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师教学个性的终极表现即教师个体生命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展开与"自我"生成。以表演为特征的传统教学突出对已有知识的再现模仿,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对已有知识的累积,它的实施过程被工具理性所控制,教学过程沦为师生戴着面具的舞台表演,教师教学个性被严重抑制。以表现为特征的教学过程重建即突出具体场域下的知识生成,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在实施过程中以解放理性为支撑,其过程是促进师生个体本真流露与"自我"生成的生命表现,教学个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2.
教学个性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来体现的,它表现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自主、自由、创新和超越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寻自我实现、追求人生幸福的教师教学境界.当前教师教学个性的塑造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课题,从教学个性的教育意蕴、教学个性的内在结构、教学个性的塑造路径三个维度进行探寻,意在揭示教学个性的内在机理,发现教学个性的生成之道.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视野下教学问题行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其价值取向有了全新的变化:一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二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三是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在新课程的视野下,教学具有了主体性、生成性、全面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等特征。若以新课程的价值观审视、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就会发现诸种教师习焉而不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4.
教学美体现于教育者与受教育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创造性活动,是教学升华和追求的方向。教学美具有和谐与奇异统一、形象性与悦恰性有机结合、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相互渗透、个性自由与社会要求全面体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得当,教学方法选择贴切,教学评价完善,注重学生的学情,知识的能力性和教师的完善性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上好每一节课.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理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学设计程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学过程作静态的、预成的机械理解。随着哲学思维方式、课程观及知识现的转变,教学过程也由"预成"走向"生成"。生成教学过程现关注过程、强调关系、突出创造、重视个性。这种生成的观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为:由确定走向弹性的教学目标阐明,由"复制"走向理解的教学过程设计,由独白走向对话的教学策略制定,由单一走向多元的教学评价实施。  相似文献   

7.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总合,是师生行为特征的体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构建课堂文化的核心追求。在高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兴趣是高昂的,参与是积极的,教师的教学作风是民主的,技能是精湛的,方法是科学的。构建高效的课堂文化,必须以备课、说课的高效,促进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立体化教学法是以课程为教学场所,以开放性、综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特征,以传授知识、激发潜能、提高能力为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受教育者置于一种无拘无束的、弘扬个性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使政治课教学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的统一.它讲究教学时空上的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上的纵横开放、教学手段上的丰富多样和教学效果上的综合效应,使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一种三维立体的质感和动感.在小班教育背景下,该方法显得尤为实用.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学个性的生成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多角度的复杂问题。与片面追求效率为主的课堂教学相呼应,传统的教育研究以寻找普适性教学方法为目的,教师沦为教育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在搬用方法原则中丧失了反思意识与主体精神,使教师教学个性严重抑制。因此,用教育研究成果促成教师对教学行为的个性思考,用教育研究方法培育教师的教学机智,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实现教师"自我"的明晰与丰盈,不仅是教育研究应对教学转型的价值转向,也是促进教师教学个性发挥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个性是教师作为真实个体人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受到不同类型教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控制与规训占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控制性教学文化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个性的湮没,表现在忠顺失语、行为预设、科层制约、符号指向等方面。积极构建生成性教学文化,教师的教学个性才能得以彰显,这是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其主要策略为:确立生命化的教学理念,培育自主型的行为文化;注重共同在场与共同探究,生成体验型的教学文化;赋予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营造民主型的管理文化;突破单一静态数字的束缚,实施发展型的评价文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理性转化,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在高职旅行社业务课程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工作”过程的深度参与,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职业体验,体现了能力本位和个性本位,契合了高职教育的特征,成为可实施、可推广的课程体系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个性是教学应予关注的对象。个性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理念和精神。教学应尊重师生的个性,体现对精神的守护,对个性的宽容。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教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教育寓于教学之中,通过教学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和知、情、意、行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培养;教学则要通过知识、理论的传授,承担起教育的职能。文章以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为基础,从教学质量标准、教学定位、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和人格培养4个方面着眼,论述了如何在教育的视角下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条件与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绝不是线性的、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转变依赖于一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它的客观条件主要体现在:反思性教学文化的形成;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改革的推进。它的主观条件主要体现在:批判精神的形成;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思维方式的转换;原有教学观念与新教学观念的冲突。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反思日记"制度化;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教学理论学习"自觉化;"教学交流"经常化。  相似文献   

15.
如何处理好舞蹈艺术中风格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始终是舞蹈理论界、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在舞蹈艺术和风格之间,舞种的分类体现了各自独特的形象内容;在舞蹈艺术与个性之间,剧目的创作给了肢体语言更为丰富的诠释。风格回炉与个性开发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二者既相互制约,此消彼长,同时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通过正确、恰当、适时、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舞蹈教学,才能使风格和个性两方面有机互补的结合在一起,才会体现最终不断裂的风格与个性。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助产术”在西方教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天其现代教育教学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助产术”所蕴含的教育教学思想:平等的师生关系、主体性的凸显、践行启发式、教育教学生活化与苏格拉底的独立人格和知识观肾密相连。“助产术”在现代教学中的有为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知识观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然而在中国教育实践中,这种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却遭遇难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相似文献   

17.
凸显个性张扬性情 --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它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多元的阅读目标,多元的阅读方式,多元的阅读评价,使阅读活起来,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张扬性情。  相似文献   

18.
让教育返璞归真——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改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活水 ,师生关系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 ,正在由物化固态走向人化活态 ;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应成为教育返璞归真的继续和延伸 ,这些都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其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1.理念视野 :体现未来生涯设计 ;2 .策略选择 :倡导开放教学模式 ;3.行为指向 :演绎真实生活情景 ;4 .主流追求 :培养新型能力水平 ;5 .核心内容 :展示真知探究过程 ;6 .评价体系 :全面考核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创业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不同认识,将其分为体现工具价值的知识境界、体现动力价值的精神境界和体现"成人"价值的人格境界。我国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由知识的传授走向创业精神的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养成;应拓展创业教育的途径,既要重视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也要重视通过专业课程培养创业精神,通过校园文化陶冶人格。  相似文献   

20.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师道尊严深刻体现了教师地位的崇高和威严。然而,现代教育如果一味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的需要、人格和尊严,那么,这种师道与生道的不平等就会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则视师生间为相互平等的关系。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