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瓶梅》的作者自觉地使用了不同于金圣叹所言的“犯笔”,有别于其它中国古代小说的“灰线式三X体”,以及自己独创的“对子人物”等艺术手法。这些艺术手法,对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的贡献是独特的,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也是“兰陵笑笑生”独创“金瓶梅”的一个特殊印记。  相似文献   

2.
真实与虚构以及二者之问的关系是小说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相关理论的追溯与爬梳,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关于真实性与虚构性的问题,并由此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虚实”范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披蓑衣、戴斗笠、骑黄牛、拿木笛、指明路”的牧童形象一直为学界关注,文章试以明清通俗小说为主体,探究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牧童指路”,从小说文本中“牧童指路”的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此类形象的叙事功能三个维度展开,以期对“牧童指路”事象作初步探讨,拓宽对古代小说叙事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发展在古代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关于“小说”的观念也随着创作实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目录学与文学研究存在一种密切的关系,从历代官私目录对小说的著录部次异同情况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反映着传统小说观念不断演进的轨迹。本文试图以此为立论基点,将古代目录与小说观念两相比照,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一般有幻事、演事与叙事之分。该文以大量文本细读为基础,探讨了神魔小说文本叙述的“幻事”特点,第一次划分出其文本“幻事”的四种类型,这在神魔小说的叙事研究上具有一定新意。  相似文献   

6.
“小说”在中西文化系统绵延发展千余年,各自形成了丰富内涵。作为历史范畴的概念是一种假定性认知方式,中国现代“小说”概念孕育甚早却诞生于清末民初中西“小说”系统的全面撞击对接中。巨大的时空错位使“误读”在所难免,重新检讨“小说”概念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小说”一词随着中国古代典籍至少在平安时代就传入日本,但在日本被用作近代小说(novel)的代名词,却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这时候正好是近代小说形式在日本确立的时期。本文试图明确“小说”一词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心理缺失”现象。其形式表现为叙述视角等技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原因是古代小说家游戏、载道等偏颇落后的文学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黑暗严酷个体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民族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的存在空间。从美学观念看则与古代小说家创作上没有明确的“审美距离”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9.
古代通俗文学“义不容情”母题初论○王立通常谈起中国古代侠士们的妇女观,人们总是说侠对妇女有比较固执的偏见。这种偏见从古代侠义小说的集大成者《水浒传》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书中的妇女,比较活跃的一类是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氏之流,是“色”的化身,该杀...  相似文献   

10.
“奇正”观念大概源于《周易》阴阳双构思维,最初被用于兵学,后被引入文论,终在小说批评领域中显示出丰富的审美蕴涵。在毛纶、毛宗岗父子等评点者看来,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三国演义》,以“奇”为美、以“正”为本,既凭着对“奇人”“奇事”的书写以及“奇笔”运用取胜,又常常合乎正规常则。这种“奇正相生”观念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正经”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只有将“奇”与“正”巧妙结合,才能达到既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依经傍史、符合正道的创作效果,实现小说审美与教化层面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2.
生态人类学是生态学与人类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现代生态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和涉及的内容在中国古代科学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中已经存在,中国古代生态人类学的体系就是“天、地、人”的“三才”理论,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生态人类学的核心思想,指导着中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实践。人类不是盲目、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通过“天人感应”、“天人互动”、“天人相参,”最终实现生态人类学的最高境界“人与天调”、“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分歧较多、争议较大的领域,这些争议的焦点,常常集中于“五四”小说思想倾向的积极与消极、创作方法的归属等一些基本问题。我们经常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研究者尚能自圆其说、论证有据的结论,往往较容易地被另一研究者寻找到足够的反例,指出其不足与偏颇。然而,大部分人几乎又是同时从这一时期不同作家的小说中,呼吸到“五四”时代强烈的时代气息,感受到他们创作中所共有的倾向和基本特征。探寻这一倾向和特征,是廓清“五四”小说研究复杂局面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有助于有关分歧和争议的解决。笔者认为,“五四”小说迥异于其它任何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于,没有任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就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崛起的“士”阶层对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士”阶层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已经具备了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自由身份、平等意识、尚武精神。但中国古代的竞技体育并没有像古希腊那样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与“士”阶层的“工具化”和“精英品格的丧失”有关。从秦汉君主专制以来,“士”阶层逐渐消失在政府官僚之中,社会氛围和条件越来越不适合竞技体育的发展,古代竞技体育只能停留在贵族官僚们的娱乐游戏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这部我国古代小说的巨著,已在民间流传了近七百年。作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在作者的极力烘托下,以眼光远大、雄才大略而又足智多谋、未卜先知并带有某种“神秘感”的“光辉”形象已在众多的读者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作者罗贯中不仅对诸葛亮施以直接礼颂般的描述,更是通过对曹操、司马懿、周喻、鲁肃、  相似文献   

16.
史传著作在题材、笔法和语体这三方面对中国小说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而在限制想象虚构、偏执历史题材这二方面又阻滞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在克服了史传文学的阻滞后才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7.
在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对古代中国与希腊神话、体育文化进行比较,探寻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差异存在的原因及神话与体育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究。通过对中国与希腊神话在生命主题、神的形象、价值观、自然观的比较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与希腊体育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养生”与“竞技...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于明清通俗小说的研究,就文本方面说,大多侧重在版本考证、作者钩稽、艺术手法鉴赏和思想内容述评;从小说理论方面看,则侧重对小说理论的描述、归纳、挖掘和价值评价上.前者主要表现为传统学术意义的继承,后者则表现为古代小说评点传统上现代逻辑体系和特定文学批评理论与思想的介入.这两个向度的研究尽管已表现出此学科研究的质的飞跃和时代性建树,但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上似仍缺少突破.基于这一研究现况,我们拟从史家文化角度考察与研究明清通俗小说现象:描述和说明中国古代史家文化对明清通俗小说作家创作动机、小说价值观念,尤其是小说题材选取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文化批评.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地拓宽当前明清通俗小说研究领域和视野,亦可对当今小说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是不成系统的,它散见于古代的诗文和小说等作品中。笔者摘取了曹雪芹的部分小说观点,并加以分析,这种对古代小说理论的挖掘、整理对当今的小说创作及理论研究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数学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实用主义基调。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致使中国古代数学呈现出逻辑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由于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和互动关系,中国古代数学丧失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源。受中国古代静态农业文明和封建社会文化思想的制约,中国古代数学一直在常量数学的范畴内徘徊。中国古代数学语言始终囿于汉语体系,对数学的形式化十分不利。一种文化只有是开放的和兼收并蓄的,才会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本文期望从社会文化视角给出“李约瑟难题”的一个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