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和省课程团队以及班主任、指导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在全省高中教育管理者和参加研修的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初战告捷,取得了阶段性战果,情况不仅好于以往,而且好于预期。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小学教师ICT活用指导力和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ICT教师培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我国小学教师ICT活用指导力仍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日本小学教师ICT活用指导力的分析,吸取其中的优点,以为我国小学教师ICT研修提供帮助。研究基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小学学习指导纲要说明》中有关信息化相关词语的统计分析,并结合教师ICT活用指导力比照表,以此明确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制定学习指导纲要说明中对教师ICT活用指导力特征的描述,以期能对我国教学教师ICT活用指导力研修以及在国家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任教师研修制度肇始于1910年开始的试补制度,逐渐演化为当下的初任者研修制度.新任教师研修的目的在于培养新任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和使命感,现阶段日本新任教师研修制度的主要形式有校内研修、校外研修和自主进修等.日本新任教师研修制度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广良,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省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会理事,省教师远程研修跟踪培训专家团队成员,省优秀指导教师,菏泽市优秀共产党员,市教学能手,市骨干教师,市级宣传典  相似文献   

5.
李敏  顾容 《中国电化教育》2012,(5):54-57,70
教师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研修过程中的环节、策略的设计,促进新教师从知识获取到能力提升的转变,对提高教师研修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混合学习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从新教师研修过程的环节分析入手,提出了"需求分析""关键事件""交流平台""导师助力""知识管理""实践跟进"等六大策略,并在策略的设计中充分发挥网络"在线"研修和面对面的传统"在场"研修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研修主题的针对性、研修内容的体验性、研修环境的开放性、研修反馈的及时性、研修过程的深刻性以及研修评价的实践性,从而提高教师研修的有效性,促进新教师从知识获取到能力提升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模式相结合,构建了"网络+校本"研修模式.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远程建立连接,突破专家型教师、特级教师难以进行实地指导的难点,让开展校本研修的教师能在任何地点得到专业指导和培训.该模式将参研人员分为区域间研修小组和校内研修小组两个小组,预设专家型教师、各校参研教师代表和各校教师三类参研人员,将网络研修与校内研修结合,形成良性的交互和循环.同时,文章分析了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组织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其职后研修一直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了职前培养与职后研修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制度。日本教师继续教育在研修目标、研修体系、研修机制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即在研修目标上,培养"高度实践型"教师;在研修体系上,建立纵横交错的研修网络;在研修机制上,建立合作机制。日本教师继续教育对我国在职教师培训具有重要启示:加强政策引导,确立教师培训的实践取向;完善培训体系,构建严密联动的培训网络;建立合作机制,强化大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健全了校本研修的组织机构,拓展校本研修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研修形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促使教师自觉运用新的教育观念、理论、方法来指导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促进教师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在研修中成长,在研修中超越。  相似文献   

9.
针对校本教学研修缺失操作与管理的规范,至少应依据校本研修实践的发展变革和成人教育培训的国家标准,以当前教师培训的政策为导向,更新目标内容、变革模式方法,在国家标准的指导下,围绕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和全程性监控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操作与管理,进而重构及改进校本教学研修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新任教师的研修制度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教师的入门指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新任教师研修制度的实施体系,包括研修目的、研修内容、研修方式以及研修管理,以及对我国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1.
网络研修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形式,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省通过8年不懈的艰难探索,经历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迁移","优质资源共享到协同研究过程共享的升级","统一课程到个性化课程的选择","集中研修到常态研修的转型",先后共组织350多万人次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中小学)教师参加网络研修,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学习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出多种远程专业研修模式,建构起省域网络研修的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2.
"置换研修"模式是利用高等师范院校即将毕业的优秀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将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教学岗位上置换出来,到高等师范院校参加时间相对较长的集中研修的教师培训模式。置换研修的理想效果是实现顶岗实习学生与置换研修教师的"双赢"。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研修方案设计、研修教师学习指导、多元化培训方法应用以及实习学生有效指导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3.
当今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研究者,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一环,如何更好地发挥研修的实效性、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教师的自主研修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师的自主研修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探索促进教师自主研修的有效途径是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变革中,"校本研修"有助于转变管理体制、推进课程改革、体现校本理念、促进教师发展、改善教学质量、打造新型文化。作为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应力求引领教师研修文化、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搭建教师研修平台、指导教师研究行动、参与教师研修实践;为此,校长应该认真学习、着力研究、勇于实践、积极反思。  相似文献   

15.
刘萍 《学前教育》2007,(2):18-19
网上研修以其信息量大、快捷方便的优势弥补了传统研修受时空限制的不足。充分发挥网上研修的发展性、自主性和交互性,将它与传统研修有机结合,将大大提高研修工作的实效性。2004年起,我们组织本区15家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开始了幼儿园教师网上研修的组织与管理研究,旨在探索幼儿园教师网上研修的内容、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初步摸索出区、园两级网上研修的一些可行方案,整理成文,与同行们分享。  相似文献   

16.
校本研修是一种以校为本的研修,它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研修机构的规划与指导下,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与需求,整合各种研修资源,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当前,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面对教育形势的变革,亟须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这关乎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进程。教师的信息素养既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重要条件,学校应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立足校本研修,整校推进,切实有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区域研修逐渐受到关注,成为教师研修与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给区域研修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从我国区域研修的缘起与发展讲起,提出“技术多变,人本正道”的观点,结合区域研修,指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人为本的区域研修实施路径,最后结合25省92个地区的材料对以人为本的区域研修工作开展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教学研讨课在区域教学研究和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中普遍使用,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研修的研讨课应区别于传统的分科课程教学研讨课,它已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研修需求。针对该门教师课程研修的现实需要,实践中构建了适应当前该门课程教师研修提高的区域协同指导教学研讨课活动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精心组织集体备课和现场开展深度研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是我校校本研修的主要研修方式,"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专栏是我校校报的一个固定的专栏。我校以"关键教育事件"为抓手,在专家、教育科研人员指导下帮助教师发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键教育事件案例及反思,培养教师的专业自觉。一、内容选择——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教育事件,经由专业判断、理性思考,就能有助于研修效能的提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1年中小学教师省级国内培训项目方案的通知》精神,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于2011年5月5日-14日在南京成功举办了2011年全省幼儿园骨干园长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活动在优化课程内容、改善研修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