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党校图书馆的图书推荐工作李晓惠(中共四川省委第二党校图书馆)在学校图书馆流通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读者高兴而来,扫兴而去,出现图书“拒借”的现象。为了不使读者感到失望,笔者认为图书馆员应根据读者的需要,凭借自己对馆藏的熟悉和对图书的了解,”可...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拒借现象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拒借是指读者的借阅要求得不到满足,它包括在图书借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满足读者借阅需求的现象。拒借率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也是馆藏建设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志。当今各图书馆都引进了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文献载体类型也更加丰富多样,拒借现象还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原因何在?如何来解决?仍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图书馆的拒借率过高,直接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声誉与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拒借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拒借率。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流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通过阅读这种形式接收书中的知识,以达到他们储备知识,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用于社会实践或满足精神享受等各种需求。但在图书流通中,经常发现:a、有的读者借到书后随手翻翻就要求退还。b、借后虽保存了一段时间,但退还时却没有阅读。C、所借图书没看完就要求退还。这些都可统称为“拒阅现象”。它的出现,使图书流通失去了意义,既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又增加了流通工作中不必要的工作量。为了提高流通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开展读者工作,有必要对产生拒阅现象的原因作以全面的分析,以便找出相应的措施,减少或消灭它。  相似文献   

4.
<正>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馆藏的作用,在图书流通上采取了多种借阅方法。其主要的、基本的借阅方法是:读者首先提供所借图书的索书号,出纳人员再根据索书号找出读者所借的图书,办理借阅手续;若找不到读者所借的图书,则拒借。采用这种传统的借阅方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拒借率高。拒借率是指读者未借到图书的数量占所要借的图书总数的百分比。它从读者的角度反映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可借”图书拒借是图书馆流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造成的危害应该引起图书馆的高度重视.图书状态设置的缺陷是造成“可借”图书拒借的主要原因之一,图书馆应从读者的角度人性化设置图书状态,以降低图书拒借率,提高读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图书馆流通外借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图书馆管理软件的流通管理子系统一般均设有读者业务管理窗口,其中读者查询小窗口的借阅历史栏目,存储着读者曾经借阅过的所有图书的相关的记录,包括索书号(分类号)、财产号、条码号、题名、责任者、借书日期、还书日期、超期天数、续借日期、续借次数、催还日期、催还次数、馆藏地、经手人、MARC 号等15个项目。借阅历史栏目的一般功能是查询和监督。查询功能,多用于读者查询本人在借阅过程中产生的质疑。如查询读者是否曾经借阅过某本图书?是否已经归还?是否出现错借、漏还等现象?经手人是谁?  相似文献   

7.
本人在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中兼管读者遗失图书的赔书工作,经常发现有些读者不是来赔书,而实际上是在“买书”。因为这些读者所借的图书并没有丢失,而是读者自己想占为己有,不愿归还了,于是向我们管理人员声称:书已遗失,愿来赔偿。  相似文献   

8.
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对拒借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对于什么是拒措和应该如何登记与分析等,在理解上常常并不正确。例如有的根据索借数计算拒借率,有的则根据图书的借出量来计算。对同一出版物的多次拒借,一些图书馆按照索借数登记,另一些图书馆则只作为一次拒借记录。拒借的分类问题也不是一致的,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馆都注意到了“潜在拒借”,对读者在目录中找不到的出版物,他们根本不去询问,而有时把用相同出版物代替索要的出版物也算作拒惜。目前正在争论中的一个问题是,满足读者需求超过了规定期限的是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拒借。  相似文献   

9.
代书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书卡(书袋卡)是读者借书后签上姓名,留存在借书处的凭证,以便了解图书去向、归还日期以及读者借阅情况。除此之外,它对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有一定的作用。利用代书卡能检验专业图书馆藏书质量专业图书馆的藏书应以某个专业为  相似文献   

10.
樊五妹 《图书馆界》2011,(4):67-69,81
对学校新增专业、图书馆图书采购、图书捐赠情况以及读者情况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了产生图书拒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警惕利用条形码窃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和开架借阅的进行,出现了一些新的丢书现象,其中有不少与条形码有关。 (1)偷梁换柱。少数读者发现好书想占为己有,于是乎将所借图书书封及前面几页扯下,换上尺寸相同的书再贴上原书的条形码,到图书馆瞒混过关,从而造成图书丢失。 (2)暗渡陈仓。少数读者将贵重图书和低廉图书借出后,将贵重图书条形码与低廉图书条形码对换,利用工作人员太忙之机,将换了贵重图书条形码的便宜图书还掉,而留下贵重图书。然后,根据丢失制度,声明所借图书丢失,从而用较低的赔价将贵重图书窃为己有。 (3)瞒天过海。现在…  相似文献   

12.
品牌图书对于提高出版社知名度、稳定读者群、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出版社都重视实施品牌战略,推出了一批品牌图书,在图书市场上产生了品牌效应。但是,这种品牌效应不是一劳永逸的。当前,有几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对长期积累形成的品牌信誉不珍惜,对品牌图书长期不修订,使之陈旧、落后,被淘汰;有的品牌图书质量不稳定,忽高忽低,失去读者的信任和市场份额;有的品牌图书,自己不继续做,被别人的书所取代等。这就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要珍惜品牌,开发品牌。我体会,做一部品牌图书不容易,保持住更不容易。一定要把品…  相似文献   

13.
读者走进图书馆总是希望借到一本自己爱看的书,但是由于目前图书馆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和技术性问题,致使许多读者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就现在一般区、县、文化宫图书馆而论,拒借率是很高的,常常在70%左右(公共图书馆文艺书籍拒借率偏高)。在大专院校图书馆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何降低拒借率更好地做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早已成为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试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肤浅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图书读者服务工作中,经常有这样一种赔书现象,有些读者为了将借到手的图书永远据为己有而谎称丢失,甘愿高价赔偿,这种赔书现象在图书馆中屡有发生,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许多图书馆收集的书刊资料,基本上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但由于工作人员对图书不够熟悉,会产生一些不应该有的拒借情况。为提高服务质量,图书出纳人员应千方百计地去熟悉图书。怎样熟悉图书呢?我认为掌握各个学科论述的内容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有人提出用建立无书公告栏来减少拒借率。他们认为:尤其是高等院校,教师说要看某种书,一定会有很多人同时来借,当这种书借完时,应在公告栏上写明“某某书已借完”字样。这样,后来者就无需再查目录或写索书单,继而造成一系列的拒借率了。但他们认为,无书公告栏不能真正减少拒借率。所谓拒借率,就是读者未借到的馆藏图书册数与读者需要借用馆藏图书的总册数与读者怀着借某书的愿望来到图书馆,图书馆有馆藏而无书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时拒借现象已产生,拒借率也就随之上升了。无书公告栏只不过是种交换形式,将读者需要借书的愿望消灭在写索书单之前,告诉读者不要再向馆里提出借书要求罢了。它既不能取消拒借现象,也就根本谈不到减少拒借率。如果明知拒借现象已经产生却视而不见,并千方百计去阻止这些现象反映出来,与掩耳盗铃何异?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是作者忽视了统计拒借率只是为更好地为  相似文献   

17.
图书拒借在各类图书馆中都有存在,且有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之分。广义理解,即是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图书馆提出借阅书刊要求,而未能得到满足;狭义理解,即是读者在馆藏书刊范围内提出借阅要求,而未能得到满足。图书馆为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设法将拒借率降到最低限度。降低拒借率一事,从现象看是流通过程中发生的。但究其发生的根源,与采购工作、编目工作、科学管理、规章制度、具体措施以及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职业道德的遵守与否均有联系。因此,为了降低拒借率、提高借阅率,就得综观全局,而后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图书馆某些读者不能在规定时限归还所借图书,利用ILAS Ⅱ WEB编制主动式图书催还客户端程序。藉此读者无需频繁登录,仅需简单设置即可一劳永逸地查看程序主动推送的借还信息等,同时提高图书馆文献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图书外借过期不还的现象在各种类型图书馆都有。如何减少这种现象,是读者工作中值得探述的问题。读者借书过期不还,有哪些原因,处于何种心理状态?图书馆怎样对待这一问题,又如何来减少这种现象?初步分析如下。1、读者为什么过期不还书?其原因及心理状态大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到图书馆借什么书?当前有哪些好书、热门书?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读者。近日,南京图书馆在网站上推出了图书快讯栏目,为读者了解国内外图书动态提供平台,引导读者选好书、读好书。该栏目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