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有权威的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的舆论把控上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分别从报道地域、版面风格、语言表达、报道体裁、报道对象等几个方面,对《人民日报》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报道进行比较,共统计了92篇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奥运特刊的报道,283篇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奥运特刊的报道,以两者的对比来呈现新时期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理念的嬗变,这种嬗变大致体现在:从凸显“金牌至上”“赢”等竞争理念向更加注重“全民共享”“欢乐奥运”等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者》2012,(10):45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媒体中心在2012年第9期《新闻与写作》刊发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媒体报道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奥运报道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媒体角色分工明确,奥运信息随时可见、无处不在。二是报道形式和内容呈现多样化及倾向性特点。三是自媒体成奥运报道最大亮点。四是创新技术应用助力奥运报道。五是视频报道更受互联网推崇。六是移动媒体成为获取奥运信息最便捷渠道之一。在对中国媒体奥运报道进行的分析与研究中,《报告》发现:第一,电视媒体占据奥运报道绝对优势地位。这表现在:高覆盖保证高收视;3D技术成电视转播最大亮点;专题节目为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体育新闻传播方面存在着新闻观念、新闻技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体育传播的效果.本文以"里约奥运中国女排"事件为例,选取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美联社、NBC等中美主流媒体的报道,从新闻观念、体育体制、体育文化观、文化背景和新闻文体分类这五个方面来看中美体育赛事报道的差异,以为我国体育赛事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红军 《记者摇篮》2008,(12):44-45
刚刚过去的08北京奥运是对媒体人的“大考”,已经突破体育新闻范畴的“奥运新闻”成为不可复制的中国新闻史上最具特色的一页。媒体的主体意识空前高涨,奥运新闻的内容、形式都有了不同以往的突破。身历奥运报道,沈阳晚报体育新闻在奥运报道策划中尝试了不同以往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新闻价值角度看地方媒体的奥运报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健 《新闻窗》2008,(5):65-66
2008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项全球体育盛事,也是一场媒体大战,全国各大媒体无不厉兵秣马,争夺主动权。在奥运报道大战中,地方媒体的报道焦点是万众瞩目的奥运现场还是在本地域内与奥运有关的新闻事件?本文以《新安晚报》为例,试图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出发,为地方媒体的奥运报道定位做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6.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民也是中国媒体的一场盛会。奥运期间各家媒体,事无巨细地报道着奥运期间的各个方面。本文集中从“人文关怀”的特色着手,追踪研究了《人民日报》在奥运报道方面的“闪亮”之处。《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在此次奥运期间不失大报之大气,给中国媒体树立了一个新时代媒体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期间,央视将动用7个频道联合转播。各频道都将有明确的报道定位。其中,CCTV-1是反映北京奥运会全貌的频道。届时每天除保留《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三档新闻外全部用来报道奥运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2012,(7):72-73
编者按: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  相似文献   

9.
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 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闻副主编艾国永等4位体育新闻工作者,为读者奉献《赛后5分钟,必须签版之“秘诀”》、《奥运报道如何借力志愿者》、《非奥组委认证记者如何创造采访机会》、《如何提高大赛的报道效率和走近大牌运动员》等四篇经验之谈。文章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生动可读,希望能对同行报道奥运赛事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 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闻副主编艾国永等4位体育新闻工作者,为读者奉献《赛后5分钟,必须签版之“秘诀”》、《奥运报道如何借力志愿者》、《非奥组委认证记者如何创造采访机会》、《如何提高大赛的报道效率和走近大牌运动员》等四篇经验之谈。文章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生动可读,希望能对同行报道奥运赛事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郑小华 《东南传播》2014,(12):81-83
"大数据"一词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热议的话题,与之相伴而生的数据新闻正逐渐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两会期间,央视首次使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新闻报道,《两会大数据》以及《据说两会》两档数据新闻节目获得了较高的收视与良好的口碑,成为电视时政报道数据化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试从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方式以及新闻价值判定三个维度分析此类型节目的创新模式,总结出电视数据新闻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回归受众本位以及提升传媒公共性这三个方面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关注媒体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如何通过构建新闻框架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对社会风险进行控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媒体关于灾难性事件报道是一个客观、理性、人本主义的新闻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合理引导舆论和降低社会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严瑶  王珊 《今传媒》2012,(6):41-42
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以上海《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报》这三家报纸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志愿者报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考察媒介呈现的世博志愿者形象,并进一步审视媒体所塑造和构建的当代青年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丁柏铨  蒋潇 《新闻传播》2010,(2):6-9,13
本文以联合国系列峰会和二十国集团(G20)第三次金融峰会期间《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的相关会议新闻报道为例,分析、探讨两国主流媒体会议新闻在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所呈现的差异,旨在取长补短,对我国媒体的会议新闻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国内媒体奥运报道专题研讨班于6月20日和21日在北京奥运新闻中心举行。本次专题研究班邀请了包括新华社体育部主任高殿民、美国《体育画报》资深编辑伍尔夫先生、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威廷等在内的国内外资深体育记者和专家授课。授课内容涵盖了奥运会和文化的关系、奥运报道史、媒体如何筹备奥运报道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导读     
《中国传媒科技》2008,(6):I0010-I0011
《奥运报道技术参考》是面向中国媒体记者和技术人员一份技术参考,着重介绍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可以用于奥运报道的各种先进技术产品、器材、信息服务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和台湾地区的《联合报》,对其2012—2016年间的三届奥运会(即伦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和里约奥运会)期间的奥运报道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从中探寻出海峡两岸报纸媒体奥运传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媒体各显其能的大好时机。特别是今年逢换届之年、奥运之年、十七大开局之年,媒体激战尤酣。中央台中国之声高度重视两会报道,精心策划,推出了全天8小时的两会特别直播《春风起神州》,与早《新闻和报纸摘要》、晚《全国新闻联播》、《两会专题》以及早中晚三档《做客中央台》相呼应,根据两会议程选取关注程度高、可听性强和新闻价值高的内容,采取进行式报道方式,加大直播的力度,大大提高了大型时政报道的水平,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听众的广泛称赞。中国之声两会特别直播《春风起神州》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曾丽 《新闻世界》2010,(11):65-66
本文对2008年我国4家报纸《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文汇报》奥运特刊的体育信息传播的体裁变化情况和版面设计模式进行了个案分析,力求全面认识我国报纸体育报道在特刊创作上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奥运特刊中新闻工作者体现出来的新闻艺术创作和新闻技巧,指出新闻人员在面对这类重大新闻事件时,在出版特刊时要注重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