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 对学术论文引用预测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进行梳理,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法,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预测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的相关内容和特点。[结果/结论] 现有影响因素指标繁多,无统一标准;预测方法理论基础薄弱;引文预测动态性研究不足;预测模型通用性受限。未来应加强引文预测的理论研究、加强传统文献计量和替代计量的结合、加强自然语言处理的深度应用、建立统一的基线标准、构建更加精准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为更好地提升基于内容的引文分析效果,对国内外引用对象相关研究进行调研总结,为引用内容分析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调研国内外引用对象相关研究,梳理引用对象的概念定义、分类体系、应用领域和自动化识别等方面研究进展,总结当前引用对象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结论] 引用对象从语义层面评价文献学术研究的贡献和利用价值,为引文分析方法增加了重要维度。引用对象研究需要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方向进行深化:理论上,加强多维度引用对象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技术上,探索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自动化识别方法;应用上,尝试基于引用对象的科研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3.
梁爽  刘小平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3):138-149
[目的/意义]梳理国内外基于文本挖掘的科技文献主题演化相关研究,对主题演化分析中使用的各种方法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并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主题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意义。[方法/过程]依照国内外学者进行主题演化研究的一般流程,对数据集选取与对象分析、主题识别研究、主题演化研究(主题演化时序分析、主题强度演化分析、主题内容演化分析)3个分析层面中所使用的各类模型、指标与方法进行梳理比较与优缺点总结,提出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结果/结论]当前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和较为成熟的分析体系,但仍存在以下不足:数据来源较为单一;LDA及相关扩展模型存在的弊端需进一步克服;缺乏对其他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算法的探索应用;演化分析方法需相互结合、互补互融。未来应针对以上问题做出相应改进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黄颖  叶冬梅  丁凤  徐畅  张琳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2):142-154
[目的/意义] 开展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有助于梳理技术发展脉络进而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做出合理预测,对识别科技优先领域、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在梳理技术演化与技术演化路径的相关内涵的基础上,简要辨析了技术演化路径相关概念;进而从专利文献中的不同信息出发,从专利分类、专利引文、专利文本以及融合多种字段信息来总结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研究的主要进展,并进一步归纳出该主题的整体发展趋势。[结果/结论] 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研究主要趋势包括:数据来源从单一数据转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研究方法从注重定量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关注视角从历史演化路径识别转向未来演化路径预测,应用场景由一般性技术到颠覆性技术转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意义]探索融合引用和文本特征的专利技术创新路径识别分析方法,有助于规避技术创新风险、优化选择技术创新路径,对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布局科技前沿发展战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过程]首先基于Node2Vec模型和Doc2Vec模型将专利引用和文本数据表示学习为可计算的高维向量;然后利用LDA主题模型进行技术主题识别并结合T-SNE算法降维,添加时间维度构建初始技术创新路径;最后,在专利引用和文本特征向量表示结果基础上,开展向量融合拼接从而实现融合引用和文本特征的技术创新路径识别。[结果 /结论 ]通过对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实证,验证提出的融合引用和文本特征的的技术创新路径识别方法能够从特定领域专利文献中高效、准确地识别专利技术创新路径,证明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雷聪仪  张娴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9):132-142
[目的/意义] 对现有科研院校技术转移效率评价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效率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 系统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从评价研究实施对象、影响因素研究、评价指标研究、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4个方面总结现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分析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探讨未来研究发展方向。[结果/结论] 现有研究的局限主要在于:高度关注大学评价,面向科研机构评价的针对性研究极度匮乏;关注与技术供体相关的效率影响因素,对环境相关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薄弱;国内研究中对于技术转移成效的经济和市场维度评价考量不足;缺乏具有应用性与实操性的定量化评价方法及模型。未来研究将关注以下方向:加强面向科研机构尤其是新型研发机构的针对性评价研究;强化影响因素作用的定量化测度;重视质量、经济与效益维度的评价指标;深化评价模式与工具创新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研究专利引文形成的路径是合理评估数据样本的重要基础,也是建立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的重要前提。[方法/过程] 以行为逻辑为视角,从专利引用行为的主体、动机、行为能力和外部的引用行为规则4个因素对专利引文的形成路径进行研究。[结果/结论] 行为主体经历心理阶段和实施阶段,在外部规则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专利引文。专利申请主体的因素是导致引用动机和引用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专利引用结果的差异,构建样本和模型时应对不同属性的主体的引文作出区分。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意义] 对国内外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今后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过程] 在辨析颠覆性技术与相关技术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目前各种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及优缺点,并整理归纳各方法所依据的主要评判思想和指标。[结果/结论] 现有的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主要是基于技术管理与应用角度的主观分析,基于专利或科学论文统计分析的客观性探测研究也开始少量出现,但均处于待发展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颠覆性技术发现方法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是利用情报学理论方法,基于专利与论文两者相结合的数据源,从客观性角度建立颠覆性技术识别的合理、适用的指标体系,提升技术发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两个国家间的创新合作机会有些是显性直接的,有些是潜在间接的。在此试图构建一种计量和分析专利引用关系的方法,用于发现两国间潜在的间接创新合作机会。[方法/过程] 全球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专利之间的引用关系中,蕴含着相互衔接、配套的间接合作关系,而不同环节的专利通常具有不同的功能,即IPC存在一定跨越度。因此,设计"专利引用跨越度"指标及算法,用于计量和筛选专利引用网络中"引用跨越度"达到预设阈值的专利引用关系,作为发现间接创新合作机会的基础数据。以新加坡在中国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为样本,基于专利引用跨越度计量并配合人工解读和识别,发现中新两国间一系列的间接创新合作机会。[结果/结论] 基于专利引用跨越度计量的两国间间接创新合作机会发现的方法,被实验检验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近年来,围绕着专利引文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专利引文关系的形成受到来自属性特征之外关系特征的影响,而现有的以回归方法为基础的统计推断方法难以将这些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因此,急需探索新的方法。[方法/过程]从关系形成视角,专利引用关系形成可表示三种广义的关系形成过程:自组织影响过程、自身属性影响过程、网络协变量影响过程,并建立关系形成过程与网络配置间的映射关系,最终,形成一整套可用于理解复杂专利引用关系形成问题的解释框架。[结果/结论]提出一整套可用于理解复杂专利引用关系形成问题的解释框架,该框架是未来进一步构建网络统计模型的理论基础,另外,解释框架包含丰富的网络配置项,预示着未来指数随机图模型在文献计量、科学网络分析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基于专利的全代引证网络对专利进行分类,对高影响力专利的知识扩散特征进行分析,为专利影响力的认识和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过程] 以生物学家悉尼·布伦纳的专利为例,研究其专利和前向引证专利生成的专利全代引证网络,根据专利的直接引证数量和引证长度两个对专利扩散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将专利分为四类,将具有高被引数量长引证路径的专利定义为高影响力专利,对这种专利的知识扩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在专利的全代引证网络中"关键专利""重要专利"和"隐藏的高影响力专利"对专利的扩散影响巨大,全代引证网络中专利的领域变化也体现了知识的流动现象,知识扩散速度可以通过数字直接刻画专利时序网络特点。结合研究结果,对高影响力专利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并为高影响力专利的评价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比较中美专利引文的异同,对两者深入认识理解,明晰两者在揭示专利关联度、反映专利所有者间竞争关系、判断专利商业价值和法律稳定性等方面的异同,以利于专利引文价值的更好实现。[方法/过程] 研究中美专利引文的区别,并深入分析其专利制度和社会观念层面的原因。[结果/结论] 中美专利引文在著录内容、引用位置、排序标准、标识要素、类型标注及对PCT申请的国际阶段产生的专利引文态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而在建立专利引文数据库、挖掘专利引文情报时,只有区别处理,才能提高专利引文分析成果的准确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专利引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运用专利引证分析虚拟化技术,客观呈现其当前的竞争态势。[方法/过程] 采用Innography系统,构建虚拟化技术专题数据集,运用专利向后引、专利向前引等方法,以全球虚拟化技术专利数量TOP 50的企业为总体研究样本,将华为作为单一研究对象,首先廓清全球虚拟化技术领域的竞争背景,继而分析全球虚拟化技术引证情况、技术领域IPC分布等。[结果/结论] IBM、微软、因特尔和惠普是虚拟化技术领域的领导者,SAP SE、Commvault Systems、思杰、亚马逊、Tekelecs成为新兴竞争者。虚拟化技术主要领域的IPC分布为G06F09、G06F12、G06F15、G06F11、G06F17、G06F13、G06F03、H04L12,当前G06F01、H04L09日趋式微,而G06F07、H04L29、H04W04渐为技术热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专利申请及审查制度的专利引文评价效能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研究专利申请及审查制度下的专利引文作用机理,厘清专利引文评价效能,是保证学术评估客观合理的重要前提。[方法/过程]以美、中、日三国诉讼专利和许可专利为实证样本,分析专利引文频次与专利价值的相关性,并结合专利申请和专利审查制度就专利引文对施引专利、被引专利的评价效能进行深入剖析。[结果/结论]专利引文频次对专利价值而言是一个正向、负向、中性混杂的评价指标,专利引文对专利价值的评价需建立在对引用动机、引文扮演角色和实际发挥作用等诸多要素的深入细致分析上,否则,专利引文对专利价值不具有客观的评价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论文引用专利的“反向引用”也是科学与技术知识关联的重要体现。针对现有“反向引用”研究的不足,分析中国专利技术对世界科学研究的影响。[方法/过程] 搜集整理中国专利被世界科学论文引用的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反向引用”的引用频数、技术关联度、引用时滞及技术循环周期等指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反向引用”网络,探讨技术领域到科学领域的知识流动情况。[结果/结论] 中国专利技术对世界科学研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科学与技术的双向互动在化学领域体现的最为明显,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三个学科领域较多地吸收了专利知识,技术关联度较高。前1-4年的技术对当前科学影响最大,中国专利被科学文献引用的循环周期较短,平均为4.69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比较Innography、WIPS和Patentics3个专利检索系统的引文分析功能,旨在帮助用户识别满足自己需要的专利引文分析工具,同时提出进一步完善专利检索系统引文分析功能的建议。[方法/过程]通过比较3个专利检索系统引文收录范围、引文检索方式、前引后引查找功能、引文类型区分功能、非专利文献查找功能、可视化呈现功能和引文检索准确度,发现3个专利检索系统都具备基础的引文分析功能,但各有不足,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结果/结论]Innography应加强数据清洗,WIPS需扩大引文收录范围,Patentics则要增强系统稳定性,三者在检索数据准确性方面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专利技术相关性研究对专利分析、专利管理等意义重大。综述专利技术相关性研究的典型方法,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 在界定专利技术相关性概念的基础上,对专利技术相似性和专利技术互补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调研、归纳与分析,评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专利技术相似性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基于专利分类、专利引证和文本挖掘3种,且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当前专利技术互补性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方法有待丰富;专利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的协同研究不足;专利技术相关性的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8.
丁敬达  郑巧  刘超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1):143-152
[目的/意义] 梳理软件引用及其规范的理论和实践现状,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软件引用规范和标准的建立。[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得出软件引用面临接受文化、奖励制度、引用认知和元数据4个方面挑战,分析国内外为应对挑战对软件引用及其规范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进展。[结果/结论] 软件引用利益相关者分析、软件引用原则和元数据标准等理论探索以及国际研究组织和社区的引用指南、相关项目和知识库的支持、人员培训、贡献分配和奖励计划的实施、软件引用文件的提供等实践为软件引用规范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尚需软件引用利益相关者通力协作、共同克服面对的困难和挑战。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