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伟大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在莫斯科签订以来,到今年二月十四日已经整整五年了。全中国人民莫不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诞生的五周年而无限地欢欣鼓舞! 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的友谊,是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就已建立了的。但在过去,这种友谊遭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者的种种扼制,得不到发展。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可能将这种真诚的深  相似文献   

2.
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长期英勇斗争,具有国际反侵略战争的性质。中朝、中苏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积极配合,体现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作为共产党员的张蔚华,成为发扬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的典范,用鲜血谱写了中朝友谊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图像证史     
中苏友好海报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中苏友好宣传海报。海报画面上,两个举着本国国旗的男子并肩相拥,表达出画面的那句主题语:"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万岁"。这是50年代前期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  相似文献   

4.
十年来,我们一贯重观对孩子们进行中苏友好的教育,使孩子们认识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兄弟团结,对中苏两国的繁荣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有着巨大的影响。苏联人民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孩子们都为之欢欣鼓舞,孩子们从心灵深处热爱苏联,并与苏联儿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下面是我校中苏友好活动的片断:  相似文献   

5.
1950—1958年苏联专家指导北师大进行教育改革,对北师大和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保证;加强了中苏教育文化交流;增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束缚了师生思想的自由发展等消极影响。由此,对当代中国大学学习外国教育经验的借鉴意义是学习外国教育理论和经验,切忌犯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的错误;不能以政治或社会制度为取舍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书刊介绍     
苏中友好苏中友好协会用中文出版的“苏中友好”周刊,自从创刊后,就获得了中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个刊物对于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誼,对于我們学习苏联的先进經验,起了显著的作用。“苏中友好”周刊,以它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新颖的风格,向我們介绍了苏联的工农业生产,苏联的文化、教育、科学和艺术,苏联的自然、地理和历史,苏联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慣,以及中苏两国人民之間文化、經济等方面的合作。可以这样说,“苏中友好”周刊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片,都閃耀着苏联人民的伟大智慧,凝聚着中苏两国  相似文献   

7.
1949至1953年是中苏两国两党的蜜月期.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极大地改变了远东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斯大林对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反思,在不同场合多次做自我批评,对中国、中共、毛泽东表现了应有的尊重;与新中国结盟,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提供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经济基础.但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的尾巴不时翘起,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圣地苏联的感情,妨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为中苏今后的纷争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了苏联,并同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会谈。会谈结果于1950年2月14日,由中苏两国外交部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全文共六条,于同年4月11日开始生效,有效期间为三十年。条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再起,防止其他国家与日本相勾结的重新发动侵略与破环和平。条约规定:—旦缔约国任何一  相似文献   

9.
1945年,中苏谈判及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大公报》作为当时中国舆论界较有影响的大报,对此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详细和及时的跟踪报道,不仅让广大民众及时了解国内国际情势,而且宣示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与广大民众一样对和平的渴望与社会安定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友谊,是一种最新与最高形态的国际友谊’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和无限美好与有益於全人类的发展远景。远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在沙皇统治之下的俄国的人民,就已经对於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中苏大论战,论题十分广泛,而有关社会主义运动所处的时代环境的问题则构成了大论战的第一位问题。苏共坚持“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观,并由此制定出和平共处等“三和”战略;而中共则信守传统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奉行“革命”战略。于是,中苏两党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理论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在自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日,我向中国人民和中国的知识分子致以真诚的热烈的敬礼与祝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荣的一日。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力量所获得的历史性的胜利,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与民主力量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及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力量以後的一椿最重大的事件。苏联人民始终坚信中国人民的胜利。他们深信中国人民为争取自己自由和民族独立所进行的长期、艰苦、英勇的斗争是正义的。苏联人民一向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中国人民在其正义斗争最艰苦的岁月中,便會由於对这个友谊底真挚与坚固之信念,而获得力量。苏联首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伟大两国人民的友谊业已巩固於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这个条约是在那些令人不可忘记的日子里,即是当苏联人民和全世界劳动者庆贺人类最伟大的领袖和天才斯大林七十寿辰的日子里,在克里姆宫签订的。在这些日子里,斯大林同志和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相见了。这次会见本身标志着世界上伟大两国人民深切的相互的尊敬,以及他们那种永远不朽的兄弟的友谊。今天我记起我在中国时所亲眼看到的情景。我是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团员之一,在去年十月间我曾访问过中国。无论何时这些回忆都不曾从我脑海中消失。当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片壮丽气象——全体人民的庆贺、人民的革命高涨、所实行的民主  相似文献   

13.
觉醒联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日本人成立的第一个反战组织。它仅存在于八路军所辖的抗日根据地中。这一组织的建立和活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既勾勒出在华日本人反战组织发展的一般概貌,同时也充分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反对的。日本士兵和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是中日两国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刻表现,是中日关系史上美好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1945年9月2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向中苏美英四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这一天,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和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日本统治阶级,从明治维新以来,就实行了一条对外扩张、掠夺的路线.二十年之后,日本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其对外路线,进一步发展为妄图吞并亚洲、称霸世界.日本帝国主义特别对邻近的中国垂诞欲滴,1894年至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并迫使腐朽的清政府屈服,割去了我国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从俄国人手中夺去了我国的旅顺、大连与南满铁路.  相似文献   

15.
中东铁路是沙俄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边境安全,单方与日本、伪满洲国就让售中东铁路问题进行多次谈判并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这不仅违反了中俄协定,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伐。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同赫魯晓夫同志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会談,对于目前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斗爭,具有偉大的意义诮裉斓氖澜缟?拥有全人类将近三分之一人口的中苏两大国肩并肩地站在一起,为保卫和平、支援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爭政策和侵略政策进行共同的努力。这两个国家的党、政府和人民的紧密团結,已經形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决定性力量。这次中苏两国最高領导人的会談全面地討論了目前国际形势中的迫切和重大的問題,決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同盟互助关系,共同为爭取和平解决国际問題、維护世界和  相似文献   

17.
苏共二十大后,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其主旨是为了澄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混乱思想,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回击帝国主义掀起的反苏反共浪潮。但由于中苏两党对于斯大林的评价、对于个人崇拜和十月革命道路等问题的不同认识,中苏之间产生了分歧。随着这种分歧的发展,最终演变为60年代的公开论战,不仅影响了两党关系,而且也影响了两国关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中、印两国夙称悠久文明大国,又紧相接壤,早有友好往来,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历来有重大贡献。到了18、19世纪,两国又先后沦为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尽管两国情况不全相同,但十分类似的历史条件和遭遇,使得两国人民相互关心、相互支持。这在孙中山和印度的关系中也有明显体现。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很易时代特色。我们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印两国人民斗争的各自特点和连结点,又可体会到两国人民情谊的源远流长。综览已刊行的孙中山著作,论及印度者约80余处,可见孙中山对印度寄予较大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列为近年中…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中韩两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大陆成为韩国复国运动的基本依托。政治、经济、人文、军事战略的综合因素,使安徽成为朝鲜民族独立运动重要的活动场所。江淮大地上,演绎了中韩互助社、韩国临时政府、朝鲜义勇队、韩国光复军等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了韩国志士与安徽人民并肩奋斗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双方很快进入了愉快的“密月”时期,但到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裂变乃至兵戎相见。本文旨在阐释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演变过程并揭示其实质。一苏共二十大是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的开始从50年代中期起,中苏两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原则问题及当代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