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实践中师生、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交往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师生之间知识经验的差异和社会角色不同,导致在教育实践中交往双方主体关系的异化,即主体——主体关系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其中一方主体视另一方主体为手段或客体(物),或是一方主体受制于另一方主体。于是,本应自由、平等的主体间关系降为不自由、不平等的教师权威化。  相似文献   

2.
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已有三年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现在的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迫从者,师生处于教学中“双主体”的同等地位。这无疑是合作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对合作关系了,  相似文献   

3.
传统二元对立的主体性视野中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不利于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理念被引入教育实践中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拥有平等人格的“主体-主体”关系,教师不再是不可质疑的权威,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改造的对象和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转变为平等基础之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史悦亮 《学子》2013,(5):42-43
一、对话式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师生在平等中对话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是作为"人"而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交往的客体则是主体间的关系或话语文本。师生之间不再是老师管束学生的关系,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属于双方的话语情景的对话式关系。教师是一名"对话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当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在和学生的共同对  相似文献   

5.
冉梅 《班主任》2005,(6):13-13
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强调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都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主体.师生双方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来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和成果.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充分地交流彼此的思考过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充满着情感的交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和生活经验的亮点,生成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住那些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6.
和谐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尤其是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是实现教学公平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师生和谐互动,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完全平等的状态下,彼此敞开心灵,在思想上、情感上进行交流,进行主体间的对话和智慧的碰撞,使教与学在无拘无束的情感沟通中进行,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在我国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被长期视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没有超越"主体一客体"的认识范畴.其中,师生主客体论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控制,而提倡人格平等、道德互促的复合主体论,仍因认识范畴的局限,在本质上忽视师生间的体验性、情感性.本世纪初出现了"主体间性"概念,即师生双方不把对方看做一个对象,其关系是"我-你"的关系,它直接把师生交往还原为成人间的社会交往,未免过于简化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引入"主体""客体""主体间性"等哲学术语,能加深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但不应仅停留在对术语的移植层面,而要立足于教育教学的根本和实际去下工夫.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信息对称环境"本身是一个立论偏颇、无法确证的命题,师生既无法具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也不可能在"对信息认知的程度"上实现"对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不能等同于师生是教学和共同学习的"平等主体"。教育信息化进程打破了师生关系的原有均衡,但并未消解其存在的基础,文化传承使命决定了教育关系的存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是教师的更高素质,而不是认同和接受师生间素质的对等;信息化给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应当是演进而不是颠覆,是调适而不是重构。  相似文献   

9.
凌红武 《生活教育》2009,(11):48-49
一、更新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问的对话、交流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共同探求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不再是注重结果.  相似文献   

10.
教育活动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是一对相互依存,统一于一体的关系。师生双主体论把培养和发挥师生主体作用看成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目标,把教与学的对立关系转化为师生互动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重视师与生主体共同发展是现代教育的观念,是教育规律的集中体现。促进师生双主体的共同发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真正的、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发展学生主体地位的自觉性,重视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1.
教学关系的涵义、结构及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关系从其涵义上讲,是以教与学的关系为核心、以师生间一般交往关系为基本界域关系体系。从其结构上看,教与学的关系构成教学关系的显性结构,人与文化的关系则构成教学关系的隐性结构。而现实的教学关系,则是由教学主客体要素所构成的各种活动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neral metacognitive skills of novices into domain-specific regulatory procedures of experts, and the relation of those skills to intelligenc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general metacognitive skills of novices, although partly correlated to intelligence, additionally contribute to learning outcome on top of intelligence. The metacognitive skills of experts appear to be domainspecific and unrelated to intelligence.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he objective of the first experiment was to confirm and generalize these earlier result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 of intellectual ability, metacognitive skillfulness and learning of novices vs. advanced subjects. The objective of the second experiment was to investigate this relat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task complexity.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advanced subjects would regress to more novice-like behavior under very complex learning conditions (i.e., general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intelligence would re-appear as combined predictors of learning outcome). On the other hand, low intelligent novices, irrespective of their metacognitive skillfulnes, were expected to fail on very complex problems. Results partly confirmed these hypothese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metacognitive experienc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are being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科德育是教书育人的本质反映。学科德育,它有利于教师对其在学校德育主渠道地位的认识,有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本质和师德核心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履行育人的职责;有利于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curriculum in schools is to promote learning. Attempts to clarify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relation to pupil learning where they exist in past literature have been notably ambiguous. Rather global measures by headteachers, college tutors and inspectors have been used instead, or dimensions have been extracted from detailed observation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Reasons for recent concern with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eacher's training, method or lesson content to his task are advanced, and it is argued that once the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learning that are to be the specific responsibility of the school are defined, criteria for successful learning could be evolved by teachers along each dimension. Assessment and interpretations would, however, need to involve wide considerations of the concepts of learning, behaviour, interest, motivation etc., and this, although an enormous task, must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合作学习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合作学习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呈现者、传递者,而是要更多地与学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是共同探究的搭档。教师是作为学习目标的制定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技能的培训者、学习方法的选择者、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学习成果的评估者等角色全程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与学生的反思主体地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反思性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中迅速兴起的一种教学理论思潮。它一方面通过反思活动使教师逐步成熟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也成为反思实践。在反思活动中,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主动进入深层学习并取得高效的学习结果。培养学生成为反思主体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7.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教学法,具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等特点。计算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因此,特别适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及时对任务和学生作品做出评价。同时,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注意:任务设计难度适当,要有层次性;防止滥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重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环境条件下,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开发、应用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能在计算机和网络上运行的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大量教学实践和若干教学案例的概括、建构的“任务驱动”英语学科学习模式,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活动载体,通过创设情景、协商任务、分解任务、实践任务、反馈评价、实现任务的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在培养学生任务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资源共享意识、协作探究意识,形成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公关教学的两方面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时代的公关教学,其落脚点是提高大学生的公关能力。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要贯穿公共关系是一种诚实无欺的传播沟通关系这一本质特征,不仅教会大学生沟通交往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内化诚信之于公关、诚信之于社会、诚信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其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讲授和案例分析外,要加强实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丁念金 《教育学报》2006,2(1):36-42
学与教的关系问题,是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本体论关系又是这一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对此,西方和陶行知时代之前中国的看法为“分”,即把两者作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活动分开来对待;几十年以来中国流行的看法是“合”,即把两者合为一体。我们认为,应然的理解是“分中合”,即它们是两种本质上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活动,将它们分开来对待,同时看到两者的密切关联和时空上的部分重合。当前急需实现的转变是“分”,这种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