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交往是发生在教育中的师生、生生以及参与其中的所有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它不仅包含着知识、思想和意义的传达,更包含着对对方心理状态的体验与移情。教育交往必须建立在交往者主体性、生成性、交互性、理解性的基础之上,才能给教育以真正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的起源是交往 ,交往是教育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统一。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课堂教学要实现的是期望理解 (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产生的理解 )与实际理解 (学生达到的真实理解 )的统一 ,从而形成共同理解 ,因此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交往。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交往的缺失和阻隔 ,普遍存在着“虚假交往现象” ,致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学生被当作是接受信息的“容器” ,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自己的思想、有创造潜能的个体。因此 ,教师应更新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教与学严重脱节。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重视主体间的交往合理性,提倡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这对研究生的交往式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会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教育目的,就应该引导人们从生活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从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道德交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交往离不开对话。对话是道德交往的重要环节。正是在道德对话中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共鸣与共享,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5.
为跳出西方历史上对人存在问题的认识桎梏,雅斯贝尔斯试图用“交往”来解析人存在问题的本质,并对教育交往活动进行论析: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本真的教育即通过主体共在的精神交往促进主体灵魂转向的实践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未来教育交往史应加强对教育交往中共同体的关注与体认,加深对教育交往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还原和解读,加大对教育交往中主体共在精神交往活动的挖掘和探究,进而牵引着教育交往史研究者不断深度剖析交往主体中的个体及共同体,解读历史中“精神交往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解析现实中“变革的教育”和“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姚炎昕 《教育导刊》2013,(12):12-15
教育即交往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文章主要从“交往”在教育中的定位、“教育即交往”的理论分析及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等方面对“教育即交往”这一教育基本理论范式进行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家庭交往小组活动中开展家庭社会性教育,需要树立“大教育”观理念,明确家庭交往小组活动的价值;重新界定内涵,充分挖掘家庭交往小组活动的功能;制定家庭交往小组活动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重视活动反馈和活动后的效果跟踪.  相似文献   

9.
听.是人们用以沟通、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倾听.是人们在沟通、交往时表示对讲者尊敬或重视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是听者对讲者的一种评价态度。学会倾听.意指要会运用“听”这种沟通、交往方式来了解对方,让对方在你的“倾听”中感受到被尊敬或被重视.并在你的“倾听”鼓舞下能够尽情“倾诉”。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过程中,会不会“听”,能不能够“听”;会不会“倾听”,能不能够“倾听”,直接决定着你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你的反应.更直接决定着教育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是规定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间关系的理性观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话语的表达、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觉之以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生成与行为外化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视角的忽视、教育内客的缺失、"主体闻性"的遮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谐交往理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实现交往理性的回归,理性地思考自我以及自我与被教育者的交往关系,力求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和谐交往中达到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的发展和未来。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我们关于教育过程的观念是什么,我们都必须把师生之间的交往视为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人们经常谈到教育改革,无论其观点如何激进,其目的都是试图改善师生交往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实语言是教育交往的媒介。语言只有转化为直接性的言语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交往。教育交往中的言语是言语主体在相互言说中表现“存在的事件”与“意义的生成”,是主体生命的自我表述。然而,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已因缺失和异化而产生困境。具体表现为:言语主体,重教师话语霸权轻双向对话;言语目的,重工具性价值轻目的性价值;言语内容,重本源轻流传;言语过程,重感知轻体验;言语理解,重符应轻生成。教育交往中言语困境产生的缘由包括:教育疏离生活世界,教育价值取向的效率主义与教师权威的泛化等。走出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必须:消解中心,加强对话;重构言语环境,激活主体意识;丰富言语内容,注重体验生成;回归生活世界,指向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交往理论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交往范畴是我们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视角.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交往实践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交往理论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要求以实施“平等对话”为策略,以选择“生活世界”为载体,以优化“互相理解”为方式,以确立“共同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采用访谈法对80名5-6岁的大班幼儿进行交往概念认知研究,确定幼儿对10个交往相关概念的理解有4个水平,8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50%以上的幼儿对“礼貌、耐心、礼貌用语、倾听、友好、尊重、自信、换位思考”8个概念的认知处于水平一(对概念缺乏理解);城市和农村幼儿对“礼貌、耐心、礼貌用语、尊重”4个概念的认知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对“合作”概念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对“礼貌、礼貌用语、尊重”3个概念的认知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男女幼儿对交往相关概念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且在家处于核心地位,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与他人交往,没有平等交往的心态和经验,因此,在幼儿园往往表现出不知如何与他人交往。具体表现有:不会主动与他人发起交往行为,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不能用恰当的语言向对方做出应答,不知如何向同伴发出邀请,遭别人拒绝时不知如何是好。这些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幼儿个性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确定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开放式”教育的理念已经为广大师生所熟知。提倡开放式教育,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相关研究,都是对教学环节的关注,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业余生活中的“团体交往”问题,是开放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交往实践的基点定位探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人文哲学的交往理论及其基点定位 ,经历了从“我思”建构→“此在生成”→“语言”→理解交往行动的转向和发展 ,展现出它越来越贴近生活 ,诉诸于一种生活方式的“实践转向”。但交往理论的“实践”定位并不意味着人文哲学家在对人的理解方式上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知性思维逻辑方式。因而 ,其交往理论的建构及展望变成为“无根”的“乌托邦”梦想。马克思实践定位理论已经变革。一方面突破了知性逻辑的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古往今来哲学家们有关“实践”内涵的发展。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主体间交往的可能性问题 ,并提出他的主体性根据  相似文献   

19.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对方辩友坚持与人交往要设防的观点,那么请问,你与父母交往设防吗?你与老师交往设防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