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运用中语义相悖的错误还与肯定、否定式这两种语言形式的使用不当有密切关系。肯定式,是从正面肯定某种事物,或某种性质、状态等,如:“我是报纸记者。”“这个版面设计得好。”“他下基层采访去了。”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和力量,有时加上适当的副词或能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如“我确实是记者”的中“确实”,“这个版面设计得就是好”中的“就是”,“他的确下基层采访去了”中的“的确”,等等。与肯定式相对相反的否定式,是用以否定某一事物或某种性质状态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兴的陈述性疑问标题在报纸上大有越来越多之势。所谓陈述性新闻疑问标题,是指那些本是明确告知语气标题被加上了问号,成了疑问语气的疑问句标题,如《天外发现生命之水?》等。这种疑问标题不同于那些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及其他疑问语气明显的标题,这些标题中既没有“为什么”、“谁”和“吗”之类的疑问代词和语气词,也不像《越来越优还是越来越油?》二者必选其一的疑问性很明显的标题,是去了问号就是陈述句的标题。 从笔者查证的此类标题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其一,是因为新闻信息来源不可靠,或者有几种不同…  相似文献   

3.
明了语气的情感及其分寸以后,就要求声音形式与内在依据的贴切、吻合。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语气中思想感情与外部声音形式的统一是多么重要。有一位父亲,一天,他接到远在异乡的儿子的来信,信中向父亲要钱。父亲不识字,便请一位当铁匠的邻居来为他读信。铁匠粗声粗气地将信读罢,这位父亲  相似文献   

4.
在标点符号中,句号是个重要的点号,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它的使用方法.《标点符号用法》有如下规定:“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对这些规定,还可稍做说明:(1)句号是表示句子末尾停顿的;而句子,从结构上看,包括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中又可分为完全句(即主谓句)和非完全句(即非主谓句)两种;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也无论是完全句还是非完全句,它们末尾的停顿都是可以用句号表示的。  相似文献   

5.
“吗”和“嘛”不能混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发现报纸和刊物上,不少把“吗”和“嘛”字用错,以致使语意颠倒。“吗”和“嘛”都是语助词,但用法不一样。“嘛”字的用法是:(一)表示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有意见就提嘛!”“这也不能怪他,头一回做嘛!”(二)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这样很好嘛!”“这样不好嘛!”(三)表示  相似文献   

6.
多用一个“不” 意思弄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难道能否认这位老干部和妻子之间的感情不是夫妻之情,即性爱吗?(光明日报1980年5月14日第4版) 误用反问词语加双重否定,把意思弄反了。“难道”,语气副词,用作反问词语,表示不可能。“否认……不是……”,双重否定,负负得正,变成肯定,意即“是”。连起来看,意思是“不可能是”。而作者的本意正相反,是想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是”。故应删去“不”字。 2、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难免不冒出几篇不好的作品……(《中国青年》1980年第8期《无影灯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编辑无学”吗? 前不久,几家大学在试办编辑专业的讨论中,又有一种不赞成的意见,立论是“编辑无学”。这同在整顿编辑职称工作时,有人提出编辑是不是一门学科、一种科学,编辑职称应不应该列入学术职称系列的问题性质很近似。这又一种意见认为:自古以来,“无编不成书”;可是中国历代都未办过什么编辑学校,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编辑学;就说现代吧:鲁迅、茅盾、叶圣陶、冯雪峰、王任叔等等,都是大作家,又都是著名编辑,可是他们学过编辑学吗?没有,  相似文献   

8.
夸克能吃吗很多人大概和我一样,以为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人们必然都非常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和科学家的工作。所以从《解析彩虹——科学、虚妄和玄妙的诱惑》中读到英国知识分子责难科学的蠢话,真所谓“大跌眼镜”。据该书记载,20世纪90年代,英国《泰晤士报》这样的名报还“经常发表反科学的长文”。1994年一个叫勃纳德·莱文的记者就写了一篇文章来讥笑核物理的基本粒子之一——夸克,他列举了一些科学带给人们的看得见的礼物——移动电话、折叠伞和带条纹的牙膏等以后,问道: 你能吃夸克吗?当严寒来临的时候,你能把它们铺在床上吗? 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给我讲过夸克,好像是说,如果一个原子是一个礼堂,夸克只是礼堂里的一粒灰尘,等等。尽管  相似文献   

9.
三、问号同结构的关系问号表示疑问.凡有疑而问的句子,句末用问号,不必举例. 疑问句有两种,正面提问或反问.后者如: ①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曹禺《雷雨》) 不是疑问句自当不用问号,即使句中有表示疑问的词如“什么”“哪里和“吗”之类,也不用问号.例如:  相似文献   

10.
 (lu嵀)与罗 (lu幃) 二者没有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 ,各自都是规范字 ,词义不同 ,用法也不同。“”组成“唆” ,词义为“(言语 )繁复 ;(事情 )琐碎 ,麻烦” ;还组成“喽”(l幃u·lu幃) ,旧时称强盗头目的部下 ,现多比喻追随恶人的人 ;当念“luo”时 ,为助词 ,用在句末 ,表示肯定语气 ,如“你放心好 !”“罗”有 9个义项 ,与“”没有共同之处。可见“”与“罗”用法是不同的 ;但在 1986年《简化字总表》重新发布前它们有某些通用之处。我们应把旧的习惯用法改正过来 ,如“唆”“喽”不能再写作“罗唆”“喽罗…  相似文献   

11.
播音员播出的每句话都有明确的目的,有鲜明的态度和感情。如果一句话的目的变了,态度和感情变了,那末这句话说出来也就完全变了样,这就是语气问题。语气又是语言表达中重音、停顿、节奏的综合。比如,“你是谁?”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虽然语句重音都在“谁”上,但由于态度和感情不同,语气也就有所不同。即  相似文献   

12.
当新闻线索贫乏时有些记者、通讯员,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而伤脑筋。对此,已故总理周恩来同志曾有过一针见血的回答。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向周恩来同志请教为何新闻线索贫乏,写不出为广大读者欢迎的稿子时,周恩来同志说:“当你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什么”,并具体点拨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常同我们接触吗?可以同他们细致谈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愿望,写一点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也许…  相似文献   

13.
例7,“突破了×××大关”。我们一些人很爱说“大关”,好象过了大关,事物就起了质的变化。然而,你所说的“大关”是关口,还是转折点?好象都不是,如果都不是,则请勿以“大关”之说耸人听闻了。例8,“医疗改革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是要改革医疗改革吗?显然不是;是说医疗改革的紧迫性。况且,说“医疗改革”也不对,应说“医疗制度改革”。因此,原句要改成“原有医疗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或“医疗制度改革到了非进行下去不可的时候了”。可能还有其他改法,这里不赘说。例9,“还是一名莘莘学子呢!”“莘莘”形容众…  相似文献   

14.
词·辞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但并不是都可以通用,有必要加以辨析,区别使用。词典和辞典、词章和辞章、词令和辞令、词讼和辞讼,这些都可以通用。但习惯用法是,词典、辞典都用得不少;辞章用的多;辞令用得多;辞讼用得多。 辞藻、辞书、辞赋、修辞等都要用“辞”。词话、词牌、词锋、词调、词谱等,都要用“词”。语法中讲的词类、词性、词组、词汇等,也都用“词”。成语如义正词严、词不达意、理屈词穷、陈词滥调等,也都要用“词”。  相似文献   

15.
冷战气氛导致了政府的明显分裂。在国会,一个由南方民主党人和北方共和党人共同组成的联合战线指责哈里·杜鲁门总统的政府被共产主义者深深渗透。杜鲁门急于洗清自己,宣布了9,835号命令——忠诚保卫计划。在这个方案下,耗资数百万美元对250万名联邦政府雇员进行了审查。成立了忠诚审查委员会,仔细研究来自FBI和其他来源的材料。克拉克(Tom Clark)总律师还准备了一份他认为是“颠覆性的”组织的名单。这种忠诚保卫审查只适用于政府雇员。但科尔委员在一次批评这个计划时间道:“政府的例子会停留在政府本身吗?一旦这种做法建立起来,被接受下来,它的影响能不被扩展到企业界、报界和我们的学校吗?……”事实已经作出了回答。1947年10月,众院非美活动委员会首先就电影界的共产主义问题召开听证会。NBC、CBS、ABC的电视和广播记者都出动了。几十位知名人上被集中到一排排泛光灯和枝形吊灯下。  相似文献   

16.
有问有答(36)     
■问:在项目档案交工技术文件里有“开工报告”、“中间交接证书”、“工业安装单位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竣工报告”等,这些文件是否有标准的式样?土建工程和安装工程的要求也不一样,请问在哪里可以查到这些较具体的验收过程、办法或标准?答:国家建设部以国标的形式出台许多有关工程验收及各种技术文件的式样标准,在一些“标定书店”可以购买到,同时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行业标准可供参照。有些技术文件则是由行业协会、质量监督管理站来确定的。另外,《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23,(8):118-119
<正>本书立足中国传统,通过美学的方方面面,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生活的情趣性,这些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书中按照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顺序层层展开,一步步提出了美学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作者用书信体的形式写作,始终以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把自己对审美、艺术、欣赏、创作、人生的深刻体悟呈现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8.
“全息摄影”作品的共同特征综合本文上篇中提及的那些“全息摄影”式的报道,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所有这些报道,无一例外地提出了改革中尖锐的、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并且有争议的问题,记者的笔大胆地伸进了改革浪潮的漩涡之中。这些问题都是社会舆论的“热点”和“难点”,也往往是改革中新旧体制互相摩擦和撞击的部位,是中国改革旋律中最高亢的音符,也就是我们新闻记者应该呕心沥血地捕捉的真正的新闻。难道不是吗?《关广梅现象》提出了“租赁企业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这场在报面上展开的公开讨论,实质上是对待九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一场争论,《鲁布革冲击》提出的问题是要不  相似文献   

19.
曹保平 《出版经济》2001,(12):47-48
安然抱着枕头,挤在床边上泪汪汪地看着姐姐,眼泪掉在枕头上。安安彻底醒过来。她看着安然,心忽然一抽,抱住她。姐俩搂着,半天没动…… 安然把头埋到安安胳膊下,“姐姐——”安安惑然地看着她。 安然默默地看着安安,慢慢坐起来:“你真想知道吗?” 安然的声音很慢,她想让姐姐真切地听清并给她思考的时间:“我们睡过觉。我要了他两万块钱。” 安安被雷击了一样,半天没一点反应。她慢慢坐起来,像看一个陌生人一样:“你在外面……” “没有!是我的第一次。”安然从床上腾地坐起来。  相似文献   

20.
辛秦 《新闻三昧》2006,(1):109-109
1071、不能让那土匪头子进村,那不成了开门缉盗了吗! 1072、面对长辈,年轻人变得三缄其口无言以对。 1073、小刘成了冠军,真是显赫一时,有些飘飘然了。 1074、小张的作旧词太多,老师的批语要他:“陈言务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