课程领导是一种团体领导,并不是一个人进行决策,它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全国中小学正在思考、讨论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中学也正在全面实施新英语课程标准。高校英语教师也正在紧跟形势,修改英语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以培养符合新世纪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英语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换角色,改变教育模式,更新语言知识。改善能力结构,以适应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成人高等师范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成人高等师范教育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树立课程传播意识。课程传播意识是课程意识的重要组成,其核心是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教师的课程传播意识内在地包含主体意识、内容意识、过程意识、媒介意识及效果意识等。教师课程传播意识的培养与生成要求教师秉持宽泛的课程意识,树立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提高自身的传播素养与技能以及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西部一乡镇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学校开发所在社区课程资源是在落后条件挑战下课程改革的必行之道。调查显示乡村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并且学生也有一定需求,教师也已有意无意利用,但以“学校”为主体的开发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同时也存在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已有开发方式单一、制约条件较多、学校与社区联系少等问题。为此,校长增强课程意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新课程资源开发方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和合作,是乡村学校开发社区课程资源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树立课程传播意识。课程传播意识是课程意识的重要组成,其核心是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教师的课程传播意识内在地包含主体意识、内容意识、过程意识、媒介意识及效果意识等。教师课程传播意识的培养与生成要求教师秉持宽泛的课程意识,树立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提高自身的传播素养与技能以及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与课程改革中,教师被赋予"课程执行者"、"课程实践审议开发者"、"课程研究者"、"课程决策者"、"课程意义建构者"、"课程创生者"等多种角色。这些外在的角色规约不一定获得教师的内在认同,教师之课程身份是一个仍需加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品质、视野与旨趣。它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确定性”的课程逻辑、“基础性”的课程旨趣、“认同性”的教学模式、“筛选性”的教学评价,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因为陈旧的思维方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夭折或最终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班级管理与课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课程标准下有不同的班级管理方式。论文通过分析,认为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方式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认为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班主任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自觉进行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班级管理的制度建设和班级活动开展方面,拓展班级管理的内容,建立新的班级管理机制;强调师生的平等参与和对话;注重文化在课程改革和班级管理方式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关心班级文化的建设,这对班级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socio‐cultural factors underpinning curriculum change by examining teacher beliefs in the contex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ottish teachers in the study were participating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formative assessment. Teachers were selected who were positive about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initiative, so a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st beliefs, policy, and practices when teachers intended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innovation. The aims of th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a) the nature of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eaching, learn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b) how those beliefs influenced the teachers’ mediation of reform policy in their own classrooms; and (c) points of resonance or tension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the council’s philosophy towards and managemen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 qualitative interpretive cross‐case study approach was used with five participant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secondary subject areas.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unique stance of district administrators to give teachers the opportunity to create their own reform methods, a ‘bottom up’ mode of implementation, appeared to be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