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幼儿的父母大多数都有这样的体会:放假前,孩子几乎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且情绪稳定。在家里度过一个假期后,有的孩子却出现了不愿去幼儿园的现象,有的甚至哭闹,情绪很不稳定,往往要经过十天到半个月的对间才能恢复正常。这不仅给家长带来了苦恼,也直接影响幼儿园正常活动的开展。这是由于幼儿较长时间脱离幼儿园生活,对幼儿园产生陌生感所致。  相似文献   

2.
高卫萍 《考试周刊》2010,(19):234-234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象描述。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7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0%;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的幼儿有20%;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8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更不用说同伴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郭莉 《考试周刊》2009,(46):233-233
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抢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无论什么要求,大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满足,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了自私,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玩具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是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它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习惯。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教育情景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除其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每年九月初都是幼儿集中入托(园)的时段。人们经常发现类似这样的现象:清晨,妈妈(或爸爸)拉着或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很不情愿,不住地喊:“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此时,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会说“我们不去幼儿园……”,可家长迈向幼儿园的步伐却丝毫未减慢。孩子生病需要打针,他(她)不停地哭闹着:“我不要打针!打针很痛……”一些父母会安慰说:“不怕,我们不打针。打针一点都不痛……”当孩子被父母带到护士面前,当他感到针刺到的疼痛时,他就会发现父母刚才在骗自己。  相似文献   

6.
梁兴伟 《快乐阅读》2012,(28):88-89
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有些孩子往往毫不客气地拆掉伙伴搭建的积木,按自己的意愿设想搭建,无视别人的存在、别人的劳动成果。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由于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许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正>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这些行为是幼儿自我中心意识的外在表现。当前,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社会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幼儿园里常常可以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其实只是他们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  相似文献   

9.
每年都有一批幼儿要上幼儿园。许多家长都在为孩子做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如买茶杯、洗漱用品以及床上用品等等,却忘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教会孩子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培养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新生入园时,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幼儿身体不舒服或有病,却不知道告诉老师:有的幼儿没吃饱饭或尿湿了裤子,也不吱声:有的幼儿被别的孩子打了或抓伤了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园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幼儿摔倒后,其他幼儿不但不扶。反而哈哈大笑;玩完桌面玩具后都不愿去收拾。掉在地上的玩具孩子们却视而不见.不主动去拾:犯了错误不敢承认.总是强调别人怎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等等。上述种种表现都说明现在的孩子缺乏责任意识.没有责任感。什么是责任感呢?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应承担的义务.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及自身所应承担的任务的认知、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它属于社会性发展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11.
梁洁 《早期教育》2007,(4):29-29
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有的孩子已经上小班下学期了,平时都是自己上下楼,可家长来接时却要抱着上下楼,说怕孩子摔跤。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已经能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甚至还会主动帮助别人穿衣、叠被。可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的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存在着机械模仿城市幼儿园的现象。如有的教幼儿认识水稻、油菜,不带孩子到家门口去看实物,而宁愿拔一株水稻、油菜到课堂上讲;教幼儿念古诗《悯农》、诗歌《春天的秘密》,宁愿花大力气画张图片来帮助幼儿理解,而不带幼儿到田野、山坡去实地观察学习。这样做,把孩子与身边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大自然隔离开来,这样也就抛开了农村幼儿园的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农村幼儿园,应该把握农村幼教的特点,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农村各方面的条件,发挥农村优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朱芳 《今日教育》2006,(5):18-19
在幼儿园里,每个班上总有几个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交往的幼儿,总是默默坐在一边看着别人快乐地游戏、玩耍,自己却无动于衷。我班的珂珂小朋友入园半年了,平时也很少说话,说话时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别人欺负她,她也不敢申辩,更不敢还手;明明自己会回答的问题,自己却不敢举手。像她这种沉默寡言的孩子常常被老师忽视,其实,这样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成长时,会发现有些幼儿显得非常活泼伶俐,他们开口就显得"能说会道",这样的幼儿很容易和他人打成一片,也很容易得到别人的疼爱。而有些孩子则显得非常木讷、沉默,通常别人问一句或者问几句才答话,别人不问就不说话。有些幼儿则是想表达一些想法,却总是词不达意表达不出来。所谓的"能说会道"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能迅速整合转为口头语言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家长带孩子上街碰到熟人时,或带孩子到别人家做客时,常常会有人给小孩东西吃。那么,当别人给你的孩子食物时,你该如何对待呢生活中,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是父母以自己的权威武断地代替孩子拒绝接受别人的食物,有些家长似乎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说:“他不要,他不喜欢吃。”这些家长这样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觉得吃人家的东西不好意思,只想领情不想受物;有的是为了显得自己教子有方,让人家看自己的孩子有教养;有的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免得人家认为自己小孩嘴馋;有的是嫌人家食物不卫生等等。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俗话说:隔锅饭香。尽管别人…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我的学生告诉我一个故事。她第一天送女儿上幼儿园,一进幼儿园的门,就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位较为年长的老师,有的孩子拉着老师的手,有的孩子抱着老师的腿,有的揪着老师的衣服,和老师亲热。她的孩子也想去和老师亲热,但挤不进去。忽然看见一位年轻老师走过来,她的孩子就扑过去,但这位老师没有理会就走过去了,孩子伤心得不得了,回家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幼儿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笔者曾对自己所教的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家长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究其原因,就家长而言,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就幼儿教师来说,在幼儿园课程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幼儿教师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较少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在“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被同伴任意支配,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幼儿。  相似文献   

19.
妈妈谈卢唯     
《小学生》2005,(Z1)
卢唯是一个自控能力很强的孩子 卢唯的家离学校不远,她每周都会回家过周末。很多孩子周末都是疯玩,但卢唯却从不这样。她会严格地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做事情。 在做调查的时候,卢唯时常觉得很累,有时别人还不理解,我当时也反对她。但她确定了要做这个调查后,周六周日一早就带着问卷和相机出去做她的调查去了。即使同学约她玩,她都能克制自己不去玩。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晨锻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的一个有效环节,而且有助于幼儿早上来园情绪的快速稳定。晨锻活动的质量好坏,影响到幼儿一日生活的质量。但有时我们却看到这样的晨锻情景:有的幼儿拿着活动器材“办家家”;有的在互相追逐打闹;有的拿着器材看别人锻炼;有的则较频繁地更换活动器材。总而言之,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