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叙事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和新路径,以道德叙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为基础设计道德叙事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探究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效表现,提出增强道德叙事教学方式有效性的路径选择:恰当选择叙事形式的客观场域是前提,注重构建叙事内容的客观场域是重点,科学创设叙事情境的主观场域是关键。从关注客观的叙事过程转换到对学生主观精神的引领将是道德叙事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对"心理支持"生态路径的现实诉求,探讨思政课"心理支持"生态路径选择的学科意义,提出"心理支持"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生态路径的建构思路。  相似文献   

3.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6):203-206
全面分析互联网+时代空间场域的特性及其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综合运用法治和技术手段加强微空间治理,增强文化注意力生产以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是有效回应和化解意识形态"微渗透"、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4.
“场域—惯习”理论与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都以丰富的社会关系为根基,以充分社会实践为动力,达成客观型塑与主观建构的统一。结合实证调研数据和信息,遵循“场域—惯习”的主客观统一规律,高校要推动学校外在“场域”营造与研究生主体内在“惯习”养成的相互促进,紧扣课堂场域、科研场域、交往场域、校园文化场域,优化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思想情感转化为研究生行为实践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学能力发展、研究能力发展、服务社会能力发展。文章从教师主体因素、学校场域因素、社会场域因素三个方面探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基于此,分析探讨了高校构建"教师发展中心",以及在"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育叙事方式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提出了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叙事研究方法对龙岩学院辅导员场域内外生成逻辑进行了调查.并运用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提及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等概念,试图克服以往研究者在辅导员发展路径主题上的凌乱、主观和对立,通过叙事研究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勾勒出地方院校辅导员场域内外生成逻辑.研究发现,辅导员在生成逻辑上的认知、评估和行动的经验图示,是社会结构在他们心智上的反映,同时辅导员在社会结构指引下参照逻辑模糊性进行探索,从而维系着辅导员场域内外的正常运作,并使其自己达到目标或者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也提供了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新契机:青年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践行者,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场域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思政教师精准掌握"新场域"是"精准识别"教育难点和重点的前提,"精准识别"教育难点是"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的关键,"精准供给"是提升爱国主义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沉浸式教学模式是落实“科教融汇”的重要体现,也是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化转型的有效形式。以智能技术赋能的沉浸式教学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构与场域的动态开放、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创新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互构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的图景展现要依据“场景匹配-沉浸体验-效果反馈”等环节有序推进。要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主体素养、优化叙事内容以及拓展实践场域等多维路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切实促进沉浸式教学效果提升。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通过对道家哲学的主要概念如"道德"、"有无"、"生"、"自然"等的梳理,建构了他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境界形态形上学",以与儒家的"道德无上学"区别开来。所谓"道德形上学",指的是主体通过主观境界的观照与玄览,达到对客观形态的形上学的认识。"道"之生化宇宙的过程,也是主体"玄德"通过"致虚守静"让开场域让万物自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四组概念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场域—惯习"的视角对学术不端现象进行分析可知,"场域"是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生态环境,而"惯习"则使学术不端现象趋于"自我合法化"。剖析学术不端现象时,既要关注学术场域的客观结构,又要重视该场域的主观惯习。应以学术不端现象背后的学术生态客观性与学者主观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应从规则校正和学者自律两个方面来防治当前的学术不端现象。  相似文献   

11.
认知观的嬗变推动着课程教学从“离身”走向“具身”,从抽象走向具象。开展具象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具象,引学生个体经验入教学过程,多维地耦合具象与抽象,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是思政课适应信息时代学生认知和信息接受特点的重要探索。构建具象化教学路径需要推进教学内容具象化、选择具象形式及融入方式、建设具象化教学场域、探索具象化教学育人路径和实施具象化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2.
王芳 《教育科学》2021,37(4):41-47
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为、课程四个方面理解"此在"与"彼在",关注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与探寻"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表现为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疏离、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枯燥乏味、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功能失调、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欠缺生活质感等."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有关心学校场域中学生的整全生命存在、实现班级组织的道德教育价值、建构课堂行为场域的道德教育意义、传承品德课程场域的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13.
道德叙事主要是指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将一些道德故事(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典故、寓言以及歌谣等)向他人叙述,对他人的思想道德进行提升。道德叙事是目前小学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热点,是提升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力因子,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有助于重构以往教学叙事体系,为教学叙事的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搭建多种“技术场”,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叙事结构、叙事形式、叙事空间和叙事方法上实现多维数字化转型,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绘就出新的图景。要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叙事中的角色作用,深入挖掘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叙事融合创新的有效实施路径,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叙事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5.
毛玲 《教育与职业》2012,(20):148-150
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古老的德育教育方法,可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在独立学院学生特征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开放性及当代媒体环境变迁等因素影响下,文章提出将道德叙事运用在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中,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道德叙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自媒体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表达场域。催生了高校大学生自媒体叙事语境的生成,也为高校德育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高校师生两个白媒体主体及其叙事表达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大学生与高校德育叙事场域以及新型师生博奕的形成.并由自媒体间互性特质出发,提出高校自媒体主体间性德育叙事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困境的重要表征,其深层内因在于"人性化"和"生活化"两个重要维度的缺失。回归生活世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视域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延伸至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探索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三个层面改革的实践路径,从而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的不断改变,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当今多数大学生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差,道德选择不明确,道德观念缺乏等问题。只有解决好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增强德育实效性这一课题,从德育的内涵、德育面临的问题和增强德育实效性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高校CIS导入不仅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主观需要,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西部地区高校根据大环境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CIS导入路径,才是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共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实效性弱,师资匮乏等问题.高校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高校为主导搭建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实现多赢的局面,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