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宇宙之初,不过是一体浑浑沌沌的气体.并无天地之分,也无一年四季的差别,更没有万物的形迹.古代《周易》称它为“太极”,所谓太极,只是一画,一个园,一气而己.《周易》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出,生万物.所谓两仪,实指天地而言,天为阳,又称乾;地为阴,又称坤,后人又有乾坤之说.天地既分出阳阴,天地相交,阴阳相合,世界也就有了万物的形迹,出现了一年四  相似文献   

2.
张新 《现代语文》2007,(3):106-107
《周易》是汉之瑰宝,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其中所谓的"太极"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与之相对应的太极图就是一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体.太极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因此,太极图的内部是一对阴阳鱼,这一对鱼,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对立"存在,和谐平衡;但又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圆,象征着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由此奠定了汉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3.
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世界观,在先哲们看来,世界不管有多浩大、多复杂,归根结底都是阴阳两个元素的结合。阴的词典释义包括:太阴,即"月亮";天空中云层密布,看不见太阳或月亮;不见阳光的地方;背面;凹进的;不露在外面的;阴险;不光明,等等。相对应的,阳则指:太阳;日光;当面,正面;凸出的;外露的;表面的;明亮的,温暖的,等等。后来人们还进一步对阴阳概念作了拓展,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活跃为阳,文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快为阳,慢为阴;热为阳,冷为阴,明确为阳,模糊为阴,等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汉语在各个层面都更多表现出"阴"的一面,而英语则"阳"的特征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4.
宇宙人生之万事万物,都脱不开"阴阳二元"互动系统之牢笼,自然其中就存在着"潜性"(阴)与"显性"(阳)之"二元互动"这一环.大体而言,同一种或同一类事物,如着眼于其"阳"面,将比较趋于表层而显著,这就形成"显性";如着眼于"阴"面,则会比较趋于内层而潜伏,这就形成"潜性".而此两者互动之类型,可以是'"对比",也可以是"调和".即以"辞章"而言,亦不例外.为此,特地锁定辞章之"章法"为范围加以举例探讨,由此证出"潜性"与"显性"间"阴阳二元"互动类型之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易经和谐思想发韧于天文学,立竿测影,观天测地,窥视天地人和谐一体的隐秘。以象数语言规则体系建立数学模型,捕捉阴遇阳与阳遇阴(生)吉、阳遇阳阴遇阴(克)凶的宇宙人世生存生克制化大道变化之神。易经和谐思想是自然神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心物同一的宇宙观,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的本质——性,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之性——"真无,"从而阴阳相遇,从无生有,创生大千世界。万物一体,天人感应,以心体悟象蕴,探索世界万物阴阳协调、刚柔相济则吉,反之则凶的科学奥妙。  相似文献   

6.
古易创自伏羲。《连山》、《归藏》、《周易》虽有先天后天之分、八卦方位之异 ,但其基础图像阴阳太极图是传承不易的。在老子《道德经》和孔子《周易大传》中都有其孑遗。至宋道士陈抟始将古图复原 ,并由邵雍集其大成。邵雍所以能为孔子《说卦传》做出权威注释 ,完全基于对两种太极图的认识 ,即先天古太极图是上阳下阴的反S形曲线图形 ,后天八卦太极图是左阳右阴、逆旋左行的S形图像。近年在小浪底水库修建的过程中 ,就有这样两类图像的阴阳鱼太极石面世。其一太极石的阴鱼尚有阳眼一只 ,这正是阴阳鱼太极图的源头。远古的伏羲 ,只是将这样的现成图像赋予了阴阳两仪与四象的含义。阴阳鱼太极石为河洛地区所仅有。因此 ,简约其像、高深其理的阴阳鱼太极图这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其源头就只能在河洛。  相似文献   

7.
<正> 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在信息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本文试图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探索《周易》太极全息思维及其在气功养生中的应用。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程颐注:“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  相似文献   

8.
"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历来为学者重视,但是就这两个范畴如何由普通字眼上升为哲学范畴,学术界一直未给予重视。结合古文字和学术界目前确信传世文献考察"阴""阳"的起源,认为商周时期"阴""阳"的含义已蕴涵阴阳范畴的一些因素,但此时期阴阳仅仅是对天、地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而已,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深邃意义。后来经过古代哲人由此及彼的联想民,"阴""阳"才最终抽象为形而上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 坤 (或阴) 与乾 (或阳) 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 《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文对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 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春秋繁露>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应该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为系统、最为详尽的.通过宇宙观、世界观的建构,通过对阴、阳,五行及其与天、人关系的充分论证,董仲舒第一次把阴阳五行予以了哲学的提升.阴、阳之转移,有互不相同的基本轨迹.因此,阴、阳之位次也不相同.通常状态下,阴与阳不可能同时在一个时空点上俱在、并出.所以,阴阳不得俱出.阴阳之间,阴是阳之助,阳是岁之主.阳绝对尊于、高于,优越于阴.天道总以阴为权、以阳为经,并显经而隐权、先经而后权.但阴阳之间存在着一种"合别""中和"的关系.阴阳只有在中之居处才具有属于自己的开始和终结."中"是天下万物的真正归宿, "和"是天地世界所生所成的真实本然.  相似文献   

11.
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之一。独阳不生,孤阴不长,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古代先哲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本质的高度概括。在生命世界里,依照阴阳哲学的观点,雄性为阳,雌性为阴,异性之间存在着奇妙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易"字上日而下月,日为阳而月为阴,阴阳和合即是易,易有阴阳。《易经》乃研究阴阳变化之学问,万物负阴而抱阳,掌握阴阳即能驾驭万物。人类喜阳而厌阴,阳多者人健康,阴盛者人多病。欲祛病强身,医家即有扶阳抑阴者。人有一毫阴气不仙,故丹道学家亦倡扶阳抑阴、纯阳无阴之说。  相似文献   

13.
“太极思维法”是由太极阴阳图而获得的一种思维方式。太极图的最外圈,代表太极,可象征一个整体;太极图中相抱的黑白两鱼,代表阴阳两仪;白鱼中有一黑色的鱼眼,黑鱼中有一白色的鱼眼,以示阴阳对立统一于太极之中;黑、白鱼中各有白、黑鱼眼,表示在整体事物之下各事物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小整体,有序呈现多种因素的多种联系;两鱼交游相抱,表示阴阳变化循环,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贯穿整个内丹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本是指两种相对立的力量和方面,亦可指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抽象为两类不同且相关的属性。中医阴阳学说是一个哲学抽象性更高、辩证思维更强及重视研究阴阳平衡和阴阳互根转变的内在根据和规律的医学方法论,其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一套完整的医学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宇宙由阴阳两种物质构成。其阴阳是互为制约,互为依存的。正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生生不息之谓易也。股市是宇宙万事万物中的社会群体活动。如果将股市活动也看为一种阴阳现象,那么,股市的规律其  相似文献   

16.
本列举大量古书中的例,进一步证实了清代学提出的“阴阳对转”现象,即在古书中韵腹相同而韵尾不同的阴、阳、入之声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7.
一 以建筑环境引发的宇宙意识的命题 室外大型壁画《奔向太阳》总长70米,构思独特,形式新颖,内容富于哲理性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壁画从选题到构思,始终以建筑环境为先导,引发出宇宙意识,并以此为基调,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太极意识展开画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挂”(《易·系辞》)宋代道家陈搏作“无极图”,周敦颐根据道家的传授,以《易传》中的思想改名“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来阐释自己的宇宙观,按着他的观点,太极乃万物之源,又始终在运动,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他的学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阴阳鱼对转  相似文献   

18.
理直则气壮,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极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相,六十四相生万物,万物有常,万物行皆有理。人知晓万物之理,故能变通,为己运用自然,变化无  相似文献   

19.
话说太极图     
我国哲学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图1所示的分别是流行的标准太极图和古太极图.周来祥认为,标准太极图有4美:圆形的美、曲线的美、平衡对称的美及和谐有序静态的美.与之比较,周围分布着八卦的古太极图则包含着不和谐的因素,充满剧烈的流动感,呈现出柔中有刚、静中有动的壮美风貌.从古太极图到现在流行的太极图,大体上反映了从唐代以前壮美为理想日益转向以优美为主潮的历史发展过程口[2].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中的这句话,使得《易传》成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可以说,在中国,太极基因渗透到了各个文化领域和各种事物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