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任夏瑜 《文教资料》2005,(32):93-94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提倡多方位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每一个教师在备课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必须备好课。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才能备好课呢?一、通解并超越教材,让学生参与课程体验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这门比较枯燥的课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体验教材要求、体验思想品德的养成。一、通过活动体验认识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小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逐渐成长的,而品德与生活这门课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应多开展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李云玉 《快乐阅读》2013,(11):47-47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与其它的课程不一样,但是它同样需要教师的科学、有效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在教师的科学、有效的指导下,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更科学更成功。  相似文献   

4.
化学是初三学生初学的一门学科。第一次上化学课,学生是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学习的,在他们眼里化学是一门抽像的、神秘的学科。教师能不能在“绪言”课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这门课程,关系到学生今后能不能学好这门学科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把好第一关,尽最大努力把“绪言”课上好。课本上,这节内判良丰富,涉及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的初步知识、我国化学发展史以及如何学习化学等内容,还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化学变化,物理、化学性质。该课分两个课时。我认为第一节“绪言”课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纲要精神,结合新课程标准,每一个教师在此次课程改革中都要做好以下角色定位的转变:一、由绝对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者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在两者关系上一直属于“绝对权威”,多年来,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知识、情感交流、观念和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味的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视学生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简单地把知识“倒”给学生,而要平等参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自己发现教学重点和难点,发现有用的东西,而不能老套地把重点和难点直接给学生阐明。如此学生得来不费工天,遗忘也快。而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体验了...  相似文献   

6.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以往的“劳动课”不一样——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不同。《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讲了许多新的观点。课程性质有6条,课程理念有8条。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住4个方面。第一,这门课是“劳动与技术”课。它不再是以前的“劳动”。以前,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一些适当的劳动实践,来让学生逐渐养成劳动的习惯、热爱劳动的观念和适当的劳动技能。现在这门课定位为“劳动与技术”,还要通过劳动体验来逐渐获得一些技术的素养。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实践生活的一门课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发掘,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寻求“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的共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基础”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必修课 ,面对新形势对该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必须在教学目的定位上寻求普遍共识 ,这是任何一门课程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一、明确“法律基础”课性质 ,是讨论其课程教学目的的必要前提毋庸讳言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范性文件 ,早已将“法律基础”明确定性为“思想教育”或“思想品德”课 ,但是 ,迄今仍有一些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了“法律基础”的思想品德教育属性 ,把它“教”成了一门“基础法学”课或单纯的“法律基础知识”课。有的教师甚至不承认它是一门德育课 ,有的教务人员常…  相似文献   

9.
谈谈幼儿师范口语教学中的“练”袁涤非幼儿师范学校开设的“教师口语”课,是一门以“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但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仍然把这门课当作知识型的课来讲授,重理论讲授,轻学生技能训练。所以常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学生口...  相似文献   

10.
视唱练耳作为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它既是一门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技法课程。视唱练耳课程效果的优劣,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呈现,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反馈,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门课程是否需要进行革新——无论是教师的教法还是内容等。面对当前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出发,本文提出了一些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以便更好为学生专业技能、理解和体验音乐内涵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的政治学科因其理论体系的庞大以及内容的相对抽象性,很多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程不能提起很大的兴趣,在平时上课时学生把政治课当作是一节自由安排课。对于自由安排课程,很多学生往往“不理睬”老师,在下面做一些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者完全把政治课当作是一节“补眠课”。  相似文献   

12.
读解课文,可以朗读,也可默读、速读,用对话的方式不过是课文读解的方式之一。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倡导让学生自己去“倾听”,维护学生读者在教学中的“言说”权。课标要扭转重复、模仿他人(教材编者、教参、教师)的阅读教学状况,摆脱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提倡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分享彼此的观念和人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在平等与合作的平台上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的过程。从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近三年的观察走访看,绝大多数教师都重视在课堂上“对话”,  相似文献   

13.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征。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4.
《课程教学研究》2019,(6):95-95
教育部正式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重新确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地位,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要将这件好事办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成综合知识普及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是实践与活动,因此,这门课就不能仅仅止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因此,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成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从“知”到“行”,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实效呢?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小学一直开设着一门课程——生活课。生活课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它不同于其他学科,而是一门重视亲身体验的课程。它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把自己的生活圈作为学习的场所,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与自己的关系。就是说,孩子们通过对自己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实践等具体活动及体验来获得知识。因此,体验既是方法,又是目标,也是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吕宏迁 《甘肃教育》2014,(16):71-71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载体,德育教育为先导,道德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一门社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以重现学生生活,通过多形式的体验、探究活动来落实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本质及内容,才是实施好这门课程教学、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关键。一、坚持生活为本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但是综观近年来多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就能发现,多数教师把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视为外部行为的内化过程。在教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顾学生心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白坚 《山东教育》2005,(11):62-62
同一门功课,不喜欢的学生会感到“负担”,但对喜欢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就未必是“负担”。同一门课程,某个“填鸭式”上课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负担”,换一位以“启发式”上课的教师,就可能使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我们一定不会认为计算几麻袋的数学草稿是件赏心乐事,但是陈景润却在那繁难的公式中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数学人生;一些孩子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不能说眼不酸、手不痛、人不累,但是从没有听到孩子们感到玩游戏机有“负担”。  相似文献   

19.
思品课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只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而很多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也是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这就造成了思品课给人枯燥、沉闷的感觉,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怎样上好思品课,尤其是初中起始年级的思品课呢?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使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它面前有些束手无策。老师们拼命记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要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摸、爬、滚、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包办,不能代替学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感受。于是乎,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懒老师。可这难道就是综合活动的指导老师吗?这难道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首席”地位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