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的一种,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本文基于英汉商务信函范本为语料,以Hyland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Stewart对商务信函的分类研究为基础,对英汉商务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等进行对比,研究其相似和差异并对其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进而对英语商务信函写作提出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英汉商务信函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手段。英汉语言属于不同语系,在同一语域内,其各自的词汇、句法的体现形式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实例从词汇、句法这两方面探讨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并写好英汉商务信函。  相似文献   

3.
商务信函是一种应用文体,它是国际商务活动中书面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英汉商务信函在文体格式、信函内容、表达语气以及语言使用上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及翻译技巧以指导商务文件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4.
商贸翻译在国际商务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及句法特点,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着重探索适合英文商务信函的几种汉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涉外商务活动中,英汉信函往来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交际形式之一。但英汉语言属不同语系,同一语域内,其各自的词汇、司法的体现形式却不尽相同。文章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语用学理论的礼貌原则,从词汇和语法二个方面对收集来的英汉商务信函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二种语言的话体风格,有利于快速提高英汉商务信函的阅读、译写。  相似文献   

6.
从词汇的准确、严谨、顺畅和专业规范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英汉商务信函互译需要具备三种技能,即英语水平、商务专业知识和汉语表达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从词汇的准确、严谨、顺畅和专业规范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英汉商务信函互译需要具备三种技能,即英语水平、商务专业知识和汉语表达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英汉商务信函中高频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英汉商务信函中高频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得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语言共性及中国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分属不同的语境文化等因素。据此对商务英语教与学提出相关建议:教师应采取文化对比的方式教学,促进正迁移的同时避免负迁移的发生;二语学习者应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高效的英文商务信函依然是国际商务沟通的重要工具,其措词与文体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围绕商贸目的,在如何组织布局英文商务信函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英文商函写作的"4P"模式,即:"目的"(Purpose);"精练"(Preciseness);"礼貌"(Politeness);"专业"(Profession),并通过实例证明其能灵活交融地应用于商务信函的高效写作。  相似文献   

10.
商务信函在国际商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了写出成功的信函,在写作时应严格遵守并且灵活运用7"C"原则。其中,简洁、礼貌原则是极其重要的两个原则。本文通过详细的例证,阐释了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应该遵循的简洁、礼貌原则,进一步探讨和揭示了各自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以历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为载体,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词类”和“核心句”观点在考研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根据其理论,认为“词类”可以取代传统语法中的“词性”;“核心句”可以帮助考生克服句法的束缚,考生在某种程度上使用有别于传统语法的划分方法,将晦涩难懂的翻译命题拆分简化.从而翻译成符合汉语习惯的句子。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以形制意。文章具体分析了意合形合在英汉语言中的种种现象,并剖析了其内在成因。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英汉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异质特点,阐述了这种差异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得体原则”是翻译中追求的至高境界。然而,翻译实践中并非所有译作均能臻于此境。影响英汉互译得体性实现的因素很多,翻译中只有遵循其若干原则,才能实现英汉互译的“得体”。  相似文献   

14.
“on/off one's/the radar screen”一语在一般我们所接触到的中外词典中还查不到,本文展现了它的很多用法并探讨了它的译法,填补了词典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篇结构、衔接手段的运用和主语主题等方面对英汉语篇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英汉语篇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影响它们的美.因为英汉语篇的产生,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英汉民族的哲学、审美习惯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作用,同时,也能在英汉民族的文化中找到例证.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蓝"与英语中"blue"这对颜色词极其构成的词语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汉语颜色词"蓝"与英语颜色词"blue"在英语翻译中意义的对比变化,指出在英汉翻译中也应注意到其他颜色词在翻译中意义的变化,并应注意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准确恰当地运用。  相似文献   

17.
英语的"形名"结构一般情况下可以对译成汉语的"形名"结构,但有时却需要转译成"名形"结构,是对译还是转译取决于一定的语义条件。其规律是:当"形名"结构的"形"与句中的任何非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不存在紧密的语义关系时,"形名"结构应该对译成汉语的"形名"结构;但是当"形名"结构的"形"与句中某个非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存在因果或其它紧密的语义关系时,"形名"结构要转译成汉语的"名形"结构。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记录了对C电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三方面的情况调查:学习英语翻译的原因;对英语翻译教学的评价;英语翻译能力与就业的关系。作者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其英语翻译学习的详实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需求的电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提供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英汉新词语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两种语言新词语的产生从构成和使用来讲具有相似的文化心理;同时,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传统使得同一新词语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又存在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于英语中以实喻虚的形象表现手法,在英汉翻译时,应设法维系其原文的具体性及形象性。一个常用方法是将英语的“以实喻虚”译成汉语的“以实喻虚”,即“实”作“实”。将“以实喻虚”表达中的“实”作“虚”译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这仅限于在直译行不通的情况下才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