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洁  任景华 《今传媒》2016,(1):62-63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不仅是政府了解事件进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公众心中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新媒体时代,微博日益成为公众接受和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微博热议话题或事件引起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府的决策,相反,微博也能成为政府在突发事件中正确引导舆论的工具.本文笔者将探讨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利用微博在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为政府更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信息的获取至关重要,一方面信息获取时间差的最小化能保证社会损失的降低;另一方面信息的获取与传播能够确保公众形成公众理性,有效地进行公共突发事件的风险规避。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既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中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是人们对出乎意料事件的总称,如各种自然灾害、食物中毒、计算机恶性病毒、恐怖主义行为及重大群众性骚乱、重大政治事件、重大经济事件等。当突发事件爆发时,公众会比平日更依赖媒体,他们急切想了解外界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们在做什么,特别是决策部门在做什么。这时,媒体被公众前所未有的重视,媒体恰当的报道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安抚民心,使社会秩序早日恢复稳定。相反,媒体过分夸大或掩盖某些事件,则会加剧公众的猜疑恐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  相似文献   

4.
周章明 《新闻战线》2015,(7):214-215
现代大众传媒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将信源的主体逐渐从传统的大众传媒与控制制度扩展为公众个体层面,这种变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给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控制与传播带来了挑战。笔者结合近几年我国突发事件与舆论事件,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信息控制进行研究与分析,并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威 《青年记者》2016,(6):96-97
201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天津港爆炸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情况,强调要及时准确、主动发布事故及其处置权威信息,有效沟通回应社会群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持续不断发布事件的权威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但是突发事件的信息建构要遵循有益的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理解和建构风险信息,以便受众迅速理解风险发布信息,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不仅包括伤亡通报、救援进展等信息,更需要关注受众理解相关信息的能力、突发事件引发的高强压力状态下受众情感方面的潜在问题.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增强我国政府部门突发事件信息的建构和发布能力.本文主要分析梳理美国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原则.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近年来,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央视大火、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频发,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应急处置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微博传播更是引起了广大学者和公众的注意。百度百  相似文献   

7.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着自身的时效性、海量信息、多媒体互动性等优势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强大传播实力和深远影响力。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事件的有效报道和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能够消除社会恐慌、保护公众的生  相似文献   

8.
谣言的传播机制及阻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中,"谣言"成为媒体、政府和公众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以2009年发生在乌鲁木齐的"7· 5"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乌鲁木齐又经历了谣言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的情绪问题尤为复杂.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情绪在公众信息行为中扮演的角色,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公众情绪变化特点及情绪与信息行为间的交互作用,以期提高对该类危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减缓疫情对公众的心理危害.[方法/过程]通过对32名公众的半结构化访谈,利用主题分析法提炼出新冠疫情期间有...  相似文献   

10.
国际社交网络平台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国际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社交平台中的情绪传播,直接影响用户的认知和传播行为.为使中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能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和提高国际传播地位,以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选取Twitter平台上的评论信息进行情绪挖掘和呈现,总结国际社交网络平台情绪传播特点和规律,针对有利...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媒体急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新媒体的传播,信息传播模式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手中的信息终端传播信息.本文就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的新媒体传播模式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和传播策略,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媒体传播提出一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众在信息接受方面存在"信息疲劳"现象,"定州事件"受关注度调查的相关结果足以证明.如此"敏感"的信息在当今已经变得并不敏感,可见"信息疲劳"有可以利用的一面.通过详细剖析"定州事件",本文指出媒体的及时报道不仅有利于加快问题解决、维护部分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能够维护信息透明、保障全体公众的知情权.最后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放宽传播控制能够促使社会管理趋向"善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到网络之中,网络媒介由此成为传播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进入到web2.0时代以后,网络媒介由于其自身的传播特性使得各种突发事件以及舆论事件得到近乎疯狂的传播.网络媒介不仅成为传播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了各种突发事件的滋生原.本文试图选取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间的重大网络突发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突发性淫秽信息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借鉴传播学相关理论,解析突发性淫秽事件信息传播机理,并结合淫秽信息特点和传播规律提出处理突发性网络淫秽信息的管理对策,以减少突发性淫秽色情事件的信息传播给公众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主题,而微博用户对不同主题的表达和关注也会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规模以及舆情事件的走向。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微博用户主题演化分析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更好地理解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轨迹以及公众在不同阶段的关注点,以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方法 /过程]以网络舆情信息特征为立足点,辅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舆情信息客体与本体进行剥离,结合重大突发事件特征,创新性提出以舆情客体信息为参照基线的舆情本体演化强度来反映微博主题演化趋势。[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面向网络舆情信息本体的主题分析,与网络舆情实际发展演化趋势更加贴近,对主题内容的揭示也更加全面。同时研究思路也对现有网络舆情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单一求助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优化与更新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公众恐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导致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触发的多重因果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采用NCA与fsQCA相融合的方法,选取2020—2022年有关新冠疫情的90个网络舆情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基于PSR框架的视角,探究了舆论聚合、传播渠道、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事件热度、时间跨度、危害程度7个前因条件的要素组态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单个因素不构成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作用是有限的;挖掘出了9种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条件组态,事件热度、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为核心条件;归纳出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三种理论驱动模式,即事件驱动型、权威主导型、公众诉求型。以期提高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精度和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杨光辉 《今传媒》2016,(7):50-51
如今,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过相关的研究却有所不均衡.众多的研究者从危机事件的角度将研究重点放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如何应对上.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期刊论文,从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在信息传播与角色、应对与舆情引导、功能与效果等三个层面梳理过去六年相关的研究,透视我国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发展与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流言是在网络上传播的关系人们利益的不确定的信息,网络流言的扩散能产生非常大的危害性,不仅使网络空间人心惶惶,严重的还可能造成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所以,政府部门要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在面对突发事件、热点事件时及时公开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消解网络流言产生的空间,为网络舆论引导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静 《青年记者》2007,(6):75-76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性,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网络传播中,受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具备了在网络中制造和传播信息能力和条件的受众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和能力赋予某些事件“显性”,使事件逐步显化、重要化而成为公众的“思考对象”,将公众注意力引导到某些事件和问题上,将事件演变为“议题”提到公众的“议事日程”上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网络传播中被强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信息疫情”往往是突发事件次生的“第二战场”,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议题,其本质是突发事件生发演化与情境结构变异所形成的风险媒介化景观。在共时性维度上,突发事件的符号化、信息扩散的病毒化和公众情绪的势能化交融互动,共同建构了漂移、异轨和构境的景观整体;在历时性维度上,媒介化作为一种结构性和功能性力量,以风险的时空折叠、智能复制与数字计算,嵌入甚至主导着信息疫情风险景观的生发演化动态过程。信息疫情治理的关键在于把握突发事件风险的媒介化特征,在理解媒介化贯通“事件-信息-情绪”风险景观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自反性原则,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索风险规避、防范与调节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