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徐神 《中国广播》2010,(4):72-73
我国广播电台的网络化发展才走过十几年。如今很多广播网站的新闻还停留在照搬广播新闻文本版的初级阶段。本文试图从融合新闻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为打造广播网站之“亮眼新闻”支招。  相似文献   

2.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网络媒体日趋成熟,网络新闻专题也从无到有,从陋到精,发展步伐日趋加快。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新闻网站的佼佼者——人民网所制作的新闻专题具有鲜明特色,因此,本文试图将人民网新闻专题与其他新闻专题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曹海峰 《新闻世界》2008,(10):47-48
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的组织艺术,新闻策划十几年前被都市报群体不约而同地运用时,曾经受到方方面面尤其是新闻理论界的强烈质疑。不少学者搬出一大堆令人头晕目眩的概念,从原理和规律的层面证明“新闻是绝对不能策划的”。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新闻策划的生存理由及实战效果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相似文献   

4.
一、不能再用双重标准来评价新闻摄影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前身——首都新闻学会新闻摄影学术组提出了评价新闻照片的“五求”标准,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十几年来的全国新闻摄影评选也基本上是按这“五求”标准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播音要不要情感?从事了十几年新闻播音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新闻播音需要情感!受众之所以喜欢新闻节目,主要原因是他们通过这一途径,快速、准确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如果我们在播报的过程中缺乏热情,声调冷冰.只是见字发声,那么.这样的新闻播音是不成功的。其人其声没有对受众产生多少魅力.新闻内容的传播自然要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不能再用双重标准来评价新闻摄影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前身——首都新闻学会新闻摄影学术组提出了评价新闻照片的“五求”标准,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十几年来的全国新闻摄影评选也基本上是按这“五求”标准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2007年8月初,复旦新闻学院研究生课程班请来了复旦新闻学院著名教授童兵老师,给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经典》课程。这是我离开学校十几年后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学后受益  相似文献   

8.
2007年,阜新市委书记姚志平在阜新晚报"社会版"上十几次作出重要批示,可谓前所未有,也极具指导意义。就此笔者从编辑角度,谈谈如何做好社会新闻。一、社会新闻要用人情味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9.
某市一重点中学在校庆期间,挂出了中央某领导人的题词。当地记者欣然前往,以为捉住了一条重要新闻的活鱼。一打听方知题词是一年前的事。一条那么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被整整搁置了一年,当地新闻工作者不禁喟然长叹。这件大事不是旧闻可以形容,而是真正成了历史。地市报、省报、都市报等报刊的报道面涉及几十万、几千万人不等,《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党报反映的更是十几亿人民的心声。报道面越广,容易遗漏重要新闻事实的可能性便愈大。的确,一件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事实,因数天的过期而不予以报道补救,是很可惜的。那么,如何报道已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0.
回归本原重建公信力——对民生新闻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旭日 《青年记者》2006,(15):70-70
民生新闻从其诞生到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前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新闻类型,俨然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种类。在其当红当热之时,有必要梳理一下它的发展,知其来路与所长,明其不足与局限,掌握其核心和本原,促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新闻”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它被认为是美国媒体为改变当时民众普遍对政治丧失兴趣,对媒体不信任、不关注,媒体与大众疏离的情况而做的努力。此后十几年内,美国在“公共新闻”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刘轶 《青年记者》2009,(18):59-60
民生新闻从诞生到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前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新闻类型,俨然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种类。从字面理解,民生新闻,即指关注百姓生计、报道市民生活的新闻。它不是新闻学上具有严格意义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媒体刊播的所有新闻都应与民生有关,都应当是关怀民生、反映民意的。具体领域涉及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游购娱教,即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中遇到的难事、愁事、烦心事、不平事、高兴事、新鲜事,通过媒体报道,就成了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新闻主义”是出现是西方新闻报道方式沿革过程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它轰动一时又很快没落,在其繁盛的十几年里备受争议,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新新闻主义‘对学性技巧在新闻中的运用和它既现实又艺术的写作思维,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格格不入。”新新闻主义“这两方面的创新导致自身所难以克服的内在的不平衡性,使得它在新闻与学两组中摇摆不定,最终不见容于恪守传统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一股汹涌的世界潮流,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新闻娱乐化现象从西方到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也已经成为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课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十几年来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文献,从新闻娱乐化的内涵、表现、成因、影响以及一些应对策略或建议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武黎  赵愫简 《中国编辑》2015,(2):103+102
由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一书,已于2015年1月出版发行。该书聚集了全国十几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知名学者、业界诸多资深专家的智慧和经验,精心选取了近60个来自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案例,并在对案例的评析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观点及其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的现实需求。不同于以往的新闻理论论著,该书通过报道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7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第十四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国内多所知名新闻院所的十几位学术大家,围绕当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他们对于学科建设思路与布局、学科特色建设、学科团队与平台建设、学科国际化拓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下面是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摘录,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发展颇具启发意义。童兵(复旦大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主任,新闻学院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1月24日~27日 ,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WTO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的走势”学术会议在湘潭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新华出版社、潇湘晨报社、华商杂志社等十几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和媒体的代表及国家社科规划办的领导与会 ,共同探讨WTO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计。一、WTO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大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力丹研究员通过考察乌拉圭谈判文件的条款 ,认为WTO对我国传播业的走势存在直接与…  相似文献   

18.
新闻当抢,但抢新闻当慎,新闻时效性一定要服从真实性,不然,就会不自觉地导致假新闻的产生。据统计,从中央到地方众多新闻媒体,每年都有假新闻出现,窃以为,除了个别作者故意为之外,其中的大多数与抢新闻步入误区不无关系。1998年3月至12月初,全国十几家颇有影响的报纸刊出这样一条消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把2000年1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出生的婴儿命名为“世纪婴儿”,并可以享受到一系列“世纪级优惠”待遇。一时间,“世纪婴儿”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据说有的年轻夫妇为能生“世纪婴儿”而推迟生育计划。同年12月16日,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发布消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首席代表季卿礼博士约见记者郑重宣布,该组织从未发布任何有关“世纪婴儿”的声明,对国内众多媒体的报道,季卿礼博士表示吃惊与难以理解。原来如此!我们  相似文献   

19.
张林贺 《新闻传播》2010,(7):12-12,13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新闻写作课的讲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教学活动与业界实际要求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为授课老师.笔者利用自己曾做过十几年新闻记者和编辑的优势.结合新闻写作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新闻写作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贴近社会生活。旨在培养学生实际新闻写作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谈到新闻,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新鲜、真实和深刻,而谈到美,似乎应该是一个文学艺术范畴的专属名词,跟新闻不甚相干,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然而,笔者通过十几年的亲身经历以及与很多前辈、同行的交流,感觉到:新闻可以美、应该美,在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美是让新闻品质实现飞跃式提升的一条必由之路。一、捕捉美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