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艺术普遍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死亡的出现是烘托气氛、引导剧情、埋下伏笔的主要手段,电影中死亡的表现手法不仅展现出电影拍摄的质量,还体现了导演的死亡哲学意识。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中对死亡的表现也越来越体现出思辨的倾向,在审美表现与哲学意识方面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本文从死亡即是回归自然、死亡是对生命的救赎、死亡是壮阔的归结、死亡是瑰美的重生四个角度,分析电影中死亡哲学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死亡的哲学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的死亡意识及死亡恐惧,揭示了其深层的民族心理根源,进而阐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由死亡恐惧引发的对死亡的回避心态,论述了这种心态对中国古代戏剧文学的发生、发展、内容和结局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死亡作为一种意象广泛存在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母亲的逝世使他获得了对死亡的明确体认,在创作中他分别从情感、文化、历史--命运以及政治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死亡现象,并且在不同的死亡形态上寄寓了他的死亡观.表现死亡,体现了白先勇的悲悯情怀,同时给人留下对生之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4.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5.
老年是与死亡密切相关的话题之一。《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经历了力量的衰退、修补与新生三个不同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恰好对应着作家对死亡以及生命的态度上所持有的三个基本观点:死亡的必然性、生命的抗争性和生命的延续性,蕴含了作家对于死亡与生命的思考,即作家独特的死亡哲学。  相似文献   

6.
爱伦坡写了很多小说和诗歌。其中大量的作品是关于死亡的。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他的小说中死亡是恐怖、可怕的情节,而在他的诗中对死亡的描写似乎不那么可怕,读来有美丽而忧伤的感觉和体验,有着高度的审美情趣。作者在创作时,根据不同的理论原则,对诗歌和小说使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本文从背景、韵律、用词等润饰角度,对爱伦.坡诗歌中死亡美感进行了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7.
死亡的主题在常人看来是伤感凄凉的,而狄金森凭借对死亡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死亡描述得有血有肉,有形有体。她对死亡深刻的观察和体验,对死亡的场景的描写和对生死的态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代游仙诗贯穿着水死成仙、蝉蜕、羽化、进入神秘仙境等死亡再生母题,这一母题源于亘古以来人类必死所产生的死亡意识。人类在死亡意识的影响下产生了灵魂不死观念。人必死与乞求长生这一悖论无休止地纠缠着人类历史,死亡再生母题将不断演绎下去。  相似文献   

9.
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深刻揭露了当代人的死亡恐惧心理。本文以主人公杰克为例,根据他对死亡恐惧的表现以及对死亡恐惧所做出的各种可笑而又荒谬的反抗剖析其原因。除了其自身原因还与科学、宗教、消费、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自认为艺术技巧上最为成功的作品,小说中描述了主人公哈里在面对死亡时的一系列心理状态,如对往事的回首、对人生的感悟、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的厌倦,包括对死亡的超脱,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其立体效果不仅令人震撼,而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达洛维夫人》向死而在思想观点的根基,并且对此书当中对于死亡和生命的领悟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对向死而在思想的哲学含义、书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死亡的困惑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著作当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京华烟云》主要讲述了北京姚、曾、牛三个富裕家庭的兴衰起落。由于其独特性和生动描写,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立足于文本分析,通过细致探讨文本,发现作品无处不是死亡,即所谓的"死亡情结"。希望通过对死亡情结的分析,能对理解作者生死观念有所帮助,进而为读者在解读《京华烟云》时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着强烈死亡情结的作家,多数评论家及托尔斯泰的研究者都认为1880年是其创作的分水岭. 他从《三死》中惧怕死亡、逃避死亡的生命观发展成《伊万· 伊里奇之死》中用爱来驱散死亡的阴影、以爱为基础的生命观,这种转变对他的以博爱为基础的幸福学说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对16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死亡态度的现状及不同人口统计变量对其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促成科学的死亡态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向死而生"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狄更生在索居生活中反复玩味着人生、死亡和永生。本文分析了狄更生"死亡主题"诗歌的意义,并从她的经历和社会影响方面探究她的创作根源。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国先秦哲学,对死亡问题予以直面且从理论高度进行论述的,道家的庄子是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庄子以"道"、"气"为理论手段建构了他独特的死亡观——人的生、死是气聚散的表现,死是对"道"的回归。这种"气化论"死亡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起到淡化死亡恐惧的作用,而且对生死的形式上探讨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庄子的死亡观看似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实则其产生却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和理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朱湘有许多诗歌是表现死亡的。他诗歌中的死亡可以分为他人之死、英雄之死、朋友之死、诗人之死四大类。对于死亡的表现也大体经历了一种由外到内、由空泛到具体、由虚到实的过程,其态度既有常人的一面,又有非常人的一面。朱湘最后的自杀是其非常人一面的具体表现,其诗性的方式可称得上对于诗歌的一种"殉道"。  相似文献   

18.
新冠疫情防控关系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中国用较少时间有效控制住新冠疫情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通过对173个国家每百万人口累计新冠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知:当一国防控政策强度和人均接种新冠疫苗率提高,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都会有不同程度下降。医院床位越多,确诊、死亡人数都会明显越少。卫生医疗保障开支占GDP百分比、人均GDP对确诊、死亡人数有一定影响。人口年龄中位值越高,确诊、死亡人数就会越高。年均温度越低,确诊和死亡人数越多。社会主义国家更有利于减少新冠死亡人数。需要从全球治理、技术协调、医疗保障等多个层面,加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挪威的森林》由一系列依靠死亡而连接成的生死链条构筑了整篇小说。死亡是叙事线索、叙事动力以及叙事内容,小说的死亡观既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仅可以看作是村上春树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他对美的更深层次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林徽因作为我国著名的女诗人,一生留下许多经典,在她的诗作中生命主题的诗歌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生命的流逝和终结,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实,而这种事实在诗人林徽因眼中却有不同的意境。她对于生命的体会、对于死亡的思考几乎涵盖了其整个人生,并且这种思考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现实生活的残酷而日益深沉的。她对生命体会是从最初即使面对死亡还怀抱希望,到中期倍受死亡绝望和生命信念矛盾的煎熬,再到最后面对死亡、看透生命、终究豁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却鲜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共同出发,探讨这一问题,从而揭示一个立体的、圆形的、文化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