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诗人曾卓     
诗人曾卓有一个突出的额头。或者说,一个很特别的前额。这是一个诗人的额头,是诗的象征,智慧的象征。他是一个思想者,曾经有人以此为题给他拍摄过照片。而他同时是古道热肠的一个人,一个敢于说话的人。因为热心肠,他最肯帮助人。他曾经为老年徐迟找了一位助手,使得徐迟在晚年多了一分快乐。也因为热心肠,我也才能经常地向他请益。《闻一多全集》参评国家图书奖,需要有专家的推荐意见,因为近便,也因为闻一多是诗人他也是诗人,我想到了曾经拜访过的他。他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知  相似文献   

2.
胡适,安徽省绩溪县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1910年,他考取清华学堂第二批直接出洋的留美官费生。闻一多比胡适小8岁,当胡适1917年从美国学成回国时,他刚刚从清华学校中等科升入高等科。因此,说起来他们虽然是清华校友,但这种年龄上的差异把他们划成了两代人。胡适年纪稍长,可毕竟属于上一辈,在五四时代已成为先生,而闻一多在五四时代还是个青年学生。不过,闻一多对胡适并不陌生,因为胡适不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者之一,而且其《尝试集》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集。共同的兴趣,缩短了两人的距离。1921年3月11日,闻一多在《清华周刊》发表过一篇题为《敬告落伍的诗家》的文章,极力反对学校的复古空气,把热衷于写古诗的人称作“落伍的诗家”。他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  相似文献   

3.
张注洪 《历史档案》2008,(2):134-136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闻立树、北京大学讲师闻立欣编撰的《拍案颂——闻一多纪念与研究图文录》一书,是继闻一多全集、选集和诸多纪念与研究书刊出版后又一纪念与研究闻一多的重要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闻一多尽管关系疏离,交往有限,但是身处于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坛,他们两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许多关联。沈从文曾写小说讥讽闻一多,闻一多也曾想写诗讽刺沈从文。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与闻一多尽管关系疏离,交往有限,但是身处于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坛,他们两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许多关联。沈从文曾写小说讥讽闻一多,闻一多也曾想写诗讽刺沈从文。  相似文献   

6.
罗常培是中国语言学界最早的"三巨头"之一,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语言教学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罗常培利用特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实地考察调研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关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7):102-102
去年8月,我看到一则新闻,首都大学生采访团“重走西南联大之路”,他们在云南走访了华罗庚、闻一多、潘光旦、梅贻琦、周培源等西南联大教授的故居。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恰巧也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诞辰11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2009年,闻一多先生的次子闻立雕亲笔著述的、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一书,是倾情献给祖国的一份厚礼,也是  相似文献   

9.
徐迟老人     
见过徐迟的人,谁都不会忘记他。因为他的面目有点像老外。我见到的是老年徐迟。因为要在省委礼堂召开《闻一多全集》的出版座谈会,要请省里的专家学者与会,于是我请可以说是同学的女作家方方介绍,请徐老与会。于是我带了《闻一多拿集》上门拜访。老人在他的书房里,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书房的面积不算小,摆设有他的电脑。这时他用的是286。老人是中国作家里最早使用电脑的人之一,据说他在买到电脑时曾在显示屏上打出一行字:“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后来更换了新电脑,他更说是用“彩色的光写字”。谈话从使用电脑开始。我问,用电脑会不会影响思维。  相似文献   

10.
1946年7月15日,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震惊了国内外,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事件.毛泽东在他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1.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还对姜文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告白记忆深刻:"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对于90年代初期刚刚打开窗户的中国人而言,窗外的美国梦因这部电视剧而被点燃,姜文的告白和刘欢的呐喊,是那个时代很多人激荡的  相似文献   

12.
提起闻一多,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甚至可以娓娓道来: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伟大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说到云南边城蒙自,中国人又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3.
5月的一天,复旦大学一间会议室里,25岁的硕士研究生吴恒作为主人接待了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食安办")主任阎祖强、副主任顾振华一行9人。阎祖强说,因为是"交流学习",就应该上门拜访,才能显示出诚意。会谈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复旦学生吴恒介绍了"掷出窗外"网站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4.
正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汪曾祺说过:"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够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听闻先生讲唐诗是八十年前的往事,我那时在西南联大就读,闻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是著名学者、诗人,沈从文是著名文学家.闻一多与沈从文原本没有太多的交往,但是身处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坛,他们两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关联.关于闻一多、沈从文之间的关系,还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沈从文初登文坛之时,当时的浪漫派诗人徐志摩对沈从文有很大的帮助,依靠他主编的《晨报副刊》,沈从文的作品得到很多发表机会,同闻一多大概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因此有人把他们都认为是“新月派”,后来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任教时,两人的关系密切了一些.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遇刺后,留下了大批的手稿。闻一多先生的手稿如同他本人一样严谨不苟。朱自清曾在《闻一多全集》“编后记”中写道:“我敬佩闻一多先生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从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听说黄季刚先生拜了刘申叔先生的门,因此得到了刘先生的手稿。这是很可羡慕的。但是又听说  相似文献   

17.
丹飞 《出版广角》2012,(1):81-82
正大一那年闻一多的《一句话》及《发现》《祈祷》,在我心里种下了出版的种子。那一次在清华已形成传统的作文比赛中,尽管赵立生教授强调诗歌,我还是写了一首长诗,最后教授们还是破例给了奖,我也因此得了在清华的第一笔奖学金。然而终于与出版沾边是1998年我开始大量写作诗歌,第二年,我编选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出版前,当时的吉林省政府副秘书长、如今  相似文献   

18.
《上海档案》杂志编辑几次向我约稿,由于琐事多,久久没能交卷。近日整理旧稿,翻出了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亲笔书信和文稿手迹。这几份朱自清的手迹原本都是他写给我的老师林仲铉先生的,后来林先生因见我研究朱自清,便将他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书信和文稿手迹割爱转赠予我。以下,我就讲述一下这几份朱自清手迹的背景故事吧。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闻一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朱自清正在四川成都。当时他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夫人陈竹隐和子女住在成都,暑期放假,来自清乃回家和妻儿相聚。门日,他在四川报纸上得知闻一多遇害的噩耗,当晚即给闻一多夫人高孝贞写了一封信,表示对闻一多被害的愤慨,对闻夫人进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人物     
澳门之花容韵琳“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闻一多先生谱写的《七子之歌》听起来让人回肠荡气,思绪飞扬。人们在记住这首歌的同时,也记住了那牵人心弦的童稚嗓音。唱这首歌的大眼睛小姑娘名叫容韵琳,今年刚9岁,是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四年级学生。小姑娘祖籍广东,父亲是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  相似文献   

20.
去年8月,我看到一则新闻,首都大学生采访团“重走西南联大之路”,他们在云南走访了华罗庚、闻一多、潘光旦、梅贻琦、周培源等西南联大教授的故居. 唯独潘光旦的故居让人触目惊心,据当时的在场者描述:“这座二层小楼坐落在不大的院子里,小院正中间堆放着废旧的板木瓦石,脚底下的旧板铺成的小路自由延伸,高低不平.坐北朝南的正房恰好四间,左右也各有四间厢房.然而房子的脊梁不再挺立,砖瓦也已然歪斜,屋檐底下的几个蜘蛛悠然地爬来爬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