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点议     
读者对我刊工作的热心支持是我们进一步办好刊物的动力,为了努力把刊物办得更好、更贴近读者、更好地服务读者,我们将设读者点议拦目,速登读者朋友的来信。在此,我们向南京读者黄祥军表示衷心地感谢。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读者之声     
这一期,我们集中选编了一组读者来信。许多来信中肯地指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感到责任重大;有的来信是向我们提建议的,字里行间包含着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当然也有赞扬之声和溢美之词,我们理解为读者的鼓励。我们选编这组读者来信的目的,意在加强我们之间的沟通,使编者、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更贴近些,使这本新闻刊物能更好地为广大的读者服务。因此,我们由衷地希望读者继续来信来稿,帮助我们把《新闻记者》编得更好。  相似文献   

3.
今日早报最近两年来在读者服务和经营上面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在读者当中建了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跟原有的数据库有一点不一样,有一点拓展。原有的数据库是读者的地址、姓名和电话,我们从2007年开始推行读者数据库建设的时候,把电话基本上改为手机号码,短信的沟通会骚扰小一点。最大的变化是我们还掌握了读者的身份证号码,这是很多报社不容易做到的,我们连续两年把这个数据库建下来了,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我们掌握了读者的消费需求,我们通过创建房产、汽车、装修、家电等八大俱乐部,以适应市场的多元需求和读者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4.
论"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观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读者作为我们服务工作的主体,自觉维护读者的权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把满足读者需求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断健全知识信息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一切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媒的把关人——编辑,心中要时刻想到读者,思想上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读者是出版物的最终受用体,也就是说我们办刊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读者阅读、学习和接受影响,因此,研究和了解读者的需求、欲望、意见、态度、阅读倾向和心理是我们研究期刊读者对象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地市党报面对各种新闻媒体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信息纷繁的态势中以自己的独有风貌吸引读者?我们认为,注重读者参与,是办好地市党报的重要途径。 我们所说的读者参与,是指社会各个层面的读者,尤其是在生产第一线的读者参与办报。这样的读者参与,具有其广泛性、代表性和渗透性。但在我们  相似文献   

7.
从每天收到的读者反馈中,我们深深感到,许多读者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杂志,关心着我们的工作。近几个月,读者更加细致、专业的提问和建议,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鞭策作用。 保持栏目的纵深性 本刊版块分割、栏目设置的结构方式已得到多数读者的认可,“特别报道”、“新闻背后”、“采编方法”、“本刊视点”等版块一直深受读者欢迎。湖南读者周建设提出,同一个栏目的文章应是连续的、系统的,是上一期的深入和细分,但近期个别栏目的文章选题缺乏连贯性和纵深感,让读者  相似文献   

8.
读者是立报之本,是报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尊重读者,研究读者,服务读者,才能赢得读者;赢得读者就能赢得未来。当我们迈进21世纪的门槛之时,读者研究这一中心课题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强化读者意识,注重编读交流,吸引群众参与,满足读者需求,拓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已成为新世纪企业报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开明是一个私营书店,当然要赚钱的……但是开明不光为赚钱。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这样做,现在叫做考虑到社会效益。我们决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我们决不肯辜负读者。开明书店的读者主要是青年和少年,因而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书刊的整个传播过程由许多环节组成,有人称之为传播链。处于由作者到读者这条传播链中间的编辑,在研究作者的同时,亦应了解读者和研究读者。因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书刊编辑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对读者了解的广度、深度以及科学性和准确性。探究读者心态,是我们了解读者的一个窗口。读者心态由两个基本途径积淀而成,一个是历史群体无意识积淀,一个是主体现实性活动和阅历的无意识积淀。也就是说,读者心态既有现实性,又有继承性;既带个体色彩,又有群体影响。过去的文化、传统的因素是读者心态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11.
在计算机流通借阅工作中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读者对自己所借的图书书名、册数、日期都不太清楚 ,经常出现超期、丢失等现象。有的读者甚至把借还书日期直接写到所借图书上面 ,造成图书污损 ;有的借书后同学间互相传阅 ,最后不知是谁借的图书 ,不能及时归还 ,给读者和图书馆都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有时由于扫描器问题出现漏借漏还现象 ,引起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无论是读者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说明我们的服务距离读者的要求还有差距。本着一切从读者出发 ,我们向馆里提出…  相似文献   

12.
在本世纪最后一个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本刊读者祝福。 古人有诗云:“不曾识面早相知”,“每逢佳节倍思亲”;“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亲爱的读者,你们中的绝大多数绝大多数我们都未曾“识面”,但你们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从1997年第8期起,每期都列出读者调查表,调查读者的爱好和需要,以便提供较为准确的服务;而许多读者热心填写,不惮辛劳,这使我们感动,也更加明确了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前不久,我国新闻界纪念刘少奇同志百年诞辰,重温他《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任务是写给读者看,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为看报人服务的,看报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谆谆告诫,言犹在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现在,我们在1999年第1期的“本月评论”栏目里摘编几封来信发表,其意一是向新闻界同行倡导读者意识,二是向厚爱本刊的读者、作者、师长、朋友,表示衷心的敬意,三是将以此激励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河北《保定日报·星期刊》诞生于2006年。几年来,为了更好的服务读者,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读者调查——探寻读者的关注点我们的读者调查是在《星期刊》诞生3周岁的时候举行的,通过一份简洁的问卷,我们收获了读者的热情与关切,内心很是感动。根据调查我们知道:对于我们正在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9,(1)
我们先试着归纳一下:现今各报社总编日日夜夜魂牵梦绕思考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我们的报纸是办给哪些读者看的?这些读者有哪些个性特质?我们的报纸如何吸引我们的读者?如何服务我们的读者?如何征服我们的读者?我们的报纸应该坚持怎样的水准格调,才能不负精神产品、道...  相似文献   

15.
本刊自1981年初创刊以来,至1990年底,已经整整10周年了。为了了解读者对本刑的意见,以提高本刊的质量,我们在1990年第2期内,附上了“《历史档案》读者意见表”。在其后的五六个月中,我们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寄回的意见表。由于收到的意见表数量很多,意见各异,难以一一回信作答,谨在此做一综述,作为我们对读者意见的一个总的答复。限于篇幅,我们只能涉及读者提出的主要意见和要求。对于向我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而本文未能提及的读者,首先,我们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谅解,其次,我们将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以足够的重视。从收到的意见来看,读者对本刊既有赞扬,也有批评,总的来说,赞扬多于批评。陕西读者刘长昆说:“我是你刊的新订户,虽则刚刚读了1990年第1、2期,但已经感觉到这是一个好刊物,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许多在别的刊物上看不到的关于近代历史的实际资料。”甘肃读者刘世兴说:“贵刊创办以来,为读史研史提供了大量原始史料,贡献非小。”香港读者高国豪说:“贵刊所载之文章颇有份量,引用大量的档案作例证,而且所载  相似文献   

16.
应读者要求,我们从本期开始推出“有问有答”栏目,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记者、编辑或从事研究的学者、专家回答读者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欢迎读者经常给我们提供选题,并给栏目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期我们请浙江日报原总编辑江坪同志回答温州鸿裕鞋塑有限公司读者陈军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新闻与写作》2005,(3):48-48
本刊在2005年第一期随刊寄出读者调查表,近期陆续收到大量读者反馈。在此对给予我们意见和建议的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撷取部分读者来信摘登。我们期待您一如继往地支持与关注。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要打进读者心坎,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不能不认真研究读者心理。“假如我是一个读者”,这句话是深得新闻三昧的口号。我们有不少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与那些新闻的作者不懂得读者心理、一厢情愿作灌输有关。随着新闻改革的步步深入,读者心理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读者(包括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受新闻的时候,有一些什么共同心理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重视的呢?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报纸为谁服务?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怎样的产品?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我们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二是依靠我们适销对路的产品吸引目标读者群体。深度报道是越来越多读者关注的“点”,而这个“点”则是我们报纸打动读者的突破口,而如何将深度报道做得“举重若轻”,如何做  相似文献   

20.
读者寄语     
《视听界》1991,(1)
正当本刊酝酿1991年的内容调整和改进的时候,我们高兴地听到各方读者对杂志的多种意见和建议。本期特辟“读者寄语”专页,一在鸣谢读者对本刊的厚爱;二在鞭策我们自己更好地为视听界同行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