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续修族谱活动逐渐兴起,人们更多地给予族谱以正面的新认识。人们从族谱记载家族世系等情况中,可以了解姓氏源流、家族兴替、人口迁徙、族习门风乃至社会变故等历史,赋予族谱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鲁谼方氏族谱》由桐城派古文家方东树撰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折射出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受学术风气与交叉学科的影响,人们解读族谱的方式有所变化,族谱学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展,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解读族谱亦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陈舜俞生活于宋仁宗中后期至宋神宗前期,正是北宋党争日趋激烈的阶段。通过厘清陈舜俞杂乱的从政经历,可知其既有政治精英忧心国事,不惜上书自劾的自觉意识,又有因遭贬而迅速丧失政治立场从而依附当权者的为人诟病之行为。性格矛盾的陈舜俞在北宋变法浪潮中四起四落,正揭示了"祖宗之法"确立之初的结构性矛盾,士大夫群体"内部撕裂,外部剥离"的状况昭示了其分裂的命运,并将北宋政权拖入无限制内耗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宋人王谠的《唐语林》一则注文中记载了刘澭的主要生平事迹,但其可信度有待商榷。经考证《唐语林》注文中所载"刘(氵邕)"乃是"刘澭"之误,而对刘澭归朝后任职经历的记载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4.
史学界在关于吕振羽的生年、原名和其曾祖父何时参加太平军等问题上颇有异议,笔者认为:(1)根据《吕氏三修族谱》,吕振羽的生年应确定为1900年1月28日,《吕氏三修族谱》所记载的出生时间是唯一可信的依据;(2)根据吕振羽曾祖父墓碑文,吕振羽原名叫吕典福,族谱所载吕典爱当是1910年以后所呼之名;(3)1859年,太平天国革命军将领石达开率部围攻宝庆。是时,吕振羽的曾祖父吕先纪参加了石达开部赖裕新、朱衣点太平军,并随朱衣点太平军“转战闽赣”,直至太平天国革命失败  相似文献   

5.
习家池大约于元中前期迁建于阎家冲山谷西端的白马泉源旁的今址,可能因迁建的习家池规模太小,工程质量太差,民族矛盾的影响而失去记载,至明代正德年间始有重修记载,经明代两修、清代三修才形成今天的格局和规模,其格局、内容等方面和汉宋时的习家池有很大的不同,规模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6.
作为宋太宗朝唯一一位以文臣充任枢密使之职的官员,石熙载在北宋初年政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史》有其传记,其他史料亦有记载,但内容颇少。《石熙载墓志铭》详细记载了石熙载的个人情况、家族世系、仕宦经历以及文学成就,可补正史之缺。在结合正史记载的基础上,考证志文内容,梳理石熙载家族世系及其迁徙情况,可以填补北宋时期石氏家族研究的空白。此外,在宋太宗崇尚文治、"以文抑武"的背景下,探析石熙载充任枢密使的条件,为北宋初期文臣充任武职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之一,目前学界对其历史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哈尼阿培聪坡坡》作为哈尼族较具代表性的迁徙史诗,详细记录了哈尼族迁徙历程中所经历与停留的地名及其不断迁徙的原因。在哈尼族族源的"南迁说"及其自北向南的迁徙的基础上,将《哈尼阿培聪坡坡》所描述的哈尼族迁徙作为西南族群大迁徙的个案,放置于"藏彝走廊"这一区域来探讨其中所出现的迁居地名及迁徙路线,并结合云南民族迁徙文化及人类学相关研究成果,对其迁徙原因作深入的分析,实现对哈尼族迁徙历史文化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其高窟碑刻遗存至今者,为数不多。其内容虽多为记载造窟功德主家世兴衰或造窟名由,但亦有涉及当时河西或敦煌史实者,现将莫高窟现存十方碑刻录于后,以供有关学者研究,抑可略补史籍之阙。一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据陈万里《西行日记》记载,一九二五年陈氏赴敦煌时,在“146窟(今编332窟)内得见李君碑,碑于民国十年时为居留俄人所断,已折为二。”现仅存此碑残石一方,存敦煌文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关于屠隆和汤显祖万历二十三年(1595)遂昌会晤的时间、次数,目前学界还未达成一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屠隆轶文《四明海会寺讲〈楞严经〉记》,以及屠隆《清华古阁》中的记载,并通过对汤显祖在遂昌任上关于屠隆六首诗歌的重新解读,考证出屠隆于万历二十三年春季参加四明海会寺的佛事活动,故不可能赴遂昌访汤显祖,其仅在秋季前往遂昌晤汤。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碑刻遗存至今者,为数不多。其内容虽多为记载造窟功德主家世兴衰或造窟名由,但亦有涉及当时河西或敦煌史实者。现将莫高窟现存十方碑刻录于后,以供有关学者研究,抑可略补史籍之阙。一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据陈万里《西行日记》记载,一九二五年陈氏赴敦煌时,在“146窟(今编332窟)内得见李君碑。碑于民国十年时为居留俄人所断,已折为二。”现仅存此碑残石一方(见插图一),存敦煌文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敦煌县博物馆藏《大唐都督杨公记德颂》碑(简称《杨公碑》)与莫高窟148窟前室之《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简称《大历碑》),是属于同一时期之碑刻,由于残缺,其撰写人姓名均已湮失。经初步考定,《杨公碑》所颂之杨公为河西兼伊西庭节度使、沙州都督杨休明,他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死于任上。因此,这块碑应立于此时或其后不久。碑文首行残存“……冥安丞…支度判官杨(?)”等字迹,应为碑文作者之题名。冥安即汉敦煌郡冥安县旧地,唐置瓜州于此,属河西节度使。由于这一时期之河西史事很少见于记载,这位“冥安丞”杨某亦不知为何人。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可为推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吴门袁氏家族刻书与藏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刻书与藏书事业大发展的明清时期,吴门袁氏作为刻书与藏书世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页。考证以袁褧为主的袁氏成员所刻主要书籍之版本面貌,以及首刻《唐伯虎集》之时间与原因,可以一斑而窥全豹,其原因在于袁袠与唐寅相似的受冤系狱的经历以及留事实于后人的目的。在汇集了袁廷梼重要校文的基础上,对家族刻书、藏书特点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13.
据卢藏田《陈氏别传》记载: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以右拾遗的身份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契丹,武攸宜轻敌无将略,陈子昂曾献计未被采纳,以后又因进谏切直,惹怒了武攸宜,受到降职处分,于是他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有感于古代乐毅受燕昭王知遇的故事,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虽然相信后世也许还会出现燕昭王那样重用贤才的明主,所恨人生短暂,未能获见,因而,想到宇宙的永恒,怆然有孤独之感,写下来这首慷慨悲凉的著名诗篇。  相似文献   

14.
《回疆通志》详细并全面记载了清乾嘉时期新疆南疆八城与哈密、吐鲁番二城的人文、地理、建置等社会状况,成书时间与书中记载史实时间至近,可谓是当代人修当代史之杰作,且节录当时作者所见文献的相关史料,其史料价值较高,本文通过对作者、成书及文献价值的简要考述,就教大方。  相似文献   

15.
苏轼于嘉佑六年(1061)任职凤翔府,即今陕西凤翔县,并在府衙后凿池种树,垒墙修亭。恰逢当地旱情严重,苏轼被派赴太白山求雨(可参看《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时隔不久,当地下了一场透雨,而苏轼所修之亭正好完工,因作《喜雨亭记》以记之。  相似文献   

16.
张岩 《考试周刊》2015,(10):12-13
词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繁盛于宋,到元明时期衰落,整个明朝也找不出几首好词,然而到了清朝,词却出现了中兴气象,这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就是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其词清新婉丽、天然自成,但通读纳兰的《饮水词》时会觉一种凄婉哀感之愁绪扑面而来,是什么原因让他的词饱含愁情?本文从他的情感经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探讨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选》为我国现存编纂最早之文学总集,胡刻本《文选》则为今人刻文选之依据,《文选》乐府古辞三首亦多次编选入中小学阅读课本,影响日趋广泛。胡刻本虽在尤刻本基础上更为完善,亦无法避免新的错误。笔者众本对校、他校,认为著者记载的差异肇于《文选》与《玉台新咏》记载之异,发现乐府古辞三首有异文共二十五处,兹逐一列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程伦墓志》记载了程氏三代及其任职经历。志主程伦的祖父程伯以军功起家,获得“甘棠公”的封号。父程诰自学成才,任太医监。程伦继承家学,长期任职于太医署,并曾服侍太子李弘。程诰用“桃棒”作为爱子程伦的小名,表现了他趋吉辟邪的心理。程伦因崇敬第五伦而改名为“伦”,旨在表达他的理想不止于行医,而是由医入仕,成为一代名臣。从爵位到散位,从武官到文官,程氏一家三代的任职经历与迁转,恰好体现了北朝隋唐时期政治文化的嬗变,即由西魏北周“尚武”风尚向隋唐社会“文治”趋向的转变。在官本位愈发成熟的隋唐社会,程氏家族以医术起家却向往庙堂官职,最终无人继承医学的经历折射出医学知识传承背后的社会急剧变化。身份的差异与所属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墓志作者与孙思邈等人对外科手术迥然有别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提要:陈元光(657-711)被称为“开漳圣王”,系第一任漳州刺史。自漳民渡台以后,陈姓在台蔚为大族,有“陈林半天下”之说,而陈元光开漳功绩遂洋溢于闽台两地,威惠庙之建比比皆是。顾陈元光事迹,新旧《唐书》皆付阙如。是以宋漳浦知县吕王寿有“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之叹。无征不信,清版府县方志取《颖川陈氏开漳世谱》资料,益之以《白石丁氏古谱》构成唐代漳史框架,详实均未惬人意,疑义百端,而后世撰文修志,陈陈相因,守旧弥笃,莫敢细考核实,遂使陈元光族属家世成为千古之谜,以讹传讹,可叹也已!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苏东坡研究》第一辑上发表的暨南大学东方龙吟先生《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行实考证》一文中相关内容,根据翔实的历史资料,提出了关于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的行实问题的两点看法:一、《剑井记》作于"靖康"未必不可能;二、陆蒙老字元光者其实另有其人。尤其是后一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以为作《咏蝉》诗之晋陵宰陆蒙老元光即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文章通过多家族谱记载与世系推算,认为曾任晋陵宰的陆蒙老元光与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